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音”——阜新聲藝視聽

音響室它的聽音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音響的音質,硬設備再好,聆聽環境不良,也難有好的效果,但這一點常被忽略。房間的聲學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與室內裝潢及房間佈置有關。理想的聽音房間的形狀尺寸,應按黃金分割比例,三個尺寸(長、寬、高)不成整數倍的關係,使房間內的駐波影響降低,提高聽感。其次要隔聲,使房間內外不致干擾,並使聲音擴散,還要有適當的吸聲,以免聲波反覆反射,激發出某些固有頻率(簡正頻率)的聲音干擾,造成聲染色。

如何玩“音”——阜新聲藝視聽

每一個音響空間,都會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每一個音響空間,也會因為不同的空間大小、比例、室內裝潢,而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特性。換句話說,很少會有二個音響空間的聲音聽起來一樣。因此,即使採用完全相同的音響器材,只要是音響空間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特性。

室內聲學的要“混響”

房間裡聲源發出的聲音,通過六個途徑傳到聆聽者的耳朵:音箱發出的直達聲(direct sound),地板的反射聲,天花板的反射聲,音箱後牆的反射聲,兩側牆的反射聲,聆聽者背後牆壁的反射聲。只要改變聲波的任一反射條件,就會使聲音發生變化。由此可知,聲波如同光波對鏡子會反射光線一樣,房屋的牆壁、地板、天花板,都會對聲音產生反射,可惜的是聲波並不能被看到,這種現象就往往被忽視了。從房屋內某一處發出的聲音,都會以波的形式傳播,並且從無數條途徑到達聽音位置。由於反射現象的存在,在聽音位置,我們實際聽到的並不是純粹由喇叭發出的聲音。而是喇叭的直達聲,和各次反射聲迭加後的效果。那麼,這種迭加後的效果究竟是怎樣的呢?“混響時間”這個概念是比較常用和重要的,它是指在直達聲之後,聲波在不斷反射中,能量逐漸減小的時間過程。這裡“混”字的應用非常形象,因為在室內某處聽到的聲音,總不是單一的,而是從各個方向來的、混亂不堪的。通常就把反射聲統稱作混響聲。

如何玩“音”——阜新聲藝視聽

其實混響(rever beration,也稱交混迴響)是指房間內從牆壁、天花板、地板、傢俱和人身,反覆反射所形成的聲音持續存在、逐漸衰減的現象。它和回聲(echo)不同,回聲不是一種平滑的衰減,而是聲音的突然返回。對於室內聲學的最重要指標,首先是混響時間,它是聲能衰減下跌到原有強度的百萬分之一(60db)所需的時間,對於一個已確定的房間,混響時間主要取決於吸聲處理。對於Hi-Fi聽音房間的混響時間,可取0.4~0.5秒。混響時間適度可使樂音豐滿,語音飽滿,混響時間較長,聲音較活潑豐潤,但太長時聲音容易含混不清,語音清晰度下降,樂音缺乏力度和節奏感,混響時間太短,則聲音較乾硬,缺少生氣,沒有混響的聲音(如室外)常有呆板感,所以一個音響室擁有適當的混響是有必要的。

房間為何要吸聲

如果房間內沒有吸聲物,房間本身也不吸收聲音,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那即是聲音一旦發出,就會不停地反射下去,前後發出的聲音都將混迭在一起。例如,在這樣的房間內播放語言廣播,第二個字音出現的時候,第一個字音仍在響,第三個字音出現的時候,前兩個字的音仍同時在響......,再加上會激發出不同頻率的共鳴音,所以無論是語言或音樂,我們都將完全無法分辨(除了第一個音),更不用說去欣賞了,聽到的只是一片噪音!當然,這些只是在一種極端情況下的想象。實際上,由於牆壁、空氣、人體都會吸收聲能,反射聲總是要逐漸消失的。不過透過這樣的想象,可以使我們進一步理解房間吸聲的重要性。

