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首发于唐集客得)大唐史上,玄奘在被戏剧化之前,也并不是电视剧里的那么娘炮。

玄奘从29岁出国,31岁时到达印度中部佛学名院那烂陀寺留学,之后几乎游历了整个印度的大小国家(印度长期分裂),在44岁那年开始踏上回国旅程,46岁时回到了长安。

这一场出国旅行兼留学耗时17年路过了当时的130多个国家,如果他真有通关文牒,上面一定盖满了签证。(其实他是无照偷渡)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过40岁的时代,仅仅这次旅行就耗费了一个人的半生。

玄奘这次旅行就宗教朝拜之旅来说意义伟大,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却不值得模仿,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了,绕了不知道多少弯路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唐僧为什么绕路?

这其中有几条重要原因,有些人想当然的觉得是因为青藏高原太高走不过去,但其实古代去印度至少有三条陆路,其中最短最方便的路线就是翻越世界屋脊,路过拉萨的“蕃尼古道”,玄奘走的那条先到中亚再向南的可以说是三条道路里最远的。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蕃尼道:经过唐蕃古道再向东南在吉隆出藏就可以到达尼泊尔

直到玄奘离开唐朝后13年,文成公主嫁去吐蕃和亲,唐朝人才知道可以经过吐蕃去天竺,比原来绕路中亚节省了几倍距离。玄奘回来以后唐朝与天竺的外交基本都是走这条路居多。

但可惜的是,在玄奘出发的唐朝初年,唐朝人并不知道这条路线的存在,唐朝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天竺的确切位置。甚至在唐朝灭亡后出版的《旧唐书》中,抄录者还是照搬旧资料,以为天竺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北的中亚地区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甚至更早的隋朝也犯这个错误。隋炀帝曾经派人前往西域(中亚)寻找汉代史书里记载的各个国家,可找遍了西域(中亚)却找不到天竺------找得到才有鬼了。

说起来这也很让人感慨,因为在远在比唐朝建立前700年,汉朝人张骞就在中亚发现当地有云南产的麻织物---据说是中亚人从印度采购于蜀人商贩之手。一直到汉末三国时期甚至晋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一直畅通无阻的从成都开始一路南行到云南,再到印度,最终到达罗马。(这就是第三条路)

甚至从有些考古证据来看,远在商朝中晚期的三星堆文明时期,中国就与印度有了交往。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中印确实一直是兄弟,甚至比历史还早

汉代人就知道的地理知识在南北朝时期被遗忘了,直到唐朝建立后才逐渐找回来。

我们现代人有个错觉以为知识和文明一旦进步,就不会消失,所以一代必然比一代强,但其实这是个错觉。

新西兰东南方有个查塔姆群岛,这里的居民只有两千多人,他们在一千多年从新西兰北岛中移民到这里,由于地理隔绝,他们忘记了造船技术,也忘记了种植技术,退回到狩猎社会,由于地域狭小,为了保证猎物不被采光,他们自行采取阉割节育的方法控制人口,岛上的各个村落通过谈判组建了和平联盟。最终实现了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以文明倒退的代价。

然后在一千年后被几百名拿着金属武器的毛利农民征服,毁灭。 这一切发生在1835年。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汉末的中国,罗马崩溃后的欧洲其实同样经历了这种文明的倒退,知识被遗忘的过程。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还是接着讲唐朝与印度的故事。

玄奘在印度时,与当时中印度强大的摩揭陀国有了交往,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北印度强国向唐朝派遣了外交使者,而唐朝也派遣使者回访,走的就是最短路线——蕃尼古道。使者名单里有一个名字我们要注意下——

王玄策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王玄策一生最高不过是 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在唐朝的三十级官品级里不过是第14级,只能算是中级官员。但他做下的事情,却让千年后的今人瞠目结舌。

由于与印度之间隔着一个当时和唐朝友好的吐蕃,所以唐朝和印度摩揭陀国的交往基本是友好的互致礼品和商业合作

。王玄策在第一次唐朝使节团中是副使,在第二次中就成了正使,结果就是这一次,出了事。

摩揭陀国发生了政变,原先的国王死去后没了继承人,于是各个地方军阀混战一团,其中一个叫“阿罗那顺”的军阀看上了王玄策携带的各国特产货物,很不讲脸的企图打劫,王玄策的使节团总共才30多人,于是全军覆没,全部货物被抢,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逃走。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可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就在于它的人才实在太多,冷不防的就冒出来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王玄策没有逃回长安,而是直接向唐朝的盟国吐蕃,泥婆罗求援,这些国家也非常热切借给他精兵八千。

大唐的报复开始了。

王玄策摇身一变,从外交官变成将领,带领这八千精兵进攻有数万人的阿罗那顺,三天内就攻取了对方的茶博和罗城,斩首三千,溺水死亡的叛军过万人,阿罗那顺逃走——聚兵——再战——再败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数次之后,阿罗那顺和其王妃,王子及一万二千人被俘,各种牲口缴获三万匹,向王玄策率领的吐蕃军投降的城镇有五百八十座。印度其他邻国也普遍被震撼,纷纷送上牲畜,弓,刀,地图等表示友好,甚至还因此接纳了唐朝国教老子的画像供奉。

王玄策带着大批各国礼品,随从,俘虏,把阿罗那顺从印度一路带回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略带调侃的对阿罗那顺说:

“这人啊,眼睛耳朵喜欢美色音乐,嘴巴鼻子沉溺于美味,都是败德之源啊,你要是不劫持我的使者,今天又怎么会在这里?”

千年前扬威于异域的中国人——大唐也有“战狼”精神

这件事还有一个不那么光彩的结尾。

王玄策带回来的不少奇珍异宝外,还有些能人异士,其中有一位天竺方士,名叫那迩娑婆寐,自称已活了200岁,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十分高兴,“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希望能得到“不死药”

李世民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督炼制“不老药”“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花了年把时间才炼成,但李世民服用多粒后,根本就不见疗效,后来只好把那迩娑婆寐放回了印度。李世民于虚52岁那年死去,一般认为是慢性中毒。

所以王玄策立下大功却只升到朝散大夫也很好理解了,李世民的死和他脱不开关系,再加上在接任的高宗对西域不死药也有浓厚的兴趣,于是王玄策虽然没升官也没被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