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如果南迁,而不是选择自杀,很大的可能是明朝不会灭亡

当年崇祯如果南迁,而不是选择自杀,很大的可能是明朝不会灭亡。因为300多年来,南京始终是一个独立的朝廷,除了规模比北京的略小一点,其他非常完善,而且也是官方认可的首都之一。建都南京那么丢掉的北京只是一个城池而已,但诺大的中国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区区十几万人的满人部队就好比后来的日本侵略军,想吞下这么大的个国家,基本上不可能。最差也能如南宋一样续命百年,从下图可以看到南明和南宋疆域何其相似。

崇祯如果南迁,而不是选择自杀,很大的可能是明朝不会灭亡


1644年明亡于李自成后,南方明朝藩王在南京六部的基础上成立新朝廷对抗大顺李自成和清军南下,共四帝一监国,历时39年。南明一朝虽然抵抗清朝激烈,但是没有固定的疆域固定的都城,存在时间短暂,而不被正史所承认。很多人认为南明四帝血统不正,难以号令天下是一个重要原因。

崇祯如果南迁,而不是选择自杀,很大的可能是明朝不会灭亡


一、经济原因

清承明制,清朝这个由渔猎民族作为主导阶层的政体,其入主中原,是奴隶社会体制向封建社会转化,事无巨细,全都袭承明朝。

另外,明末北京朝廷国库枯竭,西北一带旱灾、蝗灾接二连三地袭击,流民遍地,饿孚千里,因此给人留下这样的假象:明朝经济已经全盘崩溃,灭亡不可避免。

但只要把目光投入江南,就不难发现,这边歌舞升平、经济繁荣,风光独好。

要知道,江南物产的富足程度,其在明朝中后期就单以一地之赋税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70%的财政运作和开支。
崇祯如果南迁,而不是选择自杀,很大的可能是明朝不会灭亡

这也是满清取北京后,不同于东晋、南宋时期北方侵略者,其必欲取江南不可的原因:满清如果不尽快攻取江南,取赋税无源,必不能在北方支撑。

可以想象,如果崇祯南下,稳固东南一角,而又因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已经沦陷或半沦陷,江南的财政仅仅用于自身,从财力方面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北争锋战肯定不成问题,最终坐困败亡的必是满清。

二、民心原因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句话不一定是真理,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清相较,谁拥有民心多?满清入关二百六十多年,从多尔衮定鼎北京到溥仪梦断紫禁城,朝野间“反清复明”的声音从来就没停止过。

朝鲜人使用崇祯年号长达二百多年,甚至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已经是辛亥革命前夕,还有人穿白衣白甲,说是给崇祯戴孝,给崇祯复仇。

不要跟我说,满清比明朝更得民心。再想想,弘光和隆武二帝为什么败亡迅速?弘光继位前,钱谦益争立潞藩、马士英争拥福藩,史可法又首鼠两端,最终君不君、臣不臣,只能乱哄哄作一散场。

同样,唐王在福建刚刚立朝,那边鲁王已在浙东监国。大家读《鹿鼎记》,看天地会众与云南沐家争鲁争唐的情节应该印象犹新吧?

这就是当时南明内部分裂的生动写照。其实,在弘光、隆武相继败亡后,南明还有两次差点翻盘的机会。

一次是李定国约郑成功会战广东,此战得手,则福建、广东、广西、云贵,包括江西,都可以连成片,为抗清运动开辟出广大的空间。
崇祯如果南迁,而不是选择自杀,很大的可能是明朝不会灭亡

第二次是郑成功十万舟师从崇明逆江而上,长围南京三个月,当时,满清贵族无比惊恐,已有退出关外之想。

这两大战役功败垂成,主要原因还是郑成功属隆武派系、而李定国属永历朝新贵,两人貌合神离,无法拧在一起,未能形成东西呼应之势。

可以想想,如果崇祯成功南迁,必不会至此。民心向明,民心不死,所欠缺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所以,我认为,只要有崇祯坐南京,明朝就算不能收复北方、光复昔日大明荣光,但要做个类似东晋或南宋的偏安政府那是没问题的。当然前提是:崇祯必须改变自己,要有隆武、永历等人的眼光和胸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抗清势力,能利用、善利用郑芝龙(郑成功)、李自成(李赤心)、张献忠(李定国)等力量,则一切都不成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说出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