幸虧我們並沒有生活在完全不吸聲的環境中,否則真是不堪設想!儘管現實中的房間都可以吸收一些聲能,但是往往很不理想。如果購買了好的音響設備,發出了標準Hi-Fi的聲音,可是由於音響室吸聲特性不好,不該有的混響和共鳴,使原有的聲音受到嚴重扭曲,那是何等的遺憾呀!因此,真正的發燒族,應當也是房間合理吸聲的追求者。

如何營造一個最佳的吸音環境

一般而言,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四面大多是磚牆。這種傳統的磚牆,尤其在塗上了油漆之後,對於高、中、低頻的反射都很強,特別是高頻;所以,“適當”的吸音就成為首要任務。所謂適當就是不要太過分,如果把聲音都吸得乾癟癟的毫無韻味,那就適得其反了。從原理上來講,如果在播放時,要追求真正的原音原味,就應當不受反射聲的干擾,而只聽直達聲;這樣就需要有一個完全的吸聲環境,而這對一般的居住環境而言,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通常是對房間進行部分的吸聲,並保留一些反射聲加以利用。

通常房間內吸音物的數量,總是不愁其多隻愁其少,這也就是說,最佳的聽音環境是在雜亂無章的房間裡產生的,下面就談談這種不定量的吸音處理法。在四周牆壁懸掛吸音物:各樣的軟質材料,如棉、麻、絲、毛類,或其它類纖維織品、壁掛等都是可用之物。例如,在牆上懸掛1mm厚的絲絨質(或其它類似質地)的窗簾布,它大約只能吸收1/5的聲能(在中、高頻段,低頻更差),其餘的反射出去,這樣並不能消除低頻的共嗚;解決的方法有:窗簾布不要緊貼牆,留出10cm左右的距離(空隙中加掛其它吸聲物)﹔窗簾布打折或多層懸掛,再配合使用低頻吸聲特性好的大型軟質沙發等,就可達到一定的效果。一般在吸聲特性不良的播放環境內,是不宜使用那種硬木沙發的。

各種材料的吸音特性會有不同,最好能有選擇性的使用,目標是使高、中、低頻得到對稱的和均衡的吸收。有的時候,也可結合自己設備的特點及愛好,進行非均衡的吸收,若有人偏愛低音,而所用擴大機的輸出功率又不夠大,或者揚聲器的低頻響應欠佳時,就可以適當地減少低頻的吸收。這雖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高傳真選擇,但在音響器材本身存在某種缺陷時,還是可以應變採用的。

房間的吸聲與擴散

國內一般房間的牆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剛性牆,高度都在3M以下,對16M平方左右的房間而言,在低頻段容易產生共振,使某頻率聲音得到異常加強,造成低音轟鳴聲,嚴重影響重放聲的質量,這種聲染色,是家庭聽音室最常見的問題。這種房間共振,還會使某些頻率(主要是低頻)的聲音在空間分佈上很不均勻。產生聲染色可能性最大的頻率為100~175Hz,以及250Hz附近。

對房間的聲學處理,重點在側牆和天花板。原則上室內聲波的處理,擴散應多於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強度降低,要防止過度使用吸音材料,以免房間的混響時間太短(<0.3秒),而使聲音乾澀不圓潤。對音箱後面的牆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聲物質,通常不需作處理,磚牆或水泥牆面會使聲音飽滿,充滿活力。

側牆可均勻適當地設置一些吸聲和擴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極好的全頻吸聲物體,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對中、高頻有吸收作用。木製無門書櫃則是一種很好的聲音擴散物,用來調整低頻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桌、椅、床墊、沙發等傢俱,都能對聲音的傳播起調整作用,都可用作聲學處理。在作吸聲處理時,牆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聲結構處理。

薄的地毯、掛簾、壁毯等,主要對中、高頻有吸收作用,對低頻的吸聲作用則很小,使用太多會導致房間裡中、高頻聲音的混響時間偏短,使得聲音缺乏色彩不夠明亮。木質矮櫃,可有效吸收低頻,但在擺放時要與牆壁間留有適當空隙,必要時在其間還要放置吸聲材料。但切記不能把大量的夾板釘在牆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間裡敷貼吸聲毯和帷簾;否則由於高頻被大量吸收,會造成聲音呆滯,細節減少,以及音量的減小。

