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1400年的燦爛與包容

來自:八百里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都城長安。公元2018年,唐長安城建城1400年。在今年這個屬於唐長安城特殊的日子裡,追憶歷史,感悟唐朝。從今天起,華商報將從繁華長安、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多元文化、建築美學、醫藥健康等方面權威剖析大唐盛世下的長安城,探尋長安的燦爛與包容,厚重與自信。

周偉洲,1940年2月生於雲南曲靖,廣東開平縣人。1962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67年分配至陝西省博物館工作。1973年,調入西北大學西北歷史研究室,1985年任該室主任,1986年由講師破格提升為教授。1992年至1998年曾任西北大學文博學院院長。現任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名譽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安,1400年的燦爛與包容

唐長安城為當時全球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唐朝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盛唐時期,長安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長安集中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

談起長安的緣起,周偉洲教授表示,長安的興起可以追溯到西周、秦、漢時期,當時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直到隋唐時期,長安所在的關中一直是北方的發達地區,水利設施完善,農業發展水平高,加上交通便利,聚集了各方面優勢,故地處關中的長安成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的所在地。

周偉洲教授表示,經過歷代發展,隋朝開始在漢長安城傍興建大興城。唐朝建立後,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修建和完善,即唐都長安。有唐一代,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長安人口達百餘萬,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

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富強、道路通暢、經濟繁榮、商旅往來不絕。當時的京師長安及絲路沿途城鎮呈現一片繁華的景象,長安表現出其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風貌與業態。

長安,1400年的燦爛與包容

許多熟悉絲綢之路的人士都知道,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唐朝的貞觀之治。周偉洲教授表示,學術界一般認為,絲路的正式開闢始於漢朝官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張騫經過千辛萬苦獲得大量前所未聞的資料,意義重大。從此,中國內地與西域的交通正式開闢,揭開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絲綢之路發展和興盛的序幕。

唐朝重視各方人才和民族融合,加上國力繁盛,吸引了周邊民族和亞歐各國紛紛與唐建立友好關係。唐朝實行了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和開明的民族政策。在之前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各民族進一步交流融合,國力更加昌盛,經濟更加繁榮,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達到了新的階段。

“長安作為古絲路起點有三個顯著標志。”周偉洲教授說:第一是政治起點標誌,即唐代長安的大明宮,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貢者的到來,皇帝即在大明宮內接見和宴請;第二是經濟和貿易起點的標誌,即長安的西市,各民族商人多在此進行交易和居住;第三是絲路行程起點的標誌,即長安城西的開遠門,唐於此門外立有“萬里堠”的標積。

談到這裡,周偉洲教授概括說:“絲路不僅是一條歐亞的貿易通道,更是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方言習俗、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內容的東西交流的大動脈,其在人類文明史所起的巨大作用必將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唐代,各民族薈萃京師長安,呈現出一片絢麗多姿、風格獨特的風貌,也是燦爛輝煌的唐代文化的集中體現。

長安,1400年的燦爛與包容

周偉洲教授表示,絲路所涵蓋的內容中,東西方文化交流是僅次於經濟貿易的重要內涵。這裡所指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科技、醫藥、宗教、習俗等。自漢代以來,西方的文學藝術傳入中國。如西方的樂舞,從漢至隋唐影響極大,主要有兩大樂系:印度樂系和伊蘭樂系。最為流行的是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等。這些樂舞形象,大多在出土的唐代金銀器皿、壁畫、佛座、陶俑等文物上得以再現,光彩奪目,令人叫絕。

周偉洲教授談到,隨著佛教傳入內地,致使內地寺院、石窟寺壁畫、塑像帶有印度健陀羅風格。如今絲路沿途存留的眾多石窟寺內,保存了魏晉以來的許多壁畫雕塑,再現了東西方藝術交融的光彩。

猜燈謎、踢蹴鞠、打馬球雜技……唐朝的長安流傳著很多習俗。由於國家強盛、社會安定,各群體廣泛交流,長安城經濟繁榮,民間交流也更加頻繁,老百姓生活富足,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各族群體聚集長安、各顯其能,還出現了很多流行的娛樂活動。

“葡萄美酒夜光杯,”多個民族融合之後,民間生活絢麗多姿,書法、詩歌、藝術從文人墨客流傳到民間。周偉洲教授表示,新的唐代文化呈現出獨特風貌,突出反映在長安各階層的衣食住行上。

“胡食”流行內地,在融合了西北各民族風俗之後,經過吸收改造,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更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服飾多樣,飲食文化帶有各地特色。當時,西域的制酒方法傳入內地,並大為流行。城市風貌方面,長安的房屋建築也深受胡族的影響。由於當時長安夏天炎熱,皇帝為乘涼避暑,出現了“涼殿”,隨後出現了“雨亭子”等各類避暑設施,這些都是仿西方建築修造。

長安,1400年的燦爛與包容

馬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唐朝為了國防和交通需要,養馬業空前發展,馬的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引入胡馬,積極進行馬種改良。

唐代的京師長安,呈現出的文化風貌,是一種兼容各方之長,形成和發展為一種新的、生氣勃勃、別具一格的唐代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