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方法:在學習中“迴避困難”的心理根源

那麼,面對困難,為什麼人們會退縮、逃避呢?當工作比較難,任務比較重時,需要主體付出大的努力和勞動時,為什麼人們通常選擇迴避困難而不選擇迎難而上呢?這要從行為發生與運作的心理原因進行分析。

我們知道,人的任何行為都源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是主客體的綜合條件和狀況決定了行為實際的運行狀況。從行為產生的條件來看,一項行為活動的發動和順利運行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行為活動順應人的心理傾向,能夠給主體帶來利益和好處;二是行為活動符合人的能力水平,是主體的資源和能力能夠勝任的。兩個方面必須同時具備,缺了哪一樣,哪一方面條件具備的不充分,活動都會因相應的障礙和阻力而困難重重,乃至根本無法產生和正常的運行。

現實中,如果我們兩方面條件都具備的好,具備的充分,活動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也能夠順利順暢地進行,而無需主體的意志努力和強制,主體也會因活動的順利進行及意願的逐步實現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然而,這種各方面條件都充分具備、無需主觀努力行為就能順暢運行的情況並不是很多,主客觀的複雜性決定了不費力就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局面大多是一種奢望或理想狀態,我們不可能總是由著自然傾向而只幹自己喜歡樂意的事,也不會一切都等到條件充分具備、我們完全有能力勝任的情況下才去做事,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活動的條件並不充分具備的情況下展開行動的,是在主客體存在著很大差異的情況下就開始行事的,然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由此,也使得實際的行為活動表現出異常複雜的運行狀態。

具體來說,我們可能因活動不符合我們的心理傾向,而遭到主體的抵制、排斥,也可能因技術條件不夠而付出更多的艱辛;可能因主觀的懈怠而進展緩慢,也可能因客觀的壓制而中途停滯;問題困難可能出現在開始,也可能出現在過程中的某一時候等等;具體的問題、障礙和困難則會因不同的活動、不同的主客觀條件而表現出千差萬別的態勢。但是,所有這些困難和障礙,不管屬於什麼性質,不管難度多大,都是活動順利展開與實現必須要戰勝和克服的,其中的艱難和痛苦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否則,活動便會受到阻滯,我們也永遠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因此,對於一項活動而言,簡單也好,複雜也好;容易也好,困難也好;快速順利也好,障礙重重也好,都是我們在現實中做事所經常遇到和難以避免的,也是自然狀態而非理想狀態下最正常的行事規律,我們不能遇到順利容易就高興,就樂意幹,遇到挫折障礙就沮喪,就退縮,否則,什麼事情也別想幹成。現實生活中,人們大都也能認識到這一點,從理智上來說,也能夠正確對待,所以,許多情況下,當人們面對一定的困難時,還是能夠付出努力並承擔相應的辛勞和痛苦的,儘管其心非所願。但是,人們的承受力是有限的,當這種困難和痛苦超過一定的限度,人們就要退縮和逃避了。當然,具體的耐受度則因不同的事件和主體,會有很大的差異。

那麼,人們為什麼只能容忍強度比較低的困難及其所帶來的痛苦體驗?為什麼人們不允許偏離自我的舒適區過遠?正如我們上面所分析的,困難及其所必然帶來的不舒服的身心體驗,本質上是由於主客體的差異引起的,差異越大,不符合的程度越高,所遇到的障礙、困難也就越多、越大,所產生的痛苦體驗也就越大,這一點,無論是從行為的動力系統來看,還是從行為的技術系統來看都是如此,當超過一定的限度時,當主客體的差距過大時,行為發生的條件也就不存在了,其巨大的阻力和痛苦足以阻止行為的發生。所以,主客體的差異不能過大,困難和痛苦的感受不能過大,這是行為發生的基本條件和規律。從這一點來看,迴避困難,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是符合行為運行規律的,是生物結構驅使的,是趨樂避苦的天性使然。所以,對待迴避困難,對待人的懶惰行為,我們應該予以重新的認識和評價:一方面,它是人性的特點,也是人們應對事件經常性的策略和選擇方式,是正常、合理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人性的弱點,是限制人的潛能發揮,遲滯人格發展與完善的最大禍首,它的消極影響是廣延性和瀰漫性的,同時也是災難性的,是需要我們努力戰勝和超越的。因為,任何有價值的事情,通常都不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更不可能天上掉餡餅,一定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和代價,這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因此,要想幹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要想獲得人生的拓展、追求人生的價值,註定了是要付出努力和承擔痛苦的,是註定要與我們各種形式的懶惰行為說再見的,否則,我們只能原地踏步。因此,迎戰困難,戰勝懶惰,是我們取得成功必需的選擇,同時也是產生高效學習所必需的策略!

學生學習方法:在學習中“迴避困難”的心理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