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全身穴位详解——不知道如何找穴道?看了这篇你就会了

如何找准穴道的决窍

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头部穴位图(正面):

「图文」全身穴位详解——不知道如何找穴道?看了这篇你就会了

一、头维穴:

寻找方法:

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

二、发际点:

取穴方法:

发际点穴位于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

主治疾病:

发际点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即时见效,非常灵验。利用此穴来驱除睡意的具体方法请参阅相关网页“去除睡意的指压法”。

三、阳白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

疼痛中,没有像三叉神经痛那样剧烈的了,因而,它甚至有“疼痛之王”之称。据患者形容:像一百根针刺的感觉,像刀割一般……。

即使像吃东西啦,讲话啦等极轻微的刺激,这类痛苦也会席卷而来,真令人无法忍受。发作虽不会持续太长,但发作期间,却会让患者尝到如下地狱般的痛苦。

对三叉神经痛,采用药物或神经阻滞的办法都有效。所谓神经阻滞,就是利用阻滞麻醉注射针直接刺在神经或其附近,注入药液,以阻断神经兴奋的传导。此法若成功,痛觉便会在瞬间消失。

下关穴、阳白穴、颊车穴,还有合谷穴,对三叉神经痛都有效。

一边开口、闭口,一边从耳洞前面,沿颧骨弓(颧骨下缘,呈弓状)往鼻子方向触摸。途中,张口时,会有凹陷之处是下关穴。

颊车穴在下颌骨的角上,也就是从下颏的腮边,往鼻子方向,斜上方1厘米左右的凹陷处即是。阳白穴则在两眼直视前方时,瞳孔正上方眉毛上缘起,大约往上2厘米的地方。

指压时,用食指或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稍稍用力慢压,或用绑好的5、6支牙签来刺激穴道也很有效果。

四、印堂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

五、攒竹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六、睛明穴:

取穴方法: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七、承泣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主治疾病:

八、四白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病症:

九、迎香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

十、水沟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病症:

十一、瞳子髎: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

头部穴位(背部):

「图文」全身穴位详解——不知道如何找穴道?看了这篇你就会了

十二、百会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

十三、后顶穴:

十四、风府穴:

取穴方法:

取此穴时通常采用俯伏、俯卧或正坐的取穴姿势,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两风池穴连线中点,颈顶窝处。

主治疾病:

十五、哑门穴:

寻找方法:

取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确定穴道和顺利的实施按摩手法。哑门穴位于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棘突下。

主治病征:

十六、完骨穴:

寻找方法:

完骨穴找法: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主治病征:

十七、风池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主治疾病:

十八、天柱穴:

寻找方法:

天柱穴找法: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主治病征:

头部穴位(侧面):

头部侧面图

十九、太阳穴:

定位方法:

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病症:

二十、下关穴:

寻找方法:

取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下关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主治病征:

下关穴的主治病征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

二一、客主人:

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叫客主人穴。

主治疾病:

二二、耳门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耳门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

主治疾病:

二三、听宫穴:

寻找方法:

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病征:

二四、翳风穴:

寻找方法:

定位此穴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势,翳风穴位于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翳风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翳风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有效。具体细节请参考相关网页:“穴道指压法去除慵懒感”。

二五、颊车穴:

取穴方法:

定位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颊车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

主治疾病:

二六、大迎穴:

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大迎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主治疾病:

大迎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大迎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相关细节内容见于按摩疗法栏目中的网页“指压法消除双下巴”。

二七、人迎穴:

寻找方法:

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

人迎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人迎穴,有利于增进面部血液循环和使脸部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去除双下巴。(具体细节内容请参阅按摩疗法栏目中“指压法消除双下巴”网页)

胸腹部穴位:

二八、天突: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病症:

「图文」全身穴位详解——不知道如何找穴道?看了这篇你就会了

二九、膻中: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病症:

三十、鸠尾: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鸠尾穴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主治疾病:

三一、巨阙: 

取穴方法: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

三二、中脘: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

三三、水分:定位方法: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

主治病症:

