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茶,起源於神農,發展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成熟於明清,衰落於民國,恢復在新中國,復興在當下。

倘若我們回頭梳理歷史篇章中屬於茶的一脈發展歷程,則不難發現,以改革開放為始的30年,正是中國茶業復興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在安徽發出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

  • 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接見採茶工人;

  • 上世紀70年代,國家號召建設100個百萬擔產茶縣;

  • 1984年,“國發75號”文件徹底打破茶葉統購統銷的局面……

這些茶葉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一批致力於茶葉事業發展的老專家們,不僅見證了每一段歷史時期,而且投身其中,為茶業復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於觀亭:過往中國茶業三十年復興路

人物名片:於觀亭,曾任商業部茶畜局工程師、副處長、處長,農副產品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農副土特產品開發公司副總經理,中華全國合作供銷總社中國農副土特產品開發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總社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全國茶葉加工、檢驗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全國商業機械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在北京茶界,提起於觀亭,幾乎每個人的敬重之情都溢於言表。

30多年來,於先生一直工作在政府茶葉部門,擔任了一系列重要角色,也見證了中國茶行業近30年的發展。

今天,當他再次回憶起這些過往和曾經,彷彿一切猶在眼前。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 建設百個百萬擔產茶縣

上世紀70年代,中國茶葉貿易逐漸由外貿轉向內銷。

1973年,全國茶葉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年產百萬擔產茶縣的建設要求。

1975年,學“輕工”出身的於觀亭被調到全國供銷總社茶畜局負責茶葉加工工作。

“那時茶畜局的工作內容包括樣價的制定、茶葉收購和加工等。在百個百萬擔產茶縣的號召下,我們多次去各地茶園考察。現在這些地區都已經發展成比較出名的產茶縣了,比如湖南的安化、益陽,浙江的紹興。江西的婺源,安徽的祁門。雲南的鳳慶等等。經專家組考察評定合格後,國家會給這個產茶縣一些扶持和幫助,比如化肥等物資的支持。”

在茶葉百強縣的建設過程中,中國的茶葉生產得到了恢復,從民國時期的幾萬噸增長到近30萬噸。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 嘗試茶館和茶食品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的茶葉銷售政策尚未全面放開。

中國的茶葉流通採取三級銷售模式:在各個茶葉主產區生產加工,在銷區如北京馬連道進行拼配和批發,最後由副食品公司茶葉科批發給像“張一元”這樣的茶葉店,普通消費者購買茶葉要憑供應券。

當時,茶畜局遇到的最大難題便是茶葉產銷溝通障礙,一方面茶葉賣不出去,一方面老百姓買不到茶。

於是便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到公園裡、餐館裡開茶館,二是到日本考察學習。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時任茶畜局茶葉加工處處長的於觀亭回憶起當時辦茶館的艱難——

“自給公園、飯店提供茶葉,他們也不願意幹。飯店每天客流量大,都是站著等著吃飯的人,員工忙不過來。在中山公園、北海公園裡也辦過一段時間茶館。那些國企員工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賣茶水不會給他們增加收入,卻添了很多洗茶碗的麻煩。茶葉梗最容易堵下水道,特別難收拾。只堅持了一小段時間,茶館最後也沒能做起來。”

而日本的考察經歷,卻給了於觀亭不小的震撼。

“日本的茶葉應用無處不在,他們的茶葉產品涉及到了各種副食品,可以說,在當時中國人的觀念裡,茶是用來喝的,而日本則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早期吃茶的傳統。為此,我曾多次到日本著名的茶葉集團伊藤園考察學習。回國後,我們借鑑日本的方法,研發並投產了茶葉冰淇淋、茶味汽水、茶味羊羹等。”

由於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尚未形成良好的茶葉消費環境,最後茶館和茶葉副食品都沒有成功,儘管如此,當時的嘗試,仍給現在的茶業從業者以啟示。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 茶葉經營政策全面放開

1984年,國家下發的“國發75號”文件是中國當代茶葉史的一次重要轉折。

當時由茶畜局負責起草這一文件規定,茶葉經營除邊銷茶外徹底放開。

“這是中國自唐代以來茶葉政策第一次放開,大大激發了茶農、茶商的積極性。同時,也使一些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茶葉品種和結構不合理的茶葉企業淘汰出局,當時一批國營茶廠都倒閉了。”於觀亭回憶說。

