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擡棺

他是二戰時反法西斯陣營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抗日十大名將之首。在抗戰初期立下赫赫戰功,作為集團軍總司令,他親自帶兵衝鋒陷陣,最終以身殉國。他的死,日軍先歡呼雀躍,後為其停止轟炸一天以示敬意,10萬民眾為其送行,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夫人為他絕食7天而死,毛澤東為他提輓聯“盡忠報國”,周恩來稱之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他就是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張自忠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1891年,張自忠出生于山東臨清唐元村一個官宦之家,6歲入私塾,父親張樹桂是清朝的一名地方官員(江蘇贛榆知縣),9歲時張自忠跟隨父親去江蘇,14歲時被父親送回老家,也正是這年,父親去世。母親成為一家之主,這年舉家搬至臨清居住。

16歲時(1907),經母親做主,張自忠與臨清縣諮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17歲的李慧敏結婚。第二年(1908)考入臨清高等小學堂,1910年畢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20歲的張自忠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張自忠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和革命綱領,並秘密加入同盟會。畢業後,此時正值軍閥混戰,國家積貧積弱,富強民主的革命新思潮席捲全國,張自忠認為從文救不了中國,於是決定投筆從戎,從此走上軍旅生涯。

張自忠先來到東北,投奔同鄉兼好友車震的部隊裡,當了一名二等兵,1916年9月,經車震推薦,張自忠投奔馮玉祥部隊,並深得馮玉祥信任,很快由見習官升任排長。1918年,張自忠進入馮玉祥在湖南常德設立的教導團深入學習,半年後即升任為連長,這個連是一個樣板連,由於軍紀嚴明,又愛兵如兄弟,這個連的126名士兵後來個個成才,僅軍長、師長就出了10個,旅長、團長更多。後來因表現突出,張自忠又升任營長,1924年升任為學兵團團長,參加過第二次直奉戰爭。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雙方投入兵力高達130萬,此時張自忠任西北軍第6師師長,跟隨馮玉祥14年,從一名士兵累晉至高級將領,併成為西北軍中的一支王牌師。

中原大戰因張學良入關助蔣成為分水嶺,西北軍因此瓦解,只有張自忠第6師剩下約6000人保持完整。馮玉祥戰敗後,西北軍殘餘部隊被張學良收編,為東北邊防軍第3軍,同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改變全國陸軍,第3軍改番號為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張自忠任38師師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3個月拿下日本,緊接著圖謀察哈爾和北平。1933年,日軍向長城推進,爆發長城抗戰。第29軍負責防守長城沿線,張自忠任29軍前線總指揮,這是張自忠第一次與日軍作戰。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承德失陷後,張自忠率領29軍赴喜峰口阻擊日軍,冷口防務交第二軍團商震部接替(商震時任第二軍團總指揮,第32軍軍長)。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進攻羅文峪方面,張自忠、馮治安把29軍37師219團和38師228團派往羅文峪支援,歸29軍143師劉汝明師長指揮,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張自忠指揮的29軍與日寇浴血奮戰40餘日,取得一次次勝利,這是自日本侵華以來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一次,他對馮治安趙登禹等幾位師長說,“人生在世,怎樣都是死,打日本死了,這才是死得其所。”

後來,日本調重兵和飛機轟炸,從冷口進行突破,負責防守冷口的商震部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但終因實力懸殊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撤回北平。

隨著日軍衝破長城防線,國民黨忙於內戰,急於與日軍簽署了屈辱的《塘沽協定》。長城抗戰最終失敗,按照協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防線,向西、向南退縮至北平、天津等地,整個東北,包括熱河被日軍佔領,同時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地區,從而為日軍進一步侵佔華北敞開了大門。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這一次,沉默寡言的張將軍落淚了,他對秦德純副軍長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

1937年12月,日軍相繼佔領南京、濟南,為了打通濟南到南京鐵路,以此達到快速調兵滅亡中國之目的,1938年3月,日軍從濟南、南京兩個方向向軍事重鎮徐州發起進攻。張自忠率59軍奉命增援淮河,首戰就收復小蚌埠鎮。

正當在淮河與日軍激戰時,山東臨沂戰況緊張,張自忠臨危受命增援臨沂。在戰前會議上,張自忠說:“無論誰都可以打敗仗,惟有我張自忠不能!我的冤枉,只有一拼與死,拿真實的戰績才能洗刷乾淨!我帶領大家拼死保國。”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在臨沂,張自忠親自到前線指揮,率領59軍,以劣勢裝備強攻日軍精銳之師板垣師團,激戰5晝夜將其擊潰,臨沂戰役59軍共殲滅日軍兩個聯隊大約6000餘人,取得臨沂戰役完勝,收復淮河北岸重要防禦要地,將日軍遲滯於淮河一線。