為了使聲音好擴散,不致來回聚在一起成為有害的駐波,就要改變該頻率聲音的行進路線,需要注意的是用以擴散聲音的木板或裝置,必須有足夠大的尺寸,至少要達到聲音波長的一半,否則不足以達成改變聲波行進之效果,如100Hz的中低頻要求,應超過3.4m或1.7m;1000Hz的中頻要求,應超過34cm或17cm。可見,駐波的有害影響,最實際的方法,是移動音箱或聆聽位置,或以格狀結構的書架、百頁窗來達成聲波擴散的效果。

架空的木質地板對低頻有吸收作用,在房間較小時,就可以防止低頻量感的過度。如果房間裡聲音的低頻發出轟鳴聲,可在地板近反射聲的反射點附近,鋪設厚重的羊毛地毯。

當聲音刺耳、低頻量感顯得單薄又不夠,音量開大又吵人時,就應在兩側牆近反射聲的反射點,設置吸聲物覆蓋處理。如果發現聲音太乾,應優先取掉地毯。房間角落放置玻璃纖維作成的吸聲塊或布坐墊,可作混響時間的最後調整。

房間的門、窗如何隔音

佈置室內吸音物的一個附帶好處,是使房間的隔聲性能得到一些改善,使我們能夠在更為良好的環境中欣賞音樂。除了錄音室外,聽音樂的房間也要求相當低的噪聲級─30db!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一般談話的聲級,在60db左右,因此30db的噪聲級,的是個非常安靜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夠清楚地聽到牆上石英鐘的微弱嘀答聲,甚至一枚鋼針落地的聲音,也只有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中,才可能深入到音樂的細節,聽到真正的好音樂,特別是一些動態範圍很大的交響音樂。可惜的是,現今居住在都市裡的人,大多都沒有這種福份,室內的噪聲通常在40db以上,在馬路邊的住家,更經常受到60db以上聲級的噪聲侵害。因此,為了聽好音樂,也為了身心健康,一定要注意減弱噪聲。作為聽音室的房間,更要選擇得當,不宜選在臨馬路的一邊。

一般房間的隔聲均不理想,聽音房間的理想隔聲,對一般家庭而言是難以辦到的,門、窗、牆、地板和天花板,都會將室外的聲音傳進來,並將室內的聲音傳出去,特別是對低頻,傳得更遠。門、窗是隔聲的薄弱環節,通常能作隔聲處理的也僅門和窗兩項:將窗做成雙層,在現有的窗上,再加上一層有好的密封性的窗,這是花費最少而效果不錯的方法;對於門的隔聲處理,可以採取帶空腔的雙層門,面板使用膠合板製作,中間鋪敷吸聲棉。牆的隔聲量與它的厚度及表面處理有關,在已建好的磚牆兩面均勻地抹上一層水泥,提高它面的密度,是最有效且經濟的隔聲方法。洩漏聲音的縫隙和孔洞,對房間的隔聲也有影響,特別對中頻部分的隔聲量影響較大,必須封死。客廳由於通道的關係,而影響室內聲場的平衡,可在不對稱的牆面與角落加上吸聲材料,儘可能讓兩側的反射聲均衡。

房間的四面牆壁、地板與天花板如何吸音

一、牆壁的處理

側牆的處理

到底四面牆壁要如何吸音才算適當呢?先說二側壁;這裡要對付的是從喇叭發出來的第一次反射音,為什麼要吸第一次反射音?如果第一次反射音太多,會導致定位不清楚,而且聲音聽起來也會太吵,所以一定要吸。您不必滿滿的整個牆面都做吸音處理,只要大約在喇叭與聆聽位置中間處即可。這片吸音的面積,至少要有1~1.5公尺的寬,牆面三分之二高度的高。材料方面,不能用一般窗簾那麼薄的布料吸音,因為效果不彰,至少要有厚絨布的厚度才可以;而且,如果要像窗簾一般吊在側牆,請注意要打皺摺,就像窗簾的處理一樣。

