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詩人,留下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唐代詩人林傑,幼時就非常聰明,六歲即能賦詩,又精書法棋藝,被推舉為神童。然而,天妒英才,林傑年僅十六歲就暴病而卒。他的一首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流傳到了今天,被選入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成為我們瞭解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乞巧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代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詩人,留下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鵲橋相會

這首詩的意思是: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這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內容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神話愛情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唐代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詩人,留下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穿針乞巧

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這天民間的主要活動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民間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針,叫乞巧丟針。幼女將綠豆於前數日置碗內,用布蓋上。每天澆水,七夕打開蓋布。若芽生不亂,其女必巧。民間《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穿針線。”林傑的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樣一種盛況。

唐代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詩人,留下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七夕活動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交代乞巧的事情,雖然說得簡明扼要,但卻形象生動,交代得一清二楚。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人們的各種不同心願,但我們在閱讀時分明可以感受到他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和流露出的濃濃的喜悅之情。

唐代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詩人,留下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牛郎織女傳說

浩瀚的歷史星空中有多少匆匆過客,都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詩人林傑雖然只活了十六歲,那只是歷史中極短的一瞬,但卻是發出耀眼光輝的一瞬。他為我們留下的文學作品,將和他的名字一起,長存於天地之間,被人們永遠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