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高考生跳樓自殺,“高考決定命運”這種說法需要被推翻嗎?

劉國東

“高考決定命運”確實讓多少考生壓力如山,壓的喘不過氣來,尤其是一些復讀生,連續幾年的高強度精神繃緊狀態,又不得釋放,各種內在壓力及外在壓力,雙重壓力之下,容易讓人精神奔潰,也就是說患上抑鬱症。久而久之,又在高考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走上極端。

這種“高考決定命運”的說法,當然,這不是一種說法,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實,已經影響了全國多少考生。“高考決定命運”這種說法需要被推翻,可是,這能被推翻嗎?目前確實很難,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的說法,這是確確實實作為一名學生畢竟之路,也確實能改變命運。近年持續高考報道因為壓力無法承受而選擇走極端的情況不勝枚舉。真的替這些孩子惋惜。也為這種說法感到可悲。

孩子自身的壓力很大,在孩子自身壓力之下,同樣來自父母以及身邊環境的影響,考不好,那確實沒臉見人,可是這真的就那麼沒臉見人嗎?我想說,孩子,不能夠,作為千千萬萬學生中的一員,有好就有差,不是所有的都一定要考多麼好,也不要氣餒,上大學不一定就是一定會改變命運的,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有些人適合學習,適合考試,可是有些人確實不適合,凡事不要強求,任何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長,只要這種特長被髮掘,那麼同樣你的路也是光芒萬丈。

作為孩子家長,一定要多關心孩子的情緒,不要一味地去要求孩子學習,考好成績,要多與孩子溝通思想,尤其是面臨高考的學生,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勞逸結合,多散心,多開導,不要將所有時間都要求孩子去學習,沒有休息的學習並不能帶來多大效果,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作為高考的考生,要平常心對待高考,要懂得全國多少人,並沒有上大學,可他們同樣能通過別的行業過得很好,過上人上人的生活,他們手底下打工的都是大學生。所以上大學並不一定讓你有多好,只要適合自己,就是好的。不要去強迫自己,你們需要客觀理智對待高考。(當然我這麼說可能有人會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說誰不會說。)確實如此,我們作為局外人,只能希望你們能減少壓力,不要讓這種壓力壓垮自己的精神。

最後,真的為這些被壓力壓垮走上極端的高考生感到可惜,可惜了這才開始的人生就因為高考壓力壓垮。希望你們都好好休息,好好照顧自己。


珞珈評論社

“高考決定命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金科玉律,畢竟我們身邊有太多寒門學子是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我的二叔,我的表姐,我的表弟,我的同學等等等等,他們確實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但凡事都有例外。

昨天看到了這則河北考生跳樓輕生的新聞,深感惋惜。復讀生面臨的高考壓力我們外人難以體會,因為壓力太大進而變成了抑鬱症,甚至最終放棄了生命,不得不說,“高考決定命運”在有些人身上變成了魔咒。

有人說這只是偶發事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誠然,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那麼我們有必要因此而質疑“高考決定命運”嗎?我認為有必要,但不應該是出現問題才質疑。

我們每個人的天賦不同、資質不同,本就該有屬於各自的人生道路,不一定誰都適合應試教育,也不一定誰都能夠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齊白石、華羅庚、沈從文、錢穆、金克木、馬未都、鄭淵潔,他們是典型的有文化卻沒文憑,高考更是與他們沒有交集。你能說他們不成功嗎?

細數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雖然通過高考取得了文憑,但最終能力有限混的並不咋樣。也有人雖然文憑不高但能力很強,無論放在哪個行業都混的風生水起。

生活在不斷告訴我們:“高考不是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

現實也在不斷地證明:“高考是大部分人改變人生的途徑”。

能夠在錯綜複雜的人生道路里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條,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智慧。而我們大多數人或者說我們的環境決定了,隨波逐流更安全。

就目前來看,我們的社會正在向更加註重個人能力的方向發展,但文憑這塊敲門磚仍然十分重要。從我們找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能深深的體會到。

