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变“桑田”,精河县沙漠种桑树带动上百农民增收

沙海变“桑田”,精河县沙漠种桑树带动上百农民增收

沙海变“桑田”,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人们种植出近两万亩蛋白桑,目前桑树长势良好。

沙海变“桑田”,精河县沙漠种桑树带动上百农民增收

种植基地航拍图。

在此种植桑树的是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种植的近两万亩蛋白桑让这片荒漠变成了“桑田”,也为周边上百户农民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沙海变“桑田”,精河县沙漠种桑树带动上百农民增收

采桑工在采摘桑叶。

“每年6-9月是桑叶和桑葚采摘期,采摘期内公司会雇佣四五十位临时工来采摘。在我们基地桑叶采摘费是8元一公斤,桑葚采摘费是6元一公斤。平均一天采摘桑叶或桑葚能挣260-270元,一个月差不多挣七、八千元。”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我和妻子每天采摘80公斤桑叶,能挣600多元,比干其它农活收入高多了。”曾在此采摘桑叶挣钱的采桑工王强说。

沙海变“桑田”,精河县沙漠种桑树带动上百农民增收

采桑工在生态林采摘桑叶。

除雇佣采摘工以外,每年夏季公司还要雇佣20多人对采摘来的桑叶和桑葚加工。此外再加上基地种植管理,给桑树浇水、修枝的工人,在夏季采摘期每天都有100多人在基地劳动。

据悉,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乌兰旦达盖沙漠尝试种植蛋白桑。如今这些蛋白桑高的已经长到两三米,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蛋白桑这个品种既耐旱又耐寒,非常适合在新疆种植。”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发说。据悉,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此有2万亩蛋白桑种植基地,首期2万亩种植基地中,企业还计划拿出部分地块规划旅游。

刘吉发介绍,一吨鲜桑叶经加工可产200公斤桑茶。筛选出叶质较老的桑叶可加工成桑碱片,剩余的残渣则成为高蛋白的牲畜饲料。从种植、采摘到加工成品,不会造成任何浪费。

“未来5年,我们计划把蛋白桑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再上8条生产线,带动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我们还将继续研发桑葚果汁、花青素、桑黄菌、桑饲料等产品,提高桑葚经济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刘吉发说。

沙海变“桑田”,精河县沙漠种桑树带动上百农民增收

航拍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漠的蛋白桑生态林。

据了解,自治区沙产业深加工企业目前已有93家,这些沙产业企业有在于田县种植玫瑰的,还有在沙雅县种植肉苁蓉的。通过种植玫瑰、肉苁蓉、蛋白桑等经济作物,既能防风固沙,保护绿洲生态,同时又能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目前,自治区沙产业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18万吨,年总产值达到34.5亿元。治沙和产业化的发展,让沙产业成为新疆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更大潜力。

来源 | 新疆晨报

图 | 新华社、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