遼太宗遺詔再現,他指定的中原之主到底是魏王、永康王還是許王?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78篇

續:《 》

大同元年(公元947年)五月,奉遼太宗耶律德光命留守汴州(河南開封)的宣武軍節度使蕭翰收到緊急軍報,僭稱帝號的亂臣劉知遠率河東大軍自太原出師,殺向兩京。蕭翰略一躊躇,便決定放棄汴州,去中京恆州(河北正定)與遼軍主力會合。

蕭翰尋思,族人思歸、兵無戰心,同劉知遠交戰毫無勝算。關鍵是,把汴州託付給自己的妹夫兼表弟耶律德光駕崩。永康王耶律兀欲已在北、南院大王的擁戴下繼位,耶律窪、耶律吼等人已佔定“從龍之功”,我蕭翰就算死戰得勝,新君兀欲會念及這份功勞嗎?大部隊都去了恆州,我也同去得了!

蕭翰還算有頭腦,知道不能貿然撤退。假如甩手就走,汴州就成了“真空地帶”,無人彈壓,必然大亂。自己走的不穩便不說,兀欲萬一要找茬,問責棄城之罪該如何化解呢?

遼太宗遺詔再現,他指定的中原之主到底是魏王、永康王還是許王?

得創造一段緩衝期,讓自己安然離開。“緩衝器”的人選是現成的,避居洛陽的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李從益就是。

德光進入汴梁時就動過李從益的腦筋,把他和明宗的遺孀王淑妃接到汴梁,稱王淑妃“嫂子”,晉封李從益為許王,讓他出鎮威信戰區。可是王淑妃身歷三朝喪亂,心如槁灰,婉拒了德光。

古人云,先禮後兵。德光“禮”畢,蕭翰這次直接用“兵”。他命令渤海大將高謨翰率兵去接。

遼軍入城後,王淑妃和李從益悽惶地藏到了明宗的陵寢內,但遼軍尋跡而至,母子倆迫不得已,只能隨軍而去,等待命運的裁決。

他們萬萬沒料到,甫抵汴州郊外,就有天子儀仗相迎。蕭翰親率胡、漢眾臣跪叩,宣遼太宗遺詔:冊封李從益為“知南朝軍國事(處理南朝軍政大事,即監國、準皇帝)”。

這已是關於“知南朝軍國事”的第三份太宗遺詔了,魏王趙延壽、永康王耶律兀欲都有。當然,三份皆是偽詔!與他們不同的是,李從益沒有自稱受詔,而是蕭翰詐稱。

蕭翰的戲做得很足,宰執重臣全替李從益配備妥當了。前禮部尚書王松、前御史中丞趙遠任宰相;前宣徽使(大內總管)翟光鄴為樞密使(副宰相兼國防部長);前左金吾大將軍王景崇(後為隱帝三叛之一,間接成就了郭威)做宣徽使;跟隨遼太宗南征的大將劉祚擔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近衛軍總司令)。以上諸人除了劉祚,均為數朝遺老,班子平均年齡60以上。

第二天,漢官齊到崇元殿晉謁李從益,驚訝地發現監國和“準太后”王淑妃都站在御座旁。首次朝會相當於即位大典,李從益居然不升座!成年皇帝的朝會,太后來摻和啥呢,難道想弄“垂簾”?

遼太宗遺詔再現,他指定的中原之主到底是魏王、永康王還是許王?

大家面面相覷,還沒開始打招呼,王淑妃哭開了:“諸公擁立我兒,是我家門不幸!我母子形單影隻,只想侍奉大唐宗祠,每年寒食得以拜祭祖宗就心滿意足了。”

首次大朝竟如此開場,眾臣聯想到自身半年內的遭際,亦如狂風吹絮、驟雨飄萍,不禁唏噓萬分,大殿中一片哀嚎。

蕭翰可不管典禮效果,他給李從益留下了一千多幽州兵(趙延壽的舊部、遼地漢人)守衛宮城和汴州四門,其他軍馬隨之北返。

五月二十九日,李從益在汴梁北郊封禪寺(又是封禪寺,本年正月初一,後晉百官頂風冒雪在此地迎接遼太宗入京)設宴,為蕭翰踐行,蕭翰兀自大言炎炎:“陛下勿憂,臣等祭奠完我北朝大行皇帝后,不日必返!”

後唐滅亡時,李從益只有6歲,十幾年間他以亡國嗣子之身飽嘗世態炎涼,人情精熟,情知蕭翰此去必定不返。回朝之後,見蕭翰留下的千把兵丁,連維護城內治安都不敷用,憂心如焚。有大臣建議,速招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和河陽節度使武行德入衛。

高行周曾是後唐明宗親將,被明宗不次擢升為一方節鎮;武行德少年從軍,也在明宗麾下,都有舊恩。李從益從諫如流,當即遣使分頭宣召。一隔旬日,音信全無。

王淑妃和李從益都明白,時勢使然。於是召集眾臣說道:“我母子二人被北朝的蕭大王勒逼,陷身此位,亡不待時。您各位並沒有罪,聽說北平王已繼承大位,擁兵東來。各位不如早早迎立新君,自求多福,不要再顧忌我們母子了!”說畢放聲慟哭。

眾臣十分感慨,大多不忍心離去,有人獻計說:“假使收集汴州附近的散兵,大概可以招到五千之眾,和城內幽州兵一起堅守城池,力拒河東兵馬。不用一個月,北朝援兵自會來到!”

王淑妃搖頭道:“我母子二人亡國多年,時至今日,豈敢再和人爭奪天下?是死是活,但憑新君發落。倘若新君明察秋毫,應該知道我們無心中原。而今還勉強籌劃,定會禍及他人。整個汴州因我二人遭受兵燹,生靈塗炭,又有何益?”

遼太宗遺詔再現,他指定的中原之主到底是魏王、永康王還是許王?

蕭翰任命的三司使(副宰相、財經委員會主任)、年逾古稀的劉審交越眾而出,說:“世間之事有可為,有不可為。汴州兩度大亂(上年底降將張彥澤入城後剽掠、本年遼兵又打草谷)之餘,府庫空空,民力匱乏,哪裡還經得起一個月的圍城?真到那時,估計城中剩不下幾個活口。請您各位都不要再說了,就聽太妃的!”他這句“太妃”一出口,明擺著不把李從益當皇帝了。

形勢比人強,奈何!眾臣見此情形,便商量著給劉知遠奉表稱臣,請他早日赴京,速正大位,以孚天下臣民所望!

李從益和王淑妃當天便自皇宮遷出,封存殿閣,留待劉知遠入駐。(待續)

延伸閱讀:《 》

《 》

參考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 脫脫等《遼史.世宗本紀》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唐宗室列傳》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