高考不一定會決定你的命運,但卻會給你增加選擇命運的機會。

其實命運一直在自己手裡,怎樣選擇全在你自己。


夜雨如書

不要把命運維繫在一紙文憑上\r

\r

這樣的消息令人悲痛,是過高的高考期待,把他們逼上了絕路。不要認為高考考上好大學就前途光明,也不要認為高考失利(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就前途灰暗,於是下定目標,非考上某個學校不可,這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壓力,直到最終崩潰。\r

\r

近年來的考生自殺問題,大部分發生在復讀生身上。通常,復讀生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復讀的目的,就是要考上更好的大學,如果複習不見效果,就可能心生絕望。對於那些反覆復讀的學生來說,年齡在增長,家庭經濟壓力大,復讀無果會感覺前途灰暗。\r

\r

這是高考改變命運給他們帶上的枷鎖,有人說,高考考上大學已改變不了命運,但考不上大學一定改變命運。這其實誇大了落榜、失利對人生髮展的影響。高考考一所一般的院校,包括高職高專,就一定比重點大學差嗎?並不一定,不能非重點不讀。即便沒有考上任何學校,也可以參加技能培訓,學一門手藝,自食其力,甚至可以創業。\r

\r

我國社會還存在一定的學歷歧視和勞動歧視(把職業、勞動分為三六九等)不假,但不得不說,社會已經更崇尚技能,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只有一張文憑的更吃香,已是現實。問題在於,有一些人有牢固的高考命運觀,有學歷和勞動的自我歧視,即自己瞧不起所謂的“低學歷”,以及”低人一等”的職業和勞動,這不願意學,那不願意幹,這就把路堵死了,這是升學教育對成才價值觀的扭曲。這些人就是考上大學,也可能變為啃老族,因為不願意從事某些職業,寧願被父母養著。\r

\r

我一再說,當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社會必定進入能力社會,必須以能力提升作為主線來規劃自己的學業發展,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維繫在一紙文憑上。腳踏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比什麼都重要,上大學其實也是提高能力的途徑之一。\r


熊丙奇看教育

高考不決定命運,科舉才真的決定命運。

范進中舉的故事,大概每個高中生都知道,那就讓我們先問一下,為何范進會瘋?

舉人的特權。

1、免除賦稅和徭役

2、見到縣級官員可以不跪

3、可以領少量俸祿

4、刑不上舉人。如果不能革除舉人功名,那麼不會被嚴刑拷打。


不要小看免除賦稅和徭役。在古代,賦稅和徭役這兩條是普通百姓頭上的大山,這兩條義務會讓你想靠勤勞致富改變命運,那純屬做夢。古代的公共工程都大多是無償勞動,還得自帶乾糧,連飯都不管的。


乾隆二十一年有官員求免差傜,乾隆駁斥說:“我朝百年以來,薄海編氓,從無公旬徭役,所有守夜、開溝、栽樹、修堰等事,乃民間自為保護、相友相助之誼,如江西、湖廣等省沿江堤堰,民間自為修防甚多,何得謂之差徭”。按乾隆的意思,這些事兒,並不是公家攤派的差傜,都是民間的互助行為。流氓邏輯,無此為甚。


想一想,如今夏天到了,為了防洪,所以你就得去堤上自帶乾糧幹活,而舉人就不用去了。總之,舉人免除了所有公共責任和義務


而舉人免除賦稅,就衍生出田產投獻行為。

什麼是田產投獻?

即,我將自己的田產投獻給舉人,這樣我就能不給朝廷交納田賦,只需將部分田賦交給舉人就行。即舉人因為擁有免除賦稅的特權,就能用這個特權尋租,所以一個人中舉之後,不到三五年就能成為地主,就源於這種投獻行為。簡單說,舉人獲得了

灰色的截留朝廷田賦的特權。


如何正確面對高考——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首先,我要恭喜那些考上985的青年。你們是中國社會的精英,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因為你們是2%,是當年高考學生中的前2%。但請你們記住,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考上985,不等於就可以馬放南山,萬萬不要應了這句話,我的智商巔峰就在高考那三天。前面的路還遠著呢。


