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黄埔军校的名气可谓十分的大,黄埔军校从1926年一直到1949年,一共办了23期,每一期学院平均500人左右,23期一共培养出13000余人,我们最熟悉的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陈赓、左权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前6期的学员,为什么后来的23期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将领呢?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第一就是历史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是前几期的校长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在国内外影响力都是非常的大,好多在国外的留学生,是跟着孙先生的大名来报名的,从国外回来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家庭条件相对也是比较好的,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出国留学。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第二呢就是前几期的学员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课程,进去的所有学员都是学完了所有的课程,还有很多的实习机会,让学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都是内部战争,到处都是小的军阀混战,一没有战术,二没有什么经验,三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四他们几乎都是为了吃饭或者是钱才会去当兵的,所有黄埔的打他们太小儿科了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第三就是黄埔前期,学校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学员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老话说的好,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老师是真心真意的教,学生也是实心实意的学习,还有就是当时中国到处受气,只要是有血性的人,都会有为国家尽一份力量的心态,不是老话说的人争一口气,为国家争光的骨气。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说到后17期的话,我也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就是孙先生去世了,老蒋当上了黄埔的校长,名字也改成 军官陆军 学校了 ,这个时候的黄埔风气已经没有多么好了,为什么呢?时间长了,监督不利的情况之下,有很多事情都会发生的。

第二呢比如说关系户,什么是关系户呢?就是前几期黄埔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将领,所以他们体制内的官员,就是想着把自己的子弟还有部下,送到黄埔进修充电,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去镀镀金的,镀金之后,回去以后就有提升的理由了,这样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就有资本和上面邀功、争取自己的利益。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第三呢就是好多底层的人员也有资格进去了,原因就是当时战争天天打,伤亡十分惨重,前线需要不断的补充兵源,那就会出现好多学生根本就是没有上几次课,就直接输送到战场上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是没有理论基础,二是没有实践的机会,这样的环境出人头地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第四呢就是老蒋也彻底对黄埔失望了,名字都改成了陆军军官学校连校长都不当了,让一个几乎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当校长,想想我都记不住这位校长的名字,在他的带领之下,可能培养出来名将吗?答案是一定的,不可能,还有他们内部出现分裂,自己在窝里斗,自己人不停的内耗,这样的环境,所以培养出来的学员也好不到哪里去。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黄埔军校共办23期,为什么前6期名将辈出,后17期一个没有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断定黄埔后期的学生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精英,随着历史的发展,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的,不要有偏激的看法,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历史,这就是黄埔前期为什么能培养出来精英的人才,到后期没有培养出一个名将的原因,历史往往是在不停的重复上演着,只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换一个人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