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虎啸龙吟》完结,豆瓣评分已经飙到8.4了。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都说吴秀波演技炸裂,我刷的过程中,一方面佩服波叔的演技,一方面也感到:某些剧情的设计,真真是下了一番功夫。

关于吴秀波版的司马懿,咱先从演员的扮相说起: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作为千古贤相诸葛亮的头号劲敌,司马懿早就在民间被脸谱化了。提到司马懿,我们在脑海里设想出的脸,必带着分明的“奸”字。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图:《三国演义》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图:《三国演义》

看魏宗万老师的扮相,眉毛上挑,眉心竖纹,眼呈三角状,面颊干瘦,是奸中带狠的长相。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图:新《三国演义》

倪大红老师脸型圆润,这是老实忠厚的特征。好在眼睛细长,增加了五官的尖锐度,也就提升了智商感。倪版司马懿的“奸”,稍为内收一点,是一种阴阴沉沉、捉摸不透的感觉。

这两款司马懿,是为成为诸葛亮的衬托而诞生的,不管通过何种方式传达,最终目的是表现《三国演义》对这一角色的定位——反面人物。

而《大军师》要表现的不是静止的人物形象,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波叔的司马懿最大的亮点是什么(除了帅以外)?就是第一眼看上去不是成熟的坏人。

但——也不是纯然的好人!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图:《军师联盟》,下同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不信来看看司马懿跟弟弟司马孚的同框。

对比明显不?

司马孚满脸写着的都是“精忠报国”,这种正气脸在古装剧里纳个妾,都能叫观众怀疑人生。(所以他很识趣地打了近一百集光棍。)

而司马懿呢?从自然的表情来看,善恶难辨,但心眼儿一定不少。波叔的扮相,进可攻退可守,既不是忠厚善良的老实人,也不是穷凶极恶的坏蛋,而是一个

存在很大可塑性的聪明人

旧的脸谱被撕开,赤子之心如何变得锈迹斑斑,才是剧里要展现给我们看的重点。

《大军师》最受质疑的一点,是对司马懿形象的洗白。在剧中,司马懿简直是模范儿子+模范丈夫+模范兄弟+模范父亲。尤其他对原配妻子张春华的专一,与历史所载出入很大。

但这些品质,是大义吗?拿到诸葛亮面前一比,马上就显得特别狭隘。

因为这些根本不是大义,只是常情。

司马懿对“一家一姓”的极力维护,这对主角形象的洗白是次要,最关键的作用在于——为其心态的变化寻找到了一个发力点。

·月旦评上,三弟司马孚受辱,司马懿上台与杨修辩白,成为他与杨修争斗的开端。

·父亲司马防下狱,为救父,他四处奔波,拜访荀彧,结识曹丕。

·张春华执意私藏汲布,司马懿在保护妻子的同时,不知不觉加深了与曹丕的情感联系,终于正式追随曹丕,卷入夺嫡之争。

·曹植夜闯司马门,司马朗成为背锅侠。司马懿深知只有曹植得救,曹操才会放了司马朗,便苦求曹丕为曹植求情。遭拒绝后,他与曹丕的情感开始产生裂痕。

·曹丕继位后,利用司马懿掣肘宗亲,命柏灵筠监视其行举,恨司马懿干涉宫帏,二人感情最终破裂。

·诸葛亮设下空城计,司马懿在“神交”中认清自己真正的欲望,为避免鸟尽弓藏、家族覆灭,遂放走诸葛。

·小姨子郭照被曹睿逼死,司马懿开始心生怨恨。

·夫人张春华之死,最终促成司马懿的反心。

最初,司马懿心中既顾自家安危,也怀报国之志。两者不断地产生矛盾,此时他的做法是:尽量两全。

而“空城计”,是全剧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空城计情节本就是虚构,意在表现诸葛亮多智。

《军师》的重新诠释,为此桥段注入更深刻的意义,这是不仅司马懿私心的一次暴露,也是司马懿与自我内心的一场和解,是他对心底欲望的正视与接纳。

西城门口,“保家”“报国”不能共存,只可择其一。在与孔明的“神交”中,司马懿发现了自己与诸葛本质的不同。(所以面前的幻影,起初是诸葛,最后变为了年老的自己。)于是他照见了自己的真实的内心——“私心”大于“公心”,于是“依依东望”的内容,由“功业”变为了“时间”。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图:《虎啸龙吟》,下同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前一张图是当下的司马懿说的谎言,后一张图是未来的司马懿说的真话。)

此后,他的怨恨、反心、杀心,都是基于这一次转变而来。

现实里,善人的善,恶人的恶,都是有边界的。小说、戏剧对人性的探讨,往往在触及这个边界时,最容易体现出深度。

这部剧给司马懿的“坏”所设的边界,就是他宁可负天下人,也要保全自己的家人。

我个人认为,若是为了有效地表现其臣子之心的恶化过程,那么在其他地方的洗白,其实无可厚非。历史剧毕竟不是纪录片,为了还原历史的精神,在不改变历史的结局的情况下,对历史的细枝末节进行修改,是正常的艺术手法。