剩下的98%。

金字塔的底層永遠比上層龐大。985學校只招2%的學生,這意味著98%的學生無論如何是上不了985的。這裡不再詳述大學等級、專業和所在城市,對個人的影響。讓我們跳出狹小的個人層次,上升到社會的宏觀層面。

一個社會必然會有階層分化,但呆在金字塔下面如果也能過得不錯,那是否願意爬到金字塔上面去,則取決於個人的雄心壯志了。


只有當金字塔下面根本不是人該呆的位置,同時統治階級又開了一道小門,讓少數人能通過這個門,成為新統治階級。通不過這道門的人,的確就是失敗者。通過了這道門的底層士子,就是勝利者,就是逆天改命成功。但那些改命不成功會怎麼辦?


當年,黃巢科舉失敗,他寫了一首詩。


而今時不同往日。今天,是不上985也能過有尊嚴的生活的時代。

有能力願意承擔責任者去985,他們因為對社會貢獻更多,因此得到更多資源,也不是什麼想不通的事,只要他們能把整個社會的福祉不斷提高就行。。

當然,如果你願意承擔更多責任,那就算沒上985,也攔阻不了你報國之心,不是麼?


三思逍遙

如果不讓高考決定命運的話,又讓什麼決定命運呢。

像美國大學那樣,看中“推薦信”的分量嗎?

想起一個例子:

美國小夥Blake Gottesman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他的高中成績只能算的上是平均水平。Blake在德克薩斯州讀高中的時候忙著談戀愛,他的女朋友叫Genna Bush。

德克薩斯州,Bush,想到什麼了?沒錯,Genna 的父親不是旁人,就是當時任德州州長,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小布什。Blake家裡面有投資公司和影視廣告集團,和州長真可謂門當戶對,而小布什的一封推薦信,毫無懸念地將Blake Gottesman送進了哈佛。

美國石油大亨Robert Bass,在1991年曾經向斯坦福捐款兩千五百萬美元,而斯坦福投桃報李,幾年後就將他的女兒Margaret Bass照進學校。在Margaret所在的高中裡,當年共有九人申請了斯坦福,而她的分數在這九人中排名倒數第二。

--

一考定終身是殘酷的,但要是不看這一場考試,廣泛考量各種“素質”呢?

早些年,“三模三電”加分大行其道,全中國又有百分之幾的家庭能支持孩子玩一項需要不斷購買設備,跑遍全國各地進行比賽的愛好?

香港的一些高校,在內地招收學生的時候喜歡搞雙語面試,殊不知這一條已經淘汰掉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孩子:在北上廣,和外教對話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這套規則對於其他地區真的公平嗎?當年清華大學面向貧困地區的“自強計劃”招生,有候選人坦言,這是他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面試”,第一次正襟危坐和大學老師對話。

憑藉一場雙語面試來決定一些人的命運,真的比“一考定終生”公平嗎?

--

高考是一項殘酷的遊戲,遊戲規則一場簡單粗暴;但至少是一場門檻最低的遊戲,每個人都能玩。


王瑞恩

當然 ,這些悲劇,多發生在家庭並不幸福的基層,誰見過土豪的孩子跳樓?一個還未完全成長起來的孩子,家長別把一切都壓在孩子身上,孩子餓不死的。你不能給予孩子的,孩子沒有強求,也彆強求孩子啦,很多原因,是家長把孩子推下去的。

高考決定命運,這種勢利觀點,不知道來自那些人的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每個學校培養孩子,需要均衡發展,鼓勵有特長的孩子。社會不是把孩子逼成死讀書,讀死書。拿一紙文憑代表孩子,是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讓孩子思想健康,才是學校最根本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年輕的生命走了,是誰害了他?一個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要看一個孩子讀完高中,對家庭的影響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首先家長有壓力,而家長又把這種壓力傳遞給孩子。真是把孩子逼上梁山。家長也許因為自己是好心,就沒考慮過後果。悲劇來自人為,孩子在無奈中,揹負著爸媽的願望,永遠踏上不歸路。

應該清醒點,家長是孩子的主心骨,他們實在無法完成爸媽的任務,家長還有怨言嘛?孩子無力擔當的重負,爸媽接過來吧,你的孩子很優秀,要給孩子最開心的笑,讓孩子得到尊重。爸媽的苦,孩子理解,給孩子一個空間,他們會勝任的,孩子能把自己的一生過得多彩,何必要指導孩子一個方向,讓他們迷失自己呢?

