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

「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

「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

摄山栖霞寺碑铭

苔依翠屋,树隐丹楹。

涧浮山影,山传涧声。

风来露歇,日度霞轻。

三灾不毁,得一而贞。

「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

萧绎(508-555)

即南朝梁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武帝萧衍第七子,出生于健康(今南京)。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太清二年,侯景叛乱,兵围建康。萧绎一面派兵救援,一面借此翦除异己。天正元年,萧绎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即帝位,年号承圣。承圣三年,西魏军攻陷江陵,萧绎被俘遇害。萧绎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才辩敏速,冠绝一时。生平著述颇丰,最有名的是《金楼子》,传世至今。

「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

赏析

栖霞寺历史上有过三块名碑,唐高宗的《明征君碑》至今保存完好,南朝陈江总《栖霞寺碑》只存拓本和断片,而年代最早的萧绎《摄山栖霞寺碑》则早就毁灭,连碑文大部分也不传,好在还留下了完整的铭文。铭文在古代也被称为铭诗,属于广义的诗歌。这首铭诗文词简古,颇耐寻味。钱钟书先生很欣赏“苔依”二句,特别称赞“依”字用的新切。同时代作家江淹所作《青苔赋》中,也有“嗟青苔之依依兮”的句子。唐代诗人王维《书事》所谓“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正好可以解释这个“依”字的意境。山涧清澈,照见山林之影;山间又传来涧流之声,有声有色,可以想见当年栖霞寺山水环境之优美。“浮”、“传”二字,一个写视觉,一个写听觉,视听融合,是的整个画面具有动态之美。“山”、“涧”二字重叠出现,句式回环,琅琅上口。“风来”二句,接着写山间景色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描摹细腻,刻画传神。最后两句,作者 祝愿栖霞寺历经火劫风轮依旧坚贞不毁,表达了对佛法的赞颂之意。这篇铭诗虽然只有32字,却在摹景方面达到很高水平,感知敏锐,刻画细腻,遣词炼字,都无不显现出梁元帝高超的文学造诣。

「诗栖名山」摄山栖霞寺碑铭

附注:《诗栖名山》一书是由程章灿教授主编,选录了自南朝至民国95位诗人的126首题咏栖霞山的诗书。

摘录:《诗栖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