司马懿一以贯之的“保家”之举,刚好是其“报国”之志熄灭的参照。

从始至终,他的夫心、父心、子心都没变,你看,临终之前,尚替儿子美言。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只有臣子之心变了。

私欲的膨胀,导致丧失心中道义;而大义的崩塌,也反噬了私爱。老年的司马懿,对外出尔反尔、心狠手辣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家人的信任——柏灵筠自焚,是夫妻关系破裂;司马昭甩锅、司马师质疑,是父子离心;侯吉煮的那碗龟汤,示意着主仆的疏远。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司马懿最终放生心猿意马,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

这就引起思考,他耗尽一生,把司马家变得无坚不摧但离心离德,到底有什么意义?他本只是被时代洪流卷入争斗,但最终自发地搅弄时局,这般机关算尽、孜孜以求,又到底值不值得?

顺便一提,诸葛亮也在王洛勇老师的演绎中,由仙化凡。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看这张逆行图,神情是视死如归。“空城计”这场戏里,司马懿说:“我赌他(诸葛亮)这颗爱民之心”,而诸葛亮赌的,不是自己的智计无双,而是司马懿的私心。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弹琴时,紧张得后背湿透。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司马懿退兵后,王洛勇的表情更是值得品味。这一系列的动作:先是仰天闭目,然后嘴角划过一丝笑意,收敛了笑意后,放下断弦,眼里缓缓淌下一滴泪。

仰天闭目是如释重负;嘴角的笑意,是赌对了司马懿之心后的庆幸,是内心“天佑大汉”的慰藉;放下断弦,流下的那滴眼泪,是在生死关头压抑的恐惧。司马懿在场时,诸葛亮背后可流汗,眼里却不敢流泪。司马懿撤军,王洛勇演出了诸葛亮的一系列情绪变化:先是为军民如释重负,而后为大汉之福庆幸,最后慢慢释放自己内心的紧张。

最妙的是,这段里诸葛亮的“逆行”与司马懿的“撤退”用了同样的配乐,前后照应,两种心境:诸葛亮的“逆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司马懿的“撤退”是“知其当为而不为”,一高尚,一卑劣,但皆真实而沉重。

为什么夸吴秀波这版的司马懿呢?

《明史·列传第五十二》黄泽形容太监乱政,说:“刑余之人,其情幽阴,其虑险谲。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大巧似愚。”

“大X似X”形容得太妙。坏人不会把恶意放在脸上,大BOSS都是最懂得隐藏自己的人。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大巧似愚。”这三样,司马懿都玩得很溜。

结局时,侯吉告诉司马懿,小沅之死乃司马昭所为,司马懿两眼露出杀意:“我杀了他。”

侯吉说:“是你的儿子啊——”

司马懿答:“我还有儿子。”

相当干脆简单粗暴。

但没想到,司马师不忍杀弟,还信了司马昭的挑拨——“你怎么知道,这一切不是爹让我干的?”,开始质疑自己的爹。

杀子失败,又被儿子背叛,司马懿无奈地对侯吉说:“刀,已经不在我手里了。”

这牛皮6到观众都被套路进去,6到司马懿自己都快相信自己弱小可怜又无助。

却被侯吉一下子戳破。

侯吉假称煮了司马懿最爱的龟,气愤之下,司马懿举刀便要杀人。

眼熟不?

上部《军师联盟》里,曹操也是靠撒棋子,让司马懿在情急之下露出“鹰视狼顾”的神情。

看侯吉说的,一针见血:

《虎啸龙吟》:高境界的坏人,怎么演?

晚年的司马懿,就像《大明王朝》里的严嵩,《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都是属于:内心明知是非对错,但为了私欲做了天大的坏事,而表面却仍装出斯斯文文的模样。

如果坏人也分境界,那么高育良的境界,一定比祁同伟高。严嵩的境界,一定比严世蕃高。司马懿的境界,也比司马昭,比曹爽高。

这些高境界的坏人,都读过书,知道仁义道德,践踏着仁义道德,也伪装着仁义道德。他们最不可能把“坏”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

《大军师》深谙此理,所以剧中的司马懿之“奸”、“伪”,平时都能被修养压制住,唯有在情急关头才不自觉地流露。这就是张弛有度。

这些年,我们的经典作品屡屡被翻牌,但多数都扑街。

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套路多是把演员换得年轻靓丽一些,把画面做得更符合当前审美一些。这些都是易行之事。

而认认真真研究作品、认认真真关联当下,才最需要下一番死功夫。

《军师联盟》+《虎啸龙吟》几乎算是一个《三国》龙套人物的狂欢,但它不仅是角度的创新,也是思想价值的重塑。《三国》让我们习惯从历史失败者的角度心疼叹息,而《大军师》则让我们站到成功者的角度,观察欲望膨胀的过程,思考他的得失。

这样带有诚意的改编,远胜于翻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