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婦連生13個兒子,不生女兒絕不罷休,直到……

一對美國夫婦一直希望擁有一個女兒,但是天不遂人願,已經擁有13個兒子的他們近日又迎來了第14個兒子…最終這位父親無奈的表示:“我覺得還是到此為止吧”。

美婦連生13個兒子,不生女兒絕不罷休,直到……

自從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像這對美國夫婦的家庭幾乎銷聲匿跡。近年國家開放二胎政策後,眾多父母都蠢蠢欲動,二娃生育計劃已經提上日程。

家長覺得生二胎是自己的事,基本不會考慮到“大娃”的感受,尤其是家庭在迎接“二娃”的慶功宴中,最容易忽視“大娃”的情感訴求。

近日,一個12歲的學生,她用一篇文采飛揚的文言文,寫出了父母有了二娃後的心聲,已火速刷爆朋友圈並且口碑爆棚!

請大家一起來拜讀下原文:

《顧稚子,勿忽長》

丁酉冬月,吾妹降生,時至今日,不盈百日。吾由小至初,課業陡重,心懷憂慮,尤需關照。

然妹佔父母之時力,父母無暇伴我。

母須哺乳,無暇出,寒假盈月,日待於家,不知外界之變。吾每坐於窗前,顧藍天,惟嘆息。

母須顧妹,少與吾語。憶往昔,無妹之時,吾常與母語,其樂融融;嘆如今,難相顧,無相知,常相爭,母女之心相去愈遠,悲乎!

妹之來,家愈忙,父母亦無暇顧吾課業,吾需自學,無人查吾作業,無人為吾解惑,吾於學業,孑孓獨行,常覺前路渺茫。形勢使然,吾漸獨立,此桑榆之得也。

吾有一言,告天下父母:顧稚子,勿忽長,多與長語,多同長娛。若此,則二孩時代長子之大幸也!

欲成一拼圖,必稜角相和。吾為成家和之圖,銼己銳,更己缺,合於妹。吾喜靜,須學於清淨之地。然妹常哭,聲甚大。吾忍之,於心告己:鬧中取靜,方為大靜,心靜則境靜。

徐之適妹哭,其聲雖大,亦不擾吾。昔者,吾性莽撞,常致物墜地,無以為然。今者,墜物之響,常致妹驚,常致妹哭,吾遂甚謹,無有類事,吾妹安然,父母亦贊吾成大人矣!

吾好稚子,吾妹白白胖胖,臉掛笑容,憨態可掬,若自年畫出。吾甚愛之,常與之戲。見其一笑,煩惱皆亡矣。吾常思,待其呼吾一聲姊,吾必喜極而泣。

吾每坐妹旁觀之,心中必忖:其將來必美,必聰慧好學,必為吾之驕。今者,吾為姊,謹護吾妹。來者,姊妹必相攜,相顧,相援,相伴。父母終會去吾,然吾有妹,妹亦有我。

美婦連生13個兒子,不生女兒絕不罷休,直到……

這位12歲的小姑娘,把21世紀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之一訴說了出來:父母怎樣才能做到愛的平衡?

偏心是一個父母能對孩子做的最大傷害之一。

一個朋友曾經很痛苦地這樣抱怨過:

為什麼我再出色,媽媽還只是喋喋不休地說著 “你弟弟如何如何”?

為什麼我無論做什麼都討不了她的歡心?

為什麼她總讓我有一種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為什麼我給她的零花錢,她轉手就給我弟弟了?

為什麼她總要求我“聽話”“懂事”、在別人面前“好好表現”,卻只關心弟弟有沒有受委屈?

這個朋友也像所有家裡不被喜歡的那個孩子一樣,有著強烈的“討好性人格”:她雖事業發展不錯,卻總會不自覺地去討好她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言行之間也帶有幾分不自覺的自卑,並且很容易被親近之人的負面意見打擊到。

美婦連生13個兒子,不生女兒絕不罷休,直到……

還記得馮小剛導演拍攝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情節,當災難來時,女主人公元妮絕望了,疼愛她的丈夫突然間沒了,家裡的孩子生死不明,那一刻她感到生不如死。

有人發現了壓在水泥板下的兩個孩子,她看到了希望,可是一塊板子壓著兩個孩子。當時的情況緊急救援隊只能保證救得了一個,再不決定兩個孩子都要沒了,她艱難地做出了選擇,說出了“救弟弟”。

就是這一句話,在尚還清醒的女兒心裡留下了一道傷痕,這一決定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美婦連生13個兒子,不生女兒絕不罷休,直到……

△唐山大地震劇照

日常生活中,也許我們不會面臨危難之際的生死抉擇,但是多數都會有二選一的經歷。

你是大的,應該讓著小的。

這句話幾乎被每一個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都奉為聖經,你是哥哥,所以玩具要先讓弟弟玩,你是哥哥,所以零食要先讓弟弟先吃,你是哥哥,所以弟弟打你不可以還手,等等。

試想一下,有幾個孩子會想:嗯,我是哥哥,所以我需要讓著弟弟?還是他們更多的可能會想:媽媽不愛我,她比較愛弟弟,所以什麼都要我讓著弟弟?

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說這句話是針對某件事的,希望大的能讓著小的,而在大孩子心裡解讀的卻是要把爸爸媽媽讓給弟妹。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認為自己“沒資格”享受自己的人生,為什麼我需要讓著弟妹?因為我不夠好。當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小於兩歲時,這種沒資格感會更嚴重。

宗慶後:一夜暴富的時代過去了

媽,你已經逼走了我所有的朋友。

都說孩子讀書苦,其實父母更不容易。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的成長,發現......

清華畢業不上班,養個女兒不上心,這個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