孩子們需要老師家長的認可,你們應該牽緊孩子的手,而不是把他們推下高樓。看到消息,總有一種,你雖沒害孩子,孩子卻因你而死的感覺。是壓力還是缺少理解?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別打碎孩子們的夢想,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飛翔,才是成功的教育,稱職的家長。一個年輕生命的離開,不是找原因的問題,是學校家長真正引以為戒,把自己善良的願望,合理分配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逼上絕路。


白這個顏色

把選擇權交給考生,別將壓力轉嫁給孩子。

對於普通出身,甚至出身貧寒的學子而言,高考是目前唯一能夠進行公平競爭和合理選拔的機會。

我不知道現在談階層固化是否政治正確,但從當下社會而言,階層固化已經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用“馬太效應”來說,“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這種理論,很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特徵。

對於掌握了一定社會資源的階層而言,除高考以外,學子還有更多的機會、更早的時間接觸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高考對這些學子而言,並非通往成功的唯一直通車。

但在莘莘學子中,更多的是出身普通,甚至出身貧寒的家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這些普通家庭唯一能夠想到的脫離當下普通甚至貧困的生活,改變命運、接觸社會更上層階層的唯一機會。

不否認其他各途對於成功的作用,在其他答案中看到有人提到電競、做生意,但相比高考的影響而言,通過電競、做生意達到高考後同樣成就的不僅數量少,而且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資源,也要遠遠難於高考後。

而且即便不通過高考一途,若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含金量更高的文憑和學歷,依然是社會評價成就的重要標準:翻開當下主要的互聯網巨頭的高管,無一不是具有高學歷的人才,如果讓自己具有與這些大咖平起平坐的資格,那麼首先就不得不在學歷上有與其平視的資格。

從目前而言,通過高考一步步獲取資源並取得學歷,是最穩妥的方法。

但高考雖然重要,但相比於生命而言,高考又遠不是一個人的一切。

對於一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如果在學習能力方面確實無法與其他學子相比,那麼就不要固囿高考一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對於多數人而言,創業或做生意也許缺少天賦,但也許對某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子而言,恰恰是其極具天分的領域。

如果高考屢經失敗,那麼就要考慮自己是否適合高考一途,也許自己就是高考一途以外成功的少數人的一部分?

這些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所以為什麼這麼早就拋棄了自己的生命呢?還沒嘗試過就放棄,是不是太可惜了?

而作為考生的父母而言,尤其是很多出身貧寒的家庭,家長習慣性的將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諸如:“我們兩個人苦了一輩子,就希望你能夠考出來,出人頭地!”“你一定要給我們爭光!”云云,其實這種行為恰恰是將壓力成倍地強加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本已不堪重負的肩膀再扛上更多的分量。

其實很多時候,令考生感到難以承受的,相比於高考本身而言,更痛苦的其實是來自於家庭的壓力。

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考生父母的注意,對於每一個正常的家庭而言,真正的驕傲並不在於子女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於子女本身,對於考生家長而言,改變家庭環境的重任不應加在孩子身上,同時,應當讓孩子明白一點——父母重視的,不是你取得的成績高低,父母的一切驕傲,就是有你這樣的孩子。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存在,自己幸福開心的活著,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除此之外,一切都可以拋棄。


