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白銀值多少人民幣?

用戶66507595622

您好,在古代銀子和銅錢,都是現在人民幣一樣,是用來最為物品交易的重要媒介。

就以清朝為例一兩銀子為36克,但是官銀和各地方銀號所鑄銀錠都是不足重的,一般在30克左右。由此可見官府對於民間的盤剝有多厲害,官府有多貪心。

至於30克銀子,怎麼用人民幣來轉換,確實難倒我了。現在不是各個朝代的銀子, 就說人民幣10年前的100元和現在的100元,所以換置的物品都是完全不相同的。

要不我們就用豬肉來算把,這個是大家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產品,在古代豬肉也是一樣。

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

3000(文)/20(文)=150斤(豬肉)

在清朝好像是豬肉是非常奢侈的生活,好多百姓一輩子加起來都吃不到150斤豬肉。

現在150斤豬肉,大家算算多少錢?

算了不算豬肉了,我去網上找幾張古代的銀元寶的圖片,看看和他們現在的銀子的樣子是不是一樣的。

清,四川永順祥雙排戳十兩銀錠

民國,山西“晉省 ”五十兩銀錠(重:1889克)

豬肉聊完了,我在聊聊房子吧(還是說清朝)

清朝時期和我們現在買房子不同,我們買房子都是以每平方米計價,而清朝時是以每間計價。乾隆年間,在京城內比較不錯的地段,四間瓦房70兩銀子,四間房子大概有七八十平米吧,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約一平方。如果不在京城內買房,價格應該會更低一些。

房子有了,肉也吃上了,我們在繼續聊聊權利

清朝時期,官銜是可以買的,一個四品的官銜,需要1500兩上下。四品官員的俸祿是105兩。一品官員到九品官員的俸祿不等,從180兩到30兩,根據官員的職位大小劃分。皇親國戚的俸祿就要多一些,親王有一萬兩,郡王有5000兩,貝勒有2500兩。

呵呵,以上答案參考網絡,僅供娛樂參考,我個人認為這個很難有具體金額數據詳細答案。


關注古泉學府,和我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古泉學府

雖然在古裝劇裡,用白銀購物是十分常見的橋段。但在真實歷史世界裡,白銀成為中國古代的正式法定貨幣,卻是從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明王朝徹底停發紙鈔,專用白銀做徵稅貨幣開始。所以聊聊“古代一兩白銀值多少人民幣”?

主要就是看1525年以後的時間段。

而放在明朝中後期,雖說白銀的購買力也變化過多次,但也有一個參考標準:大米的市場價格。特別是現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成化兵子銅鬥”,也讓現代人可以對明代的度量衡做出客觀的換算。一兩白銀在明朝的購買力,也就可以看得客觀。

首先看嘉靖年間剛確立白銀貨幣地位時,以明朝清官海瑞《興國八議》統計,嘉靖九年時,明朝“民糧(大米)每石折銀五錢八分”,到了三十一年後的嘉靖四十年,就變成了“徵銀七錢八分五釐。明代時的一石大米,相當於今天144斤。如果參考當前一斤大米3元錢的價格的話,

嘉靖九年的明朝白銀,一兩相當於人民幣745元左右,而到了嘉靖四十年時,就“跌”到了約550元。

再看明朝萬曆年間,以《萬曆會計錄》和《宛署雜記》等史料記載,當時一石大米的價格,基本維持在八錢左右。即萬曆時代的一兩白銀購買力,長期在540元上下。但到了明末悽風苦雨的崇禎年代,一邊是政府嚴重缺白銀,另一邊市面上的白銀價格,也是嚴重貶值。以《中國貨幣史》記載,即使在大城市裡,一石大米的價格,最低也在一兩一錢白銀以上,一兩白銀的購買力,最高也就是380多元。明朝的謝幕,只看白銀波動,就已清楚。


我們愛歷史
古代白銀作為貨幣跟今天的比價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前兩天講課還跟學生提到,要說清楚這個事情不太容易,基本思路是用古代白銀的日用商品的購買力和今天人民幣的日用商品的購買力進行對比。

首先我們用清代中期的白銀對大米的購買力來進行比較,清代地方誌史料中,江南地區的一石大米價格通常在1.7兩白銀左右,一石等於120斤,1斤等於16兩,1兩等於10錢,當時的1兩約等於現在的“37克”,注意不是現在的一兩等於50克的標準喲。這樣可以計算出清代中期1斤米的價格大約是0.014兩。

有了上面的米價基準,我們再來和現的大米價格進行對比,現在一般的大米一斤價格在5塊錢左右,這樣可以得出清代中期白銀0.014兩約等於現在的人民幣5塊錢,那麼做個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知道,清代中期1兩白銀就約等於現在人民幣357元的購買力,1錢白銀約等於35.7元人民幣,1分白銀約等於3.57元。

那麼上面的1兩白銀約等於300多塊錢人民幣的結論靠譜嗎?