水分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病症为:腹泻、浮肿水肿、腹水(腹积水)等。

三四、气海: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主治症状:

三五、关元: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三六、中极: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主治疾病:

三七、气舍: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气舍穴位于上胸部,锁骨根部稍中之处。

主治症状:

三八、俞府: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俞府穴位于上胸部,人体正面中线左右三指宽,锁骨正下方。

主治疾病:

三九、或中: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或中穴位于人体胸部,在“俞府穴”正下方,下一肋间隙中。

主治疾病:

四十、期门: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

主治症状:

四一、日月: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症状:

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症状为:可以防止肌肉老化,增强性能力的指压穴道之一,具体详细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见于相关网页: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

四二、天枢: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主治病症:

四三、气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气穴位于下腹部,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

主治症状:

气穴的主治症状为:生理不顺、腰部疼痛、冷感症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

四四、大巨: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大巨穴位于人体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从肚脐往下四分之三点的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大巨穴。

主治疾病:

四五、大赫:取穴方法:

取穴时,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大赫穴位于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四点的左右一指宽处,即为此穴。

主治疾病:

大赫穴的主治疾病为:阳痿、早泄、膀胱疾病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

人体背部穴位:

四六、大椎:取穴方法:

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四七、陶道:定位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陶道穴位于颈部下端,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和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四八、身柱:定位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病症:

身柱穴的主治病症为:小儿夜啼哭、抽风、幼儿体质虚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

四九、神道:定位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神道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处。

主治病症:

神道穴的主治病症为:晕眩、颈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难、情绪不安、红脸症等。

五十、至阳: 寻找方法:

俯伏坐位。至阳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

至阳穴的主治疾病为:腰背疼痛等。

五一、脊中: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

脊中穴的主治疾病为:风湿痛、腰腿疼痛等疾病。

五二、治喘:寻找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坐位,治喘穴位于肩颈部,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主治疾病:

五三、肩井: 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主治疾病: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五四、曲垣:寻找方法:

曲垣穴位于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

主治症状:

曲垣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此穴,就可以使身体感到轻松,情绪稳静;对于使水蛇腰变直也很有效。

五五、天宗:寻找方法:

取穴时采用正坐,自然垂臂姿势。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病征:

五六、命门:寻找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症状:

命门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

五七、腰俞: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

主治疾病:

五八、腰阳关:寻找方法:

俯卧,腰阳关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

五九、上仙点:定位方法:

上仙点位于腰骶部下端,第5腰椎正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宜采用俯卧姿势。

主治病症:

六十、六华灸穴:寻找方法:

六华灸穴位于:首先设定它是连接肩胛骨下端的线,它的中心位于第七、八根胸椎之间,如图所示,先找①处,再由①向下二格寻找②,再由②向下二格寻找③,在①②③各点左右处约二指处便是“六华灸穴”。

主治症状:

六一、风门:取穴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主治疾病:

六二、肺俞:取穴方法:

定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

肺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细节请参阅网页:利用穴道指压疗法止痰、去除雀斑、荞麦皮指压法等内容。

六三、心俞: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主治病征:

六四、膈俞: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的时候一般采用俯卧的姿势,膈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

膈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六五、肝俞:取穴方法:

定位时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主治疾病:

肝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六六、胆俞:取穴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

六七、脾俞:寻找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主治症状:

六八、胃俞:寻找方法:

定位该穴道时常常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道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

主治病征:

六九、肾俞:定位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主治病症:

七十、膏肓:取穴方法:

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主治疾病:

七一、志室:寻找方法:

寻找此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的姿势,志室穴位于身体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左右五厘米处(或左右旁开3寸)。

主治疾病:

七二、肩外俞:取穴方法:

肩外俞穴位于背部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突起中间向左右各四指幅处。

主治疾病:

七三、厥阴俞:取穴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厥阴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上方,左右二指宽处(约二厘米左右)。

主治疾病:

七四、三焦俞:寻找方法:

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三焦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

主治症状:

七五、大肠俞: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时通常采用俯卧的姿势,大肠俞穴位于人体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左右旁开1.5寸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七六、关元俞: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位时常采用俯卧的姿势,关元俞穴位于身体骶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即是。

主治疾病:

七七、小肠俞:寻找方法:

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征:

七八、膀胱俞:取穴方法:

定位该穴道时常采取俯卧的姿势,膀胱俞穴位于身体骶部,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主治疾病:

膀胱俞穴的主治疾病为: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

人体上肢穴位:

七九、内关穴:寻找方法:

取此穴道时应要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或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症状:

八十、外关穴:寻找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病征:

八一、曲池穴:寻找方法:

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主治症状:

八二、尽泽穴: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穴”。

主治疾病:

八三、治痒穴:寻找方法:

取此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治痒穴的具体找法: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

主治疾病:

八四、孔最穴: 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伸前臂仰掌,孔最穴位于前臂部位,前臂内侧,在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的上4/9处。

主治疾病:

八五、列缺穴:寻找方法:

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症状:

八六、阳池穴:寻找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或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

八七、神门穴:定位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

神门穴的主治病症为: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八八、合谷穴: 取穴方法: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八九、中渚穴:定位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势,少冲穴位于左右手部,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侧的边缘上。

主治病症:

九十、少冲穴:定位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势,少冲穴位于左右手部,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侧的边缘上。

主治病症:

九一、落枕穴:寻找方法: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主治症状:

九二、指间穴:寻找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指间穴位于手背,各个手指的分叉处,稍靠手背侧之处。

主治疾病:

九三、太渊穴:定位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伸臂仰掌的取穴姿势,太渊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

主治病症:

太渊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太渊穴,对于腕部疾病有疗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九四、口内点: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姿势,口内点位于手掌部位,中指指根中央处即是。

主治疾病:

九五、肠胃点:寻找方法:

胃肠点位于手掌生命线的正中央。生命线即手掌上重要的三大主线之一。起源于食指与拇指之间,其终点一般都会延伸到手腕线部位,有的稍短些。这条生命线的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病征:

九六、手三里:定位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主治病症:

人体下肢穴位:

九七、膝眼:寻找方法:

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的取穴姿势,膝眼穴位于膑部,取穴时将膝盖折成直角时,在它的下面凹陷处即是。

主治病征:

九八、梁丘:寻找方法: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症状:

九九、复溜:取穴方法:

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疾病:

一百、阴谷:寻找方法: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主治疾病:

一零一、血海:寻找方法:

取该穴时候患者应采用仰卧或正坐、屈膝的姿势,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

主治病征:

一零二、承山: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主治疾病:

一零三、解溪穴:取穴方法: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的取穴姿势,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疾病:

一零四、委中穴:寻找方法: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主治病征:

一零五、足三里:寻找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主治疾病:

一零六、阳陵泉:寻找方法:

患者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主治疾病:

一零七、阴陵泉: 寻找方法:

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一零八、三阴交:寻找方法:

取穴时,患者迎正坐或仰卧。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主治症状:

一零九、百里点:百里穴位于腿的后侧,从弯曲膝盖时的皱纹5厘米左右下中央称为“百里穴”。

主治疾病:

人体足部穴位:

110、涌泉: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111、大敦: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112、太冲: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113、太白: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114、太溪: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115、里内庭: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

116、申脉: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病症:

117、丘墟: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网页: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使自己能承受不幸指压法等。

118、昆仑: 取穴方法: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119、临泣: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症状:

120、行间: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病征:

121、下痢穴: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主治病征:

122、高血压点:取穴方法:

此穴位于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主治疾病:

123、第二厉兑: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第二厉兑穴位于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124、第三厉兑:取穴方法:

此穴位于第三趾甲根边缘下方约二毫米处,稍微靠第二趾。

主治疾病:

125、阿基里斯腱:

数脊椎骨窍门: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因此,可利用下列的方法,找出作为基准的棘突。

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骼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脊椎旁穴道取穴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