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歆磊:小米本質上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

陈歆磊: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

小米正式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對於小米的估值,現在大家認可的是700億美元。於我們的常識中,類似的高估值、高市盈率的公司,是谷歌、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做“軟東西”的科技公司。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支撐起了小米的高估值?

陈歆磊: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

來源 | 經濟觀察報

01

小米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

小米的生態鏈是其在資本市場最大的賣點。小米在招股書中表示,將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智能手機、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稅後淨利潤的上限設置為5%,通過硬件產品帶來互聯網業務的獲客,打造小米生態鏈。

一直以來,“做中國的蘋果”是小米向資本市場講述的故事。蘋果已經構建了高度體系化的生態鏈,生態鏈內的產品相互關聯,產生協同效應。

然而,與蘋果公司構建的生態鏈不同,小米的生態鏈本質上是一家類似於豐田的製造企業,而且作為製造企業,小米可能做得並不及豐田。製造企業無法獲得與高科技公司相同的高市盈率,而本質上是製造企業的小米,卻偷換了概念,在按照高科技公司估值。

生態鏈的價值在於產品間的化學反應,而小米是在做一個又一個的爆款產品,但這些爆款產品間卻沒有關聯性。小米生態鏈的產品間最大的關聯性在於可連接手機。

手機作為端口,控制家裡的這些設備。但是手機可以控制這些設備的用處並不大,因為這些產品,比如音箱、空氣淨化器、冰箱等,彼此間不能產生真正的化學反應,生態鏈事實上是無價值的。

這與蘋果的生態鏈有著本質區別,所以小米本質上是在推出一個個爆款。從這點來看,小米和聯合利華、P&G是一樣的,都是不停的推出新產品。

陈歆磊: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

02

生態鏈產品皆身處紅海

而且,小米生態鏈上的產品以小家電為主,所在行業本身都已經是一片紅海,往往產品附加值不高,利潤空間也不會大。小米唯一能為產業鏈企業提供的是小米的品牌。小米一直講為產業鏈企業賦能,降低成本,但從沒講過具體如何降低成本。

手機要降低成本,關鍵是掌握供應鏈。過去小米手機因為對供應鏈沒有控制而要負擔高成本,後來小米能夠影響供應鏈,成本得到了控制。但是,即使小米的手機控制住了成本,它和現在的大手機商相比仍沒有優勢,因為其他人的成本控制也不差。那麼為什麼要認為小米進入一個細分行業,就會比其他人有優勢?

小米所有的硬件產品所處的市場,未來都會是紅海,做這些產品的利潤很低,靠這些想賺大錢是不可能的。小米的招股書也證實了這一點,生態鏈的利潤率非常低。小米利潤率最高的業務是互聯網服務,主要是廣告和遊戲,而這與小米的生態鏈完全無關。

反觀小米生態鏈內的產品,比如小米做的吸塵器、空氣淨化器等,小米並沒有為這些產品增加“軟東西”,小米的空氣淨化器與其它製造企業的產品相比並沒有突出優勢。從成本控制的角度,這是“硬東西”,是生產製造企業的價值,而小米卻被當做能提供“軟東西”的科技公司估值。

陈歆磊: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

03

場景和數據缺乏變現能力

小米給自己定義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事實卻是,手機和智能硬件的利潤不高。今年1月,我在《再談小米的破綻》一文中指出,小米雖然是家了不起的公司,但它仍然有不足之處:首先,小米的物聯網主要是家庭物聯網,家庭物聯網不是最有價值的物聯網;其次,場景和數據缺乏變現能力;並且,小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按照產品的技術採用生命週期理論,商用和政府將是物聯網的最主要採用者,個人消費者對物聯網的採用將落後於企業和政府。而小米做的恰恰是家庭物聯網。雖然,個人消費者還是會採購大量的設備,並在物聯網生態系統中投入鉅額的資金,但是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都相對邊緣。

小米在招股書中強調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類IoT平臺,鏈接超過1億臺設備。但是,家庭物聯網最有價值的場景在廚房,未來也將是各大家電企業的必爭之地。而且,小米的物聯網數據大多是無價值的數據,空氣淨化器的數據、開關的數據、燈泡的數據等,都沒有商業價值。

陈歆磊: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

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應該具備三個要素:技術,場景和數據,以及創新。這三者缺一不可。小米的短板是,它善於營銷,偏好輕資產模式,但是它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從創新的角度,小米的產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產品,更像是用物聯網作為噱頭來營銷產品。

要做物聯網,需要拿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但這是小米現在和未來都做不到的。即使未來賣了很多電器,這些電器的場景是無效的。如果轉做互聯網服務公司,競爭太激烈,增值很難做。小米行至此境,其實並不怪它,因為小米的模式本身很難做,定位太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