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和N家書店的故事

一個男人和N家書店的故事

提起西安的書店,令大多數人感懷的恐怕就是已經遷走的小寨萬邦書城——關中大書房。

對無數的讀者而言,萬邦書城之於西安,就如同莎士比亞書店之於巴黎,查令十字街之於倫敦,萬聖書園之於北京,先鋒書店之於南京,季風書園之於上海……它是這座古城的文化地標,是城市中一道特殊的風景。

穿過黑暗的夜,才懂黎明的光

魏紅建是萬邦書城的創始人,他從小在書院門一個大宅院裡長大。

關於讀書,他至今記憶最清晰的是在那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大宅院的大門樓下面,他和一幫小朋友腦袋頂在一起,看一本名叫《三英戰呂布》的小人書。但因為人多,當時他也就只能看那麼幾眼,然後書就被搶走了。那時,他突然就對讀書產生了深深的渴望,他覺得能夠閱讀的人生簡直太美了。

從此以後,書於他,就像每日的飯食一樣,少食一點,就覺得差那麼點意思。書香如飯香,怪不得都說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

平常人至此已是不易,可他卻還想讓這香氣,飄出書院門,繞過城牆根,吹散到西安城的每個角落。他這麼想著,也就這麼去做了:開書店。從1993年東六路的第一家批發店,到2000年正式開獨立書店至今,老魏這一做就是23年。

這書店是開起來了,日頭卻也慢慢往西去了。書是上架了,可這人卻很少。老魏似乎成了西安城裡最孤獨的人,說他孤獨,其實也不。他的骨子還深藏著文化人的拗勁兒:不買我的書可以,你來讀,我老魏也歡迎,不但不攆你,還供著你好茶好水好吃食。你樂意讀書,我老魏就樂呵。

童年裡那些對閱讀的渴望,就像古宅大院裡的草木一般野蠻生長,最後都在這土地上紮了根,後來老魏在他的每個書店裡都開闢出了兒童區,設置了形狀可愛的小凳子,甚至還特意準備了蒲團和座椅,哪怕書被弄得髒點兒、汙點兒都覺得特別好。老魏說,這都是因為童年對讀書的渴望和缺失的一種內心積澱。但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文化人的殷殷期望。

一座書店,就是一座城市的高度。

在這裡能感受到自由與被尊重,這也許就是老魏的書店真正吸引讀書人的地方吧。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老魏和他的父輩們經歷過文革,破四舊時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讓他直到今天都哀惋不已。所以他對老物件兒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幾乎在他的每個書店裡,你都能輕易找到一些類似於老水缸、老門板、老木櫃的舊物件兒,他似乎在很努力地想要抓住一些過往。而另一方面,像過往那樣對書痴迷的人越來越少的事實又讓他覺得沮喪。有多少人還在懷著初心閱讀?在看一本書都要拍照曬朋友圈的年代,你說:坐在書店裡,頓時感覺滿室清香、歲月靜好。

然而事實上,哪有那麼多歲月靜好?這背後老魏的努力又有幾人知曉?

面對赤裸的現實,他不得不去探索一條傳統書店的新出路。例如,將書店和咖啡吧結合起來;例如,在書城舉辦各種籤售、沙龍、手作活動……他所探索的每一步,都是在努力地讓大眾迴歸到書本中去。

這樣的探索會不會成功?

誰知道呢。

在傳統實體要在互聯網衝擊下殺出一條血路的今天,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

這樣的探索他還會繼續嗎?

一定會的。

“我最好的書店一定是下一個。”老魏如是說到。

確實,無論怎樣,我們都該相信:所有堅持,終將美好。日子久了,書店也漸漸為人們所知。

老魏喜歡這細火慢燉出來的認知度,不同於一夜之間的名聲大噪,有一種他熟悉的味道,正從這磚瓦縫裡滲出,滲透到這城裡老少爺們兒的心裡去。西去的日頭,依舊曬得老魏這顆心,滾燙滾燙的。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書本存在的意義。

人類用文字堆砌出另一個世界,關於神明信仰,也關於飲食男女。

每讀一本書,就是與旅行在世界各地的人談心:跟魯迅喝茶、跟梵高塗鴉、跟孟德斯鳩坐在一起吃早餐……

一本書的厚度,是當代留給後代的寶藏,也是自我留給靈魂的封地。

前人藏在書中的一聲淺笑,經年之後,能有你會心的一笑,這是一件多麼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啊!

那些紙張與油墨的味道,也總能在第一時間提醒我們:這個時代與這個城市到底在想些什麼。

深以為然。

或許,你會問:我們讀了那麼多書,但現在基本上都忘記了,閱讀還有什麼意義?更何況在信息大爆炸、閱讀碎片化的今天,好像也沒有手捧書本去閱讀的必要了。

我看到過一個最好的回答。

還記得嗎?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吃過很多食物,你現在也記不起來當時吃過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你的血肉。

同樣的,那些被世人嘲笑的選擇,赤手空拳迎難而上的事,終能牢牢地長在身上,成為無欲則剛的真實力量。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頁都算數。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時間會證明,一切都值得。

去讀書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