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

在我國,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

而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繼承自中晚唐統一國家方鎮化的五代十國,事實上,是一次對集權主義大一統帝國的反動。中唐以來藩鎮林立的原因,本質上是由於統一帝國擴張至領土極限後,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行政制衡、軍事動員體制。武裝力量本地化與職業化,讓中央集權失去了強制性保障。這個趨勢發展的極致,就是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

事實上,經過長達百年的“天子居神京,諸藩執方域”,到唐末,社會輿論中已經出現封建化的呼聲。所謂“效戰國,肱髀相依,以土地傳子孫”,已經成為帝國普遍存在的政治實踐。整個五代十國,其實就是對這種“效戰國”模式的深入探索,也是中原帝國面臨擴張極限無能為力情況下的制度實驗。

結束了唐朝的繁榮的安史之亂有其必然性,即頻繁戰爭導致實際軍權從中央下降到邊境的過程。但偶然因素也是很大的。漢朝以來一直有出將入相的制度,把戰績和功勳達到頂級的將領調回中央任職,以其威望壓服地方。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

但在唐玄宗時這個制度由於唐玄宗自己的原因,也因為門閥政治角力平衡的原因,沒有得到貫徹。而中央的權威形象一旦破滅,就很難挽回了,因此在安史之亂後,地方實力派藉助平叛的機會不斷加強實力,終於成長為中央無法號令的藩鎮。

自從755~763年安史之亂後,唐朝關東地區(潼關以東的地區)長期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無力控制這些地方,這些地方長期處於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藩鎮割據一直無法被徹底消除,國家久久不能重新統一,最終演變成了五代十國(894~979)極其嚴重的分裂混亂局面。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