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頑主

远去的顽主

《頑主》電影海報

其後王朔在文壇幾經沉浮,作家光環雖然逐漸剝落,由他小說而來或者他參與編劇的影視劇每隔幾年仍會冒出一兩部,不過反響參差不齊,與他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化口碑形成呼應。

讀者與觀眾的贊彈暫且不論,眾多取材自王朔文學作品的影視劇,他個人最為滿意的是1989年公映的《頑主》,原因是“影片老實照搬小說”。但米家山並不如王朔所說般將他的文字奉為聖典,“三T公司”的服務宗旨由“替人解難、解悶、受過”變為“替人排憂、解難、受過”,小小變動實已暗藏米家山的野心。

远去的顽主

電影《頑主》中的“三T公司”宗旨

電影用增刪情節、明晰關係、更改結局等手段,將王朔筆下頑主們的生活與精神狀態強化呈現之外,更把鏡頭伸向首都的地標建築、大小街頭、洶湧人群,將廣播口號、流行歌曲、市井喧譁收進畫面,突破原著文字的侷限,用直觀記錄的時代圖景與聲音,道出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發生文化震盪的必然。

那場讓戲曲中的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文武丑角,歷史裡的地主農民、五四學生、大軍閥家,現實層面的人民警察、搖滾青年、健美女郎等等符號人物粉墨登場的“模特走秀”,臺上諸位或互相欣賞或對視搖頭,或自信滿滿或垂頭喪氣,道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與外來思潮的幾次大碰撞,更直指當時社會多元架構下的民眾精神分叉。這在王朔小說裡尋不著,在中國電影中也屬於例外的突破。

远去的顽主

T臺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

“北京頑主”的時境過遷

小說《頑主》開場借於觀、楊重、馬青分別幫人組織文學獎、約會、捱罵,帶出三人合辦的“三T公司”為民服務無小事。三組交叉展現的故事,除了馬青以“誠懇認錯”換來別人家媳婦的滿臉歡笑,宣告他圓滿解決一對夫妻的矛盾畫上句號之外,另外兩則均有後續文章,並與三人都發生關係。

远去的顽主

從左至右,電影中的青年馬青、於觀和楊重,分別由梁天、張國立和葛優飾演

楊重能言會道為人穩重,但招架不住百貨公司手絹組組長劉美萍撲上來的熱情與滿口後現代理論,眼看約會由假變真,搬來救兵馬青與於觀。馬青的主導下,三人協力將劉美萍打發。若干時日之後,劉美萍變成“三T公司”代人分手的對象,負責接待的於觀雖感錯愕,仍然硬著頭皮當了一回她的“知心大哥”。

远去的顽主

馬曉晴(右)飾演劉美萍

於觀應允為地攤文學作者寶康頒發文學殊榮,是公司一件大事,不僅讓三人使出渾身解數,還把於觀的舊情人丁小魯,以及她的女朋友林蓓牽涉進來。熱鬧而戲謔的發獎大會過後,經由寶康介紹,他的老師德育教授、全國道德模範趙堯舜打著“關愛年輕人”的主意走進觀眾視野。

远去的顽主

李耕(左)飾演寶康

上述人物加上零散與於觀等人打交道的尋死糙漢、夢想開萬人大餐廳的投機客、希望別人代勞擦屁股的肛門科大夫(劉美萍男友)、抱怨吃不起豬肉的市民等角色,幾乎涵括中國當時的所有階層,從知識分子到暴發戶再到普通市民,似乎每個人都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宣洩不出的慾望,需要藉助他人之力方能找到出口。同情普羅大眾的於觀等人樂意成為他們轉嫁壓力的載體,獨對滿口道德暗地齷齪的趙堯舜與寶康打心眼裡瞧不上(兩人的名字與行為構成反諷)。但於觀父親對兒子的“吊兒郎當”看不慣,訓斥他胡作非為,又代表主流價值觀念否定他們幫人排憂解難的意義,似乎活出人模狗樣才是正經事。

远去的顽主

電影中的於觀父子

由此,帶出頑主們處境的尷尬。和《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影視作品中展現的,出生成長於特殊年代的前輩頑主們相比(王朔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出演傳說中的一代北京頑主“小混蛋”),於觀等人嚴格意義上已稱不上頑主。跟隨殘酷時代的結束,培育“北京頑主”的環境,部隊大院或者衚衕也在逐漸消失。於觀們的所作所為,雖然仍有一定的行俠仗義成分,但已不再具備把玩兒當作正經事,誓要玩得兢兢業業玩出花樣的激情。他們的“不務正業”,某種程度上是深受商品經濟浪潮衝擊的無可奈何。