若是不想用布料來吸音,也可以用布繃吸音棉,做成一塊塊的吸音體;也可以吊綿羊毛;還可以用各種想得出來的軟質材料。不過請注意,千萬不要以為釘木板可以吸音,木板表面是平的,與原來的牆面無異;木板本身很硬,也與牆無異,它不會有吸音的作用,如果用薄板釘空腔,雖然會吸音,但是它吸的不是高頻,反而會把中頻與低頻吸掉,使聲音變薄不飽滿,除非萬不得已,最好不要這樣做。

後牆的處理

喇叭後牆一定要結實、堅硬,這樣才不會吸掉低頻,而且會讓擴大機的功率倍增。假若您在喇叭後牆釘空腔,不論是用多厚的木板或薄板,絕對都只有負面的影響,而沒有正面的效果。最常見的負面影響,就是聲音虛虛的、低頻量感不夠、不結實而且低、不乾淨。

咦?既然喇叭後牆要結實要硬,剛才怎麼又說要吸呢?我所謂的吸,不是要您弄空腔,而是要像側牆一樣的吸法。請注意,假若在二側牆做吸音之後,已經覺得定位精準,而且聲音不會吵,那麼,喇叭後牆就可以不要做吸音處理。反之,如果還是覺得聲音太吵,定位不精準,那麼就要在喇叭後牆做吸音處理。後牆處理後﹐保證聲音改觀。

後牆吸音的面積要有多大呢?約二個喇叭之間那片面積的三分之二才夠,如果只掛一幅小畫,那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如果只掛一支小提琴,那也沒什麼用。再一次提醒您,掛薄的布是沒有用的,至少也要像壁毯那麼厚才會有用。

後牆牆角的處理

房間裡在相對的牆壁之間,由於聲音的多重反射而產生駐波(standingwaves),當駐波發生時能產生共振,其頻率取決於牆壁間的距離,可見房間實際上就是個諧振器。房間裡產生駐波造成聲染色最多的地方,是在音箱後牆的兩邊牆角,它會反射不乾淨的低音,這種效應稱為房間隆隆聲(room booming)。這種低頻駐波是常見的聲學缺陷,造成低音清晰度下降,需要小心處理。控制駐波反射的一個好辦法,是利用裝滿書籍的書架,書籍的不規則外形和不太強的吸聲作用,能使聲波發生散射,從而減輕聲音反射的影響。

聆聽位置後牆的處理

或許您會疑惑,我都已經貼著後牆坐了,這片牆還能怎麼處理?老實說,貼著後牆坐是最不好的,因為此時聲音會比較渾,除非您的系統低頻不足,必須靠近後牆來增強低頻。一般而言,您的坐椅至少要離後牆半公尺,這樣的聲音才會比較乾淨。

聆聽位置後面的這片牆,其實可以吸音,也可以擴散。用來吸音時,若離後牆太近,反射音太強;用來擴散時,若離後牆較遠,可以使聲音更自然。最佳的方法是將吸音材料用在擴散造型的表面上,這樣一來,吸收與擴散的好處兼得,這是最完美的。

二、地板與天花板的處理

地板的處理

不良的地面會使中低頻反射過強,如果播放的客廳內,已經鋪有木質地板,那是比較理想的,它的吸聲特性較均勻。如果是釉面磚、石材等硬質地面,就應當鋪上可移動的厚地毯,因為厚地毯的吸音效果才夠,如果只想用小塊薄地毯,那將只有裝飾作用,而沒有實質的吸音效果。只要是那種厚地毯,而且是羊毛的,可以買比較便宜的機器織品就可以。為了方便走動,地毯面積也可僅限於揚聲器和聽音位置之間,關鍵是要有厚度,可藉助在其下墊紙板、木板、纖維板等來實現。

天花板的處理

在地上,我們能夠著力的地方,只有鋪上一塊地毯,而在天花板上,花樣可就多了。請注意,千萬不要留著空空的天花板不管,那樣就太可惜了。

一般來說,天花板最好也是吸音與擴散兼具,這樣聲音才會最好。如果只有硬調子的擴散,則從天花板來的高頻反射音會太強。不同的天花板形狀,可以擴散不易打散的頻率,深陷的細縫可將過多的能量吸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