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朱忠敏的故事

打開裡三層外三層的包裹,朱忠敏拿出依舊鮮豔的勳章,這些勳章在他滿是褶皺的雙手上熠熠生輝。那一段援越抗戰歷史,也就此打開。

1940年,朱忠敏出生在歙縣雄村鎮義成村。1963年,23歲的他走進軍營成了一名炮兵。這個時候的他可能還不知道與中國接壤的越南局勢的演變,將成為他日後捨身保國的戰場。

1964年8月,美國藉口軍艦在北部灣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軍的攻擊,引發所謂“北部灣事件”,隨後介入越南戰爭。1965年4月,越南勞動黨請求中國支援,毛澤東主席決定向越南提供全面無私的援助。

隨後,從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國先後派出了高炮、工程、鐵道、掃雷、後勤等部隊,總計32萬餘人,在越南北方執行防空、作戰、築路、構築國防工程、掃雷及後勤保障等任務。1967年9月,朱忠敏所在部隊赴越南執行任務。

朱忠敏說,當時在越南戰場援助的還有蘇聯和朝鮮的軍隊,但是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最強。為此,胡志明還親自到中國軍隊所在地進行慰問,他也見到了胡志明本人。“我記得當時他穿的是一雙像草鞋一樣的鞋子,個子不高。”朱忠敏說。

中國炮兵部隊在越南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總計15萬餘人,主要擔負河內至友誼關鐵路線北寧至諒山段、河內至老街鐵路線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剋夫至太原鐵路線以及太原鋼鐵基地的防空作戰任務,並掩護中國援越工程部隊的施工。“美國飛機飛過我們上空,一打一個準。”朱忠敏說,當時中國炮兵部隊的炮兵手們機智勇敢,美軍轟炸機飛過往往被打得落荒而逃。因為在部隊戰功卓著,操作高射機關炮精準射擊,朱忠敏在1966年12月獲得“特等炮手”勳章,1967年被評為“五好戰士”,此後還獲得越南民主共和國頒發的團結友誼獎狀。

1968年底,美國停止了對越南北方的轟炸,1969年朱忠敏回到家鄉。回憶起當時情景,朱忠敏歷歷在目,“當時我所在的師死了近20人,受傷的也有30多人。這些犧牲的中國戰士被安葬在友誼山,隨後又被越南政府安葬在專屬陵園。”據中國駐越南大使館於2005年編撰的《中國援越抗戰烈士名冊》記載,1951年至1976年間,中國在越南犧牲並安葬的烈士共有1446人。

回國後,朱忠敏因為不適應安置地方的氣候,加上對家人的思念,回到了義成老家。回村後,他熱心村集體事務,曾擔任村幹部。如今,村裡的王茂蔭故居已修葺一新,他又當起了“管家”,幫忙管理鑰匙,給來訪客人開門以及日常維護。

雖然已經78歲,但是穿著解放鞋的朱忠敏走起路來,依然健步如飛。為了不給兒子們增加負擔,他至今獨居在老屋的閣樓上。“我們這一代人,或者就為了一個詞——奉獻。”朱忠敏說,他現在的目標就是“老有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