我們得再來做個驗證,正好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越南後黎朝出使清朝的使臣黎貴惇在中國購買了大批書籍,途經桂林時被清朝官員發現,沒收了隨行所帶的書籍,因為清朝不準書籍外銷,但為了安撫越南人,把沒收的書都按原價賠付給越南使團。

當時的賠償清單裡面記錄了《封神演義》(銀八分)、《山海經》(銀一錢),也就是說《封神演義》在當時折算成人民幣要賣28.56元,《山海經》折算成人民幣要35.7元。

最後,我們看看這兩部書現在的價格,去京東搜一下這兩部書最新的版本的價格就知道了我們推算的清代中期白銀和人民幣的比價靠不靠譜了,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封神演義》定價是24塊錢,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的《山海經》定價42塊錢,這和之前計算的清代這兩部書的價錢基本上一致《封神演義》銀八分,28.56元和《山海經》(銀一錢,35.7元)。這個結果表明,我們推算的清代中期1兩白銀摺合人民幣350元的估計是相當靠譜的。

只愛潘多拉

古代的一兩白銀折算成人民幣的話,究竟是多少錢?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說,不同的折算方法,得出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可以按白銀與黃金的比價,然後參照現代的黃金價格得出一兩白銀的價錢;再比如可以按一兩白銀對糧食的購買力折算,然後參考今日的糧價估算出一兩白銀相當於今天多少錢,這兩種折算方式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贊成以白銀對糧食的購買力來折算。因為貨幣的價值只能體現為購買力,而糧食的價格相對來說,是最能體現貨幣價值的,一般不會過於虛高,也不會過於虛低。但是,不同時代的糧食價格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時代的白銀購買力是不同的。所以,要籠統地說“古代的一兩白銀值多少人民幣”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只能將問題問得更具體一些:究竟是古代的哪一個時期?是唐朝,還是宋朝?是明朝,還是清朝?是唐前期,還是唐後期?是清前期,還是清後期?白銀的購買力都不一樣。

這裡以清康熙朝前期,即17世紀下半葉為例,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為白銀與銅錢,銀錢的匯率約為1:1000,即1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文錢。市場上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石300文~800文之間波動,我們取其中間值,以每石500文錢計算。清代的一石米約等於今天的150斤。而現在商場中一斤普通的大米,大概要賣4塊錢。這幾個關鍵數目字弄清楚之後,我們便可以建立一個大體上有效的換算等式:

清代康熙前期的1兩銀子=1000文錢=2石米=300斤米=1200元


吳鉤的鉤沉

首先,在明朝以前,社會雖然不停的在發展,但是,在重農抑商的社會,商品經濟仍然不是很發達,上幣黃金,下幣銅錢,能夠維持社會的運轉,物物交換從來都沒有消失。例如:漢代是銅錢和黃金作為主要流通貨幣,不用銀子;唐代也是以銅錢作為貨幣,偶爾出現的銀錢都是賞賜,取樂用的。解放前,西南有的少數民族還在用貝幣。宋朝開始出現白銀作為等價交換物,只限於對遼,西夏國外,國內用的還是銅錢,與遼國,西夏接壤的地方還在用鐵錢。元朝實行的是“銀本位”的紙幣制度,後來都發濫了。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正式確定白銀為貨幣。

其次,兩作為重量單位歷朝是不一樣的。隋朝以前一斤等於十六兩的換算關係沒有變,但是重量多次變動,直到唐代至清代基本穩定在:一斤等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一兩等於50克。

最後我們來算價值,一般多是按照一兩銀子能買到多少斤重糧食,再用糧食的價值算現在值多少錢。或者用一兩銀子的重量直接乘以現在的銀價。銀子不做貨幣,只作一般商品的話,體現不出它的購買力,也不好估值。當銀子作為硬通貨時,銀子的價值和物價在波動不好計算,如果有戰爭或者災難就更不好算。只能是一個大概。基本上銀子的價值是:宋朝>明朝>清朝。清朝由於對外貿易,銀子從國外流入量較多,銀子價值較明朝下降很大。一兩銀子大約值人民幣300元左右(這是個誰也算不準的數字,職能粗略的算一個時期的概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