“從文件下發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茶業由賣方市場徹底轉變為買方市場,賣茶難的問題漸漸呈現出來。1989年,全國供銷總社和國家商業部合併後,成立中國農副土特產開發公司,我擔任副總經理。同年,成立了中國茶葉企業產銷集團,我擔任董事長。產銷集團的主要職能是實現買賣對接,每年組織一次產銷訂貨會。當時北京像中國茶葉總公司、北京茶葉公司都是參會成員。由於產銷集團是半官方機構,我們也對產銷雙方進行監察。訂貨合同簽署後一式三份,產銷雙方和我們集團各執一份。產銷集團通過化肥等物資和貼息政策的調整對產銷雙方實行調控。這樣過了三四年,產銷雙方對接順暢後,產銷集團也隨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蘇芳華:尊重歷史,面對現實,著眼未來

人物名片:蘇芳華,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他於1965年從湖南農業大學茶專業畢業,研究了40多年的茶葉。

他曾代表雲南參加過中科協的全國代表大會,幾十年來,見證了普洱茶的發展過程,成為普洱茶業界極有威望的元老,更為雲南茶的發展和推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每每和蘇老師聊起改革開放30年以來,雲南茶業發展的巨大變遷,蘇老師總是興致盎然。

在他的敘述中,我們大概能勾勒出雲南茶業30年的發展歷史:

  • 1938年以前,雲南只產一種茶,就是曬青毛茶;

  • 1938年以後,雲南開始產紅茶,1945年開始產蒸青綠茶,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產烘青茶;

  • 直到1973年茶葉進出口公司經國家批准才有自由出口的權利,最早出口的是普洱茶,是曬青茶,當時叫做“雲南青”,出口到香港,但是得不到香港消費者的認可。

  • 因為當時香港的消費者認可的是湯色紅濃的普洱茶,於是我們專門派人去廣東學習,研究出了渥堆的方法。

  • 可以確切地說,雲南茶葉近30年來的歷史,也就是普洱茶的發展史!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很多數十年、上百年的普洱茶被香港人從地下室裡找了出來。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香港迴歸之後,香港和雲南之間茶業交往增多。

1993年8月份,在昆明召開了“第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到會的有7個國家的300多名專家學者,我時任大會秘書長。緊接著,思茅召開了“普洱茶原產地保護研討會”,這個會接著又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一次。

所以單單1993年一年,雲南就開了3次關於普洱茶的國際性會議。

如今的普洱茶之父鄧時海先生,也就是在當時前來雲南做的調查,後面才寫就了《普洱茶》一書。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上世紀整個90年代,臺灣茶人的介入為普洱茶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論是傳播普洱茶還是宣傳普洱茶、推廣普洱茶、研究普洱茶,臺灣茶人都走在了前邊,他們是非常有誠意的,也可以說他們是普洱茶發展的拓荒者!

從1990年開始,吳雅真開始在全省範圍內培訓茶藝表演者。

近20年來,吳雅真已將傳播茶藝當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茶業也一定會得到很大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茶已經從日常消費品提升到了文化享受的高度,而茶藝,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福安、寧德、周寧……這些年來,吳雅真為不少地方政府培訓了成熟的茶藝隊。

說起這些往事,最讓她難忘的是漳平市永福鎮茶藝隊,“這個隊來參加茶藝培訓的姑娘,可能平時都在採茶,手腳都比較粗,這樣的條件很難學好茶藝。”但是她們身上那種質樸的感覺打動了吳雅真,“就是有股茶‘氣’!”

於是從講解茶葉知識、茶文化歷史、茶藝禮儀等八手, “幾個月時間,這些原本手腳粗糙的茶女們,也都能鎮得住場子了。”

為中國茶行業近30年發展的風雲人物,你知道幾個?

1993年,吳雅真下海,與人合辦了別有天茶藝居,這也是全國第一家面向普通百姓的茶藝居。

在當時,邊喝茶邊觀賞茶藝表演還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

頭兩年,別有天的經營很困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意才漸漸好了起來,喝茶,不再是牛飲解渴,它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時,每天晚上7點到9點,別有天都有古曲演奏,最高峰時,有古箏、琵琶、二胡、洞簫4種樂器同臺表演。當時我們還製作了曲牌,客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點曲,一般一首曲子是兩元錢,最貴的是10元一首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但是點曲的客人還是不少。在典雅的樂聲中,茶藝小姐給客人表演茶藝。那種精神享受,讓喝茶已不僅僅是喝茶了。”

吳雅真回憶說。


此文僅為大家介紹關於武夷山的茶、盞與山水、文化和歷史,文總結自前人,多為編整,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煩請關注【武夷巖茶課堂】,你想知道的告訴我,凡我所知,知無不言,我所不知,查盡資料,為你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