高萌Goal

在我國,每年的高考都將決定一個考生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對大家來說,這場考試的成績不僅事關考生在錄取大學的時候要和多少人,和誰在一個水平線上廝殺,也意味著考生即將和三年的同窗徹底告別,去追尋自己與眾不同的未來。 這已經不是一場純粹的考試,在考生12年苦讀的背後,這場考試還承載著太多太多的責任、夢想與憧憬。然而另一方面,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執行的都是強度高、難度大的應試教育模式。考生“一卷定終身”,“辛苦刷題很多年,沒考好就回解放前”的打擊,簡直非同小可,部分考生或家長一時想不開,就採取了一些極端厭世的手段,企圖逃避現實。這折射出當前應試教育的一些弊端,並非心理素質差即可一言蔽之,而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應該是生命教育。

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在於把成績本身作為唯一評判學生的方式。在這種導向下,學生們認為應該以高分和升學率為目的,學習要為了分數服務,為了考試服務。這也造成了學校以考定教的教育方式和對學生的高壓管理。學校取消各種藝術體育課程,延長早晚自習時間,週末補習等手段,直接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剝奪了學生的睡眠和休息時間。學生從學校回到家中,還有望子成龍的家長為了分數進行強迫式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趕場輔導,這樣的綜合教育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對學生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每當考生的自殺事件被報道,在社會大眾短暫的關注和同情過後,自殺行為本身的關注度又會被更多新鮮刺激的新聞奪去。而且,大多數人眼中的自殺是他人的個人選擇,和自己不發生任何相關性,有的人甚至還認同自殺行為,認為這是一種自由的個人選擇,這樣的社會現象在直接或間接地侵蝕青少年對於自殺問題的觀念和價值判斷,使得一部分青少年面對人生重大挫折的時刻通過自殺來解決問題。——這一切都在警告我們:生命教育勢在必行,我們應當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把生活本身作為活下去的目標。

生命教育強調生命的價值,有助於青少年在面對社會繁雜的思潮之中,運用價值理性來審視從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個人經歷中所形成的一些價值觀念,篩選出正確的價值觀。 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們面對人生的艱難時刻,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並擁有理解、選擇和反思的能力。當年輕的孩子們面對一些人生不幸的時刻,就能夠接受現實,平靜對待,並在冷靜後自主沉澱下來,重新振作,重構價值合理性,找到人生的意義感。 在夢想受挫,心灰意冷的時候,考生和家長無法接受現實所造成的心理打擊,不亞於遭遇滅頂之災,全社會應當給予他們更多關愛。那麼,面對自殺傾向明顯的青少年,我們應該給他們何種援助呢?

首先,從學校教育的角度,校方應當加強對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培養學生抗挫折的能力,關注生命教育,讓學生從小擁有調節失意,尋找幸福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想象力,創新能力。其次,從家長的角度,除了學習成績,家長應當更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細心呵護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不要讓成績成為孩子唯一的“緊箍咒”。而高考考試相關部門應當在考點附近設立專門的心理疏導機構,讓發揮失常的考生能夠及時舒緩情緒,提振精神,一旦發現學生出現行為過激的傾向,能夠做出及時的心理干預,避免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


姚廣孝wayne

高考生跳樓身亡,壓力是“元兇”,抑鬱是“幫兇”,中國學生壓力是全球第一,減壓迫在眉睫!高考不能影響你的人生,更不能定義你的一生!

敬告各位學子,高考雖是一個很重要的考試,畢竟你們努力準備了2~3 年。 但是對於成年人而言,你們真的還有很多很多機會可以證明自己! 。

你們是家長的希望,是社會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你們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父母、學校和社會。每一個人要愛惜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為父母,為社會。困難再多,也是暫時的,總會有迎來曙光的那一刻,所以不要遇到挫折就逃避,不要做出幼稚的舉動。

一、壓力是“元兇”

每個人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7歲上一年級,23歲大學畢業,數十年的時間在學校中,面臨高壓的學習任務;考試、分數、升學更是是每個人的陰影,陪伴我們度過漫長的學生及後學生生涯。現在大多數的中小學生,抗壓,受挫能力太弱,事實上也是源自於自己的父母,從小的嬌生慣養,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造成孩子在不斷成長時習慣了這個模式,這個現狀,遇到一點點挫折,不好的事情心理承受不住,就採用極端的方式,不想解決方式,直接選擇結束生命!

