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刺绣是项慢工活,必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绣代表性传承人陈水琴说,绣娘手中的一针一线都有她的心和魂,从每一件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绣娘的人品和修为,这样绣出的作品才有灵性和生命力。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陈水琴

工匠故事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并且把它做到极致

“一方绣架,撑开江南千年丝绸;十指春风,绣出湖上几分春意。”杭绣起源于汉代,在南宋时达到极盛,直至清末民初仍盛行不衰,城内后市街、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杭绣如今已和苏、湘、蜀、粤的传统四大名绣并称为“中国刺绣”,陈水琴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大师。

1960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成立,14岁的陈水琴成为该校首批学生,从此开始了她半个多世纪的绣娘生涯。她一生从事杭绣,绣品丰硕,曾多次代表杭州出访多国展示杭绣风采,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和温婉的文化底蕴,让杭绣艺术光彩重现。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1972年,陈水琴研制出第一幅双面绣作品,从而结束了杭绣只有单面绣的历史;

1981年,陈水琴创作了双面异色绣;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1982年她第一次出国去日本,每天几千人围着看她表演刺绣,“我把一根细丝绒一劈再劈,劈出100多缕,肉眼都看不见了,然后绣金鱼吐出的水泡。有个日本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恳求我把那枚神奇的针送给他收藏。”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40岁那年她去德国访问,给当时的德国总统魏兹泽克绣画像,被魏兹泽克总统视为珍贵的收藏品。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1993年,政府委托陈水琴给邓小平绣像,她绣了一幅邓小平和孙子在一起的《81+1》。邓公逝世后,陈水琴偶然在纪录片里看到,《81+1》就摆放在邓小平生前的书房。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G20杭州峰会,她带领刺绣团队创作的大型刺绣四页屏风《荷韵》,作为永久收藏展示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最大贵宾厅,G20期间这里曾接待过许多重量级的嘉宾。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这是陈水琴对自己刺绣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在传统中求创新

才会焕发生命力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传统的事物只有顺应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才会源源不断地焕发出生命力,手工技艺也是如此。”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陈水琴说,刺绣行业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意思就是学习基本针法四五年时间就可以基本掌握,但是基本针法以外是千变万化的技艺演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直到老了还是觉得有很多东西没学到,学无止境。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如今,能够掌握杭绣这门技艺的匠人,只能以“屈指可数”计算。为不使杭州刺绣传统针法失传,2003年始,工作室将重点放在传统针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和再创作中。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多件以杭州传统针法为特色的作品《石佛》《喜相逢》《福寿双全》《神佑》相继面世,为杭州刺绣传统针法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陈水琴带学生

刺绣这一行并非摇钱树,没有十年八年根本别想出山。陈水琴带了很多年的几个弟子,也都是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了,她每周见徒弟的时间远超过儿女。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年轻的人要想入门刺绣,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美术基础以及浓厚的兴趣才行。”陈水琴说,她找徒弟有两个标准,一看有没有耐心、长心,二要守得住清贫。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陈水琴作品

“绣一幅作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平均差不多需要一年时间,所以这个过程中,一定得有耐心,要安静,而且要耐得住清贫。”

陈水琴说,在这个时代,手工刺绣就是一种奢侈。“刺绣就像另一种语言,把美好的图像用针线表达出来,当转化成功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获得了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满足感。”

「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工匠故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刺绣大师的封神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