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油離自主定價其實還很遠!

近日,國內迎來了“三連漲”,週四晚24時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55元和245元,而近乎每逢過節都會遇到節前漲價的趨勢,難道這是類似於“墨菲定律”的情況嗎?

汽柴油價逢節必漲?

其實不然,一直以來,每當國內油價調整時,“跟漲不跟跌”、“逢節必漲”等說法,都成為不少網友熱議的話題。

根據2017年的七個法定節假日之前的調價情況來看,這七次調價是“三漲兩跌一擱淺”,波動幅度也恰好能漲跌相抵。

但又為何每次調價都讓人有種被“跟漲不跟跌”、“逢節必漲”的錯覺呢?專業人士表示:

一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滯後性”。儘管掛靠國際油價,但滯後反應使得當前調價並不能實時反映出當下國際油價的最新變化;

二 定價機制反映的是10個工作日內的油價變化趨勢,不能與消費者關注到的國際油價某一天的價格變動直接比較;

三 油價上漲相對於下跌來說市場敏感度更高,加上媒體的關注熱度,受眾產生這樣的調價印象也很正常。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我們的定價機制有明顯的“滯後性”,在國際油價的問題上我們還未有的話語權,雖然現在中國原油期貨已經上線,但對於我們來說這還不是一個較為成熟的體系,我們離已經無限接近於自主定價,如果想要打破原油用美元結算的貿易格局也許還差那麼一點。

中國還未有真正的原油市場

或許是因為中國還未有真正的原油市場,原因有二

首先,作為商品市場一般都是從低階段漸漸邁入高階段,只有在相對低的階段中沉澱出一定成熟的規模資本且目前的發展現狀又無法滿足更高的需求的時候,高階段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了。將這個規律帶入到我們的原油市場中也是一樣的,如果直接建立完全形態的原油期貨市場,很顯然是違背了一定的客觀規律了。

其次,市場制度價格機制意味著花錢辦事、價高者得。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原油還不是由市場價格機制配置的,體制外具有潛在原油需求的煉油廠商不能通過市場手段獲得原油。原油生產領域的准入也存在一系列值得探討的政策法律問題。原油進口資質在一定程度的放開只是在進口經營權上的放鬆。進口配額管制作為使用權管制的一部分依然存在。老百姓將石油行業稱為壟斷行業多多少少有些道理。這些都是現實。所以,原油作為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進程仍處於停頓。

中國原油離自主定價其實還很遠!

我們的原油期貨交易所也沒有“定價功能”,當然,有人會質疑說,中國原油期貨上市的首日就有包括“四桶油”在內的境內外機構參與競價,聯合石化與殼牌公司簽署的原油供應長約,約定從2018年9月開始殼牌供應聯合石化的中東原油以上海原油期貨作為計價基準,成為首筆以上海原油期貨計價的實貨合約。這難道不意味著中國原油期貨市場已形成被業界接受的價格基準嗎?對此,還需要做進一步解釋。

中國的原油期貨價格不是“中國價格”。期貨價格被接受為交易基準價格是期貨市場發育成熟度和影響力的標誌。但是,真正的市場影響力是由小到大逐漸發展形成的。交易規模小的市場必然是影子市場,因為跨市場套利活動會消化掉小規模市場的獨立價格存在,進而演變為世界大市場的一部分。交易規模大的市場未必不是影子市場,因為交易規模大未必意味著可以形成真實價格。真實價格的形成需要以存在真正的市場為前提。影子市場上的價格就是影子價格。影子價格未必是市場價格的完美鏡像。影子價格同真實價格會有差異,反映的也只是不同品質(意味著加工成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等因素的差異,可以理解為24K黃金和18K黃金的價格差異。

而且目前尚未發育到位的中國原油市場尚不能影響到國際價格,但畢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原油配置的市場化是中國原油定價權的起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中國離原油的定價權還有多遠,步子不停向前,成功也亦然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