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耿直的哲學名著《道德經》,二十四個字就能教你怎麼“識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春秋時期成型的一本哲學鉅著,歷經2500多年,被無數後人推崇備至,甚至包括很多外國同胞。不得不說,這5000多字裡,無不閃爍著中華古老文明的智慧,其中很多的方法和知識,仍舊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今天我們通過《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看看這位偉大的先人,是怎麼來論述自己對於“識人”的方法和視角的。

最耿直的哲學名著《道德經》,二十四個字就能教你怎麼“識人”

《道德經》八十一章有這麼幾句話: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什麼意思呢?老子認為:真實的談話不用去修飾,說得很好聽的話,反倒可能是不足信的。有能力、有才華的人不喜歡為自己辯駁,而喜歡去爭論個喋喋不休的,卻不一定有真實的才華。對一個領域有非常深入瞭解的人,不可能什麼事都很厲害,而什麼事都看上去很厲害的人,卻很難再一個領域有很深的研究。

老子一定是見過太多的人,接觸過太多的事,才能有這樣的感悟。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耿直的哲學名著《道德經》,二十四個字就能教你怎麼“識人”

我們不難在身邊就能發現,對你說話難聽的人,譬如你的父母,譬如你摯愛的親朋,基本上很少對你說話客客氣氣,專撿你喜歡聽的說,專門來誇你,這些人說話都很直,甚至有些讓你接受不了,但這些人的出發點,卻是為你好,為你著想。這就是“信言不美”,而“美言不信”呢?就是那些陌生人,為了緩和氣氛,增加好感,什麼話都撿你愛聽的說,可信嗎?不可信!

我們再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個人老喜歡去爭論,行動力一定很差,為什麼?他只考慮怎麼讓別人服從自己的觀點,怎麼利用別人言語中的漏洞,至於怎麼行動,就不是他感興趣的了。而那些實幹家,很少和人去辯駁,我這麼幹到底是錯是對,因為他相信實踐才能檢驗真理,就算錯了,也能心甘情願的接受。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更好解釋了,化學工程師不一定知道每一道菜餚裡該放多少鹽,而國家特級廚師,不一定能畫出鹽的分子結構圖。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在這個方面掌握得多一點,勢必另一個方面就會少一點。學富五車已經夠多了吧?你去看看圖書館,五百車都裝不下!

最耿直的哲學名著《道德經》,二十四個字就能教你怎麼“識人”

一般來說啊,人越是缺什麼,就越是喜歡炫耀什麼。這句話,幾乎成了朋友圈的鐵律。發美食的人,可能上一頓吃的饅頭就鹹菜。發旅遊圖片的人,可能正宅在家裡。髮漂亮自拍的小姐姐小哥哥,可能一個小時前還蓬頭垢面,在凌亂不堪的沙發上“葛優躺”。這是普通人無法改變的行為習慣,也無可厚非,只是在那些有智慧的人眼裡,無論怎麼表演,都被人家一眼看到了頭。

一個人真正的高明之處就是“自知”和“知人”,大家覺得呢?

最耿直的哲學名著《道德經》,二十四個字就能教你怎麼“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