張自忠領導的臨沂戰役和王銘章領導的藤縣血戰,兩場戰役為後來臺兒莊大捷打下十分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臨沂勝利和藤縣死守,臺兒莊很難取得勝利,臺兒莊失守則徐州危矣,徐州危矣則影響全國,牽一髮而動全身,臨沂戰役在臺兒莊大捷中當首功。後來,在張自忠阻擊下,最終中國百萬大軍安全撤退,日軍只得到一座徐州空城。

1939年5月,日軍調動4個師團10萬之眾,進攻位於桐柏山(河南和湖北交界處)一帶的中國部隊,以便消除該地方對武漢日軍的威脅。張自忠率領的第33集團軍駐守襄陽,加強防守。桐柏山中國守軍遭遇日軍時邊打邊撤,逐漸把日軍引入中國軍隊在襄陽北面的包圍圈。張自忠命令部隊分兩路夾擊包抄日軍,還親自率2個團渡過襄河(經過襄陽城的漢江)向敵猛攻。隨後第五戰區全線反攻,日軍如同夾心餅乾的餡兒一樣,進退兩難,被殲滅逾13000人,中國軍隊一舉收復棗陽、桐柏等地區。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1940年5月1日,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陪都重慶(此時國民政府首都已經從南京搬到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

此時張自忠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麾下增加了兩個集團軍和其他部隊,但他能夠指揮得動的,只有自己的第33集團軍。張自忠親筆寫信給各師、團主官:“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願與諸弟共勉之。”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戰鬥打響後,30萬日軍發動猛烈攻擊,中國方面前線部隊傷亡慘重,張自忠焦急萬分。在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遺囑進一步表示以死報國的決心後,他僅帶領兩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餘人,由宜城渡過襄河,一路疾進,於14日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

日軍得知張自忠親自率軍作戰,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多數倍的日軍衝殺十餘次,日軍死傷眾多,並不斷派兵增援,雙方激戰至16日佛曉,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

中午時分,張自忠的左肩中彈。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身邊只留下8名隨從。下午3時左右,日軍終於衝進我方陣地,火線之間,張自忠又中數彈,右胸部被子彈洞穿,噴出的熱血、濺到副官馬孝堂滿臉滿身。剛包完右胸傷口,日軍就一窩蜂、湧了上來。

當年的日軍、有資料記載著張自忠壯烈犧牲的場景:日軍第四隊一等兵藤岡第一個衝到張自忠近前,突然,從血泊中站起來一個身材高大的軍官,他那威嚴的目光竟然使藤岡立即止步,驚愕地愣在那裡。衝在後面的第三中隊長堂野隨即開槍,子彈打中了那軍官的頭部,但他仍然沒有倒下。清醒過來的藤岡端起刺刀,拼盡全身力氣、猛然刺去,那軍官的高大身軀終於轟然倒地。

馬孝堂跟隨張自忠到最後的一秒鐘,犧牲前,張自忠說:“我這樣,死得好……”這一年,張自忠年僅49歲。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追隨張自忠多年抗日的副官馬孝堂也身受重傷,頭部被日軍連砍三刀,後來被當地民眾發現並救回,不久因傷勢過重犧牲。

棗宜會戰中,日本最後佔領宜昌,但也遭受重創,中國方面也永遠失去了張自忠。

張自忠犧牲後,他左胸兜裡有一支派克金筆,上面鐫刻著“張自忠”三個字。由此,日本軍官確認了他的身份,隨即向張自忠遺體行了一個軍禮,日軍軍醫用酒精把張自忠的遺體擦洗乾淨,殮入柏木棺材安葬。

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的噩耗傳來,舉國痛悼。人們用各種方式,向這位愛國英雄表示敬意。張自忠用他生命的代價,向國人證明了他不是漢奸。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張自忠的遺體。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日軍激戰兩晝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的墳墓。

隨後,張自忠將軍的靈柩由10萬民眾護送,在宜昌上船,運往重慶。日軍飛機多次在宜昌上空盤旋,10萬宜昌人眼睜睜地看著敵機,無一人驚慌躲避,而日軍為了表示對張自忠將軍的敬意,這天日軍飛機也停止轟炸一天。

這位抗日名將犧牲後,日軍停止轟炸一天,蔣介石親自為他抬棺

靈柩送到重慶後,蔣介石、馮玉祥等國民黨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接,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隨後,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數十萬各界群眾湧上街頭,含淚送別英雄。

隨後,國民政府發佈國葬令,蔣介石親自主持祭奠儀式,在重慶北碚雨台山為張自忠舉行下葬儀式,蔣介石題詞“勳烈常昭”,李宗仁題詞“英風不泯”,馮玉祥題詞“藎忱不死”。同時,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勳績,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與此同時,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分別題寫了輓詞。

張自忠殉國兩個多月後,夫人李慧敏才獲得這一噩耗,她沉痛地說:“張自忠為國家戰死疆場,我不難過。我雖然是一個婦女,也應當有份。”不久,她將家事交給張自忠的弟弟,自己絕食七日而死。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北平、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都命名了張自忠路。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