远去的顽主

王朔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出演一代北京頑主

真正流淌北京頑主血液的,是謝飛1990年執導的電影《本命年》中的李慧泉。作為於觀們的同齡人,穿梭遊走於1988年北京街道衚衕的李慧泉,即使出獄後成了孤家寡人,也不因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做人標準。他可以輕鬆掙錢但絕不把錢當回事,對利己主義者揮舞拳頭,對鄰居、兄弟、愛的女人甚至不上道的舊同學,卻是英雄本色。

远去的顽主

電影《本命年》裡,姜文飾演的李慧泉最後死在街頭

但正如《本命年》的結尾是以李慧泉被年輕一代的流氓刺死在街頭收尾,失掉生存土壤的北京頑主可以依舊穿得體面,卻難再活出尊嚴,站著死倒成了保全顏面的唯一方式。而即使活了下來,他們似乎也只能呆在角落,若干年後變成管虎電影《老炮兒》裡的六爺,終究難以逃脫死於新生代流氓之手的命運。

電影對小說的絕對超越

相比小說,電影《頑主》加強了於觀三人的精神世界與外部現實的衝突程度,並用明朗的態度,肯定他們存在的價值。

远去的顽主

電影《頑主》裡的時代背景

远去的顽主

潘虹(右)飾演丁小魯

於觀父親否定他們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之外,影片還把丁小魯與於觀的情侶關係明確,讓她一改書中一味與頑主們打成一片的形象,時不時就會勸說於觀報個進修班做個積極向上的青年。道不同不相為謀,於觀主動提出分手。

與此同時,米家山放大了趙堯舜與寶康這對師徒道貌岸然的嘴臉、過河拆橋的行徑(諷刺在於,兩人也是表面一團和氣,背地互相瞧不上),注入社會眼光。寶康如願以償拿到“三T”文學獎,把林蓓追到手之後與頑主們劃清界限的情節,電影雖與小說保持一致,但畫面對他神態與動作多變的捕捉帶給觀眾的震撼,遠大於文字的描述。

書中趙堯舜屢次找於觀等人交流談心的目的並沒明確交代,於觀他們對他的厭惡,近似一種生理本能。電影中趙堯舜把對他們的行為和心理研究的成果,當作反面教材收進演講稿,不巧被於觀等人通過電視看到。而三人對他的捉弄,馬青騙說街頭偶遇的姑娘久仰他的大名要與他約會,小說裡只有匆匆一筆並無下文,電影中他真的跑到長安飯店門口等了姑娘大半天。

此外,電影還增加他們替忙於工作的知識分子照顧癱瘓的母親的情節。與其它精神層面的勸化與安撫相比,這段內容是對現實問題的唯一指向,但最終成為他們解決不了的難題,導致“三T公司”關門整頓。由此,電影在內涵上也將原著超越:如果生活中的困境得不到解決,調侃式的所謂精神化解只能是自欺欺人。

远去的顽主

導演米家山

不過米家山並不質疑新時期的“精神勝利法”存在的正當性。假如說小說結尾,於觀父親半夜倒騰半導體聲音機,聽到每個臺的播音員都在說“這次節目播送完了”,是王朔揶揄父權,電影結尾民眾在“三T公司”門口排起長隊的畫面,則道出“剛需”。影片公映時觀眾蜂擁而至,並在哈哈大笑後宣洩掉了對生活的諸多牢騷與不滿,也說明它準確指向時代的症候。

远去的顽主

《頑主》裡等著被排憂解難的人們

從此層面來看脫胎自該影片的《甲方乙方》與《私人訂製》(王朔參與編劇的《私人訂製》,“助人為樂”團隊的兩位男性,名字乾脆叫楊重與馬青),“好夢一日遊”及“私人訂製”團隊以半公益形式幫人圓夢的行為,更像一場假定性極強的情境遊戲。如果說《甲方乙方》尚且關涉各層人士的現實疼痛,《私人訂製》則淪為討好贊助品牌的“廣告定製”——這點倒與當下的時代特徵吻合。

远去的顽主

《甲方乙方》裡的葛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