這個世上的父母個性千差萬別,教養孩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的確有些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會給孩子許多壓力,甚至傷害,使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無法忍受而選擇了放棄生命。家長的心理疏導不力。學校本來就課業沉重,回到家裡家長還要不停的壓迫加碼,家長的行為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根稻草。

二、抑鬱是“幫兇”

由於學習、分數、升學所造成的壓力無處釋放,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內心封閉、內向寡言、不與外界進行溝通、傾訴,輕度的抑鬱會感到憂傷,悲觀,絕望;嚴重的患者會感覺生活已經麻木,沒有樂趣,整天悶悶不樂,感覺生活沒意思,是一種負擔,沒有什麼好留戀的,這種患者就產生輕生的念頭和行為。例如,香港巨星張國榮、著名歌手陳琳,都是由於壓力太大,造成抑鬱,導致早早就結束了年輕的生命,令人惋惜!

那麼,哪一類人是抑鬱症高發人群?

在這裡給大家分析一下,方便自己與身邊類似性格的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解除抑鬱的困擾。性格派系學將人類分為瞻前顧後的思想派、快樂至上的樂天派、想到做到的行動派、與世無爭的溫和派四種性格特徵,那麼,思想派性格正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他們遇事消極悲觀、耐心封閉,河北這名考生,一連三次高考所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內心的擔憂,什麼事總是老往壞處想,越想越糾結,越想越自閉,很容易就陷入了自責的狀態,他開始拒絕與外界聯繫,因此,精神過度緊張,不斷遭受高考帶來的恐懼,最終振作不起、承受不住,只能用結束生命解脫自己。

出現這樣的事件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能夠解決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協作,讓所有孩子都能快樂生長,並且找到在生活中最為合適而快樂的位置,而不是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生命。除了分數之外,讓他們看到更多通往美好明天的道路,讓那些不能成為“學霸”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霸氣”,而不是就此“渣”下去,甚至消逝。這才是教育之道,也是讓“花季墜亡”的新聞少些再少些的根本。

【關注“性格派”,解開你的性格密碼,開掛你的幸福人生】


性格派CFL

看到這個悲劇,心裡感到無比的沉痛。我是1981年參加過高考的,我的孩子是2008年參加過高考的,在我人生當中經歷過的這兩次高考,讓我對家長如何調節孩子高考前後的情緒,釋放孩子的心理壓力,有一定的體會和很深的感悟。

先說說我81年的時候參加高考時的情況,那個時候的我很懵懂,父母親又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自己除了讀書之外,對外面的世界一概不瞭解,社會知識非常欠缺,考上大學和考不上大學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影響我腦子裡是一片空白。

父母親從來沒有給過我壓力,我自己更是不懂得給自己施加非得考取大學的壓力。記得高中畢業的那一年夏天,16歲的我到外地去替父親抗洪搶險,父親因身體負過傷的原因不能做重體力活,當時我已經暗暗在心裡下定決心,不準備讀書了。

80年還沒有分田到戶,每家必須出一個勞力去搶險這是任務。那一年姐姐已經出嫁了,曾經為爸爸挑重擔的姐姐再也不能幫爸爸幹活了。我是家裡的長子,我寧願放棄高考,也不願意看到爸爸拖著負傷的身體去幹重活。高考不高考我是無所謂的,上天保佑,抗洪搶險在我開學之前結束了。

再說說孩子08年經歷的那場高考。按照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努力的話考個二本是有可能的,但我的這個想法只是默默的放在心裡,當孩子的面我總是說,你只要盡力就行了,別管它考幾本,只要有書讀就行。後來孩子考上了三本,因為我們都沒有過高的期望值,所以孩子和我們都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雖然孩子如果能考上重點大學做父母的臉上有光,孩子的前途也彷彿是一片光明。但是,如果不是順其自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這位跳樓的考生,如果父母親能夠經常釋放他的壓力,讓孩子把高考看淡一點,也許就不會發生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