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英雄》有望成為今年的印度片黑馬嗎,你怎麼看?

田貴溯

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屢出爆款。

前有《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歌頌女權,到《起跑線》反思教育話題,再到這部最新的《廁所英雄》,印度電影總是特別擅長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來源。

乍一看片名,廁所與愛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的兩種事物。

但在這部電影裡,卻被導演巧妙地運用喜劇和諷刺的手法拍成了一部探討文化與惡習的電影。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根據2012年在印度發生的是一樁“無廁所無婚姻”的社會新聞所改編。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之前,迷影君實在無法想象——

在印度,上個廁所有多難?

這種看似很荒謬的社會現象,卻又偏偏是印度人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難題。

導演從女性如廁的社會現象入手,解剖了印度社會長久以來男尊女卑的落後糟粕思想。

電影繼承了印度片以小見大的特點,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反應社會現象,通過“廁所”這一獨特視角將女性社會權利問題擺上檯面。

整部電影的時長超過兩個半小時,前半段的愛情戲雖然略顯老套冗長,但好在影片的後半段漸入佳境。

尤其是電影后半段男主角凱沙夫對深愛的妻子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我決定為你而抵抗全世界!

這句話事關的並不僅僅是一間小小的廁所,更關乎於女性的地位和尊嚴。

試想一下,以凱沙夫這樣的封建家庭出身的人,傳統的宗教觀念在他內心肯定根深蒂固,至於妻子推崇的西方平權理念,他其實也未必完全理解。

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要贏回妻子的心,就要建個廁所。

為了建廁所,他要對抗幾千年的印度文化,繼而引發了這場廁所革命。

這句臺詞的分量超出了愛情的範疇,導演藉此將這個故事昇華成為了一場與宗教文化、與整個國家的傳統惡習的戰爭。


迷影映畫

提到印度美食,你會想到什麼?

很多人的答案是:印度飛餅。

看廚師雙手舞動,旋轉跳躍不停歇,一張餅越抻越大,感覺很美味的樣子。

但如果我告訴你,很多印度人如廁不用紙,用左手擦屁股,你又是什麼感覺?

不用說,我懂得。

別說手擦屁股已經挑戰你的極限,還有更讓人難以忍受的習慣——戶外隨地大小便。

越是偏僻落後的地方,這種習慣越是盛行。

如果在這些地方建廁所,人們會送你個黑人問號臉,Are you crazy?

不過,偏偏有人要“逆天而行”。

比如,今天和大家推薦的片子《廁所英雄》,女主因為夫家不給建廁所,一紙訴狀要離婚,可以說是相當勇敢了。

老公和一頭母牛結婚

女主,生於知識分子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新時代獨立女性的代表。

男主,生於迷信傳統的家庭,經營一家自行車店,由於老爸的迷信,被迫和一頭母牛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這對來自不同世界的男女,竟然擦除勢不可擋的愛情火花。

然而,這段愛情註定衝突不斷,故事在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相遇,男主上廁所不關門,遭到女主痛斥,暗示婚後兩人會因為廁所爆發大戰。

第二次相遇,男主把女主的自行車弄錯,原來定的是女款,男主送來的是男款,男主堅持要換貨,女主卻認為沒關係。這裡暗含雙方對兩性社會地位認識的衝突。

還有雙方父母在婚姻觀念上的衝突:女方沒有任何要求,只要兩人過得幸福就好;男方老爸堅信,兒子要娶六根手指的姑娘,才能有好運。

所有衝突,在兩人婚後集中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這場戰爭竟然由廁所引發。

在農村,女人們只能在傍晚之後黎明之前,提著夜壺走遠路去郊外上廁所。

其他時候想上怎麼辦?憋著。

更讓人惱火的是,總有流氓在婦女如廁的時候調戲她們。

這對一生下來就用廁所的女主來說,是斷然不可接受的!

刨除生活習慣和衛生的因素,夜間戶外如廁還給女性的人生安全帶來很大威脅。

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印度現象級的電影,就是因為它根植於現實。

印度婦女在郊外如廁被強姦、殺害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由廁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

好在女主沒遇上這種事,但建廁所的事刻不容緩。

這裡沒有中間派

女主態度堅決,要麼家裡建廁所,要麼兩人離婚,典型的“激進派代表”。

老爸態度更強硬,誰要敢在家裡建廁所,我就絕食死給你看!典型的“保守派代表”。

男主被夾在中間,既想討好老婆,又不想惹怒父親,典型的“中間派代表”。

為了討好兩邊,男主想出了許多“權宜之計”:到親戚家蹭廁所、到火車上蹭廁所、甚至偷移動廁所。

然而,每一次權宜之計,不但沒有解決問題,而且讓矛盾不斷升級,事態迅速惡化。

矛盾焦點,是廁所的問題,又不是廁所的問題。

故事因廁所引發,但這背後是女權、宗教、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問題的解決,沒有中間道路可走,男主只能選擇成為一方的同盟軍。

最終,男主和女主堅定地站在了一起。

有人說,這是愛情的力量。

但我想說,愛情是外因,男主渴望自由的心是內因。

他一方面希望突破舊觀念的束縛,另一方面又迫於壓力,不敢與其正面開戰,習慣逃避。

這一點,在他建議妹妹和愛人私奔,以及讓女主帶假手指上都可以看出。

究竟誰才是壞人

選擇建廁所,意味向宗教、文化、官僚體制發起挑戰。

起初,男女主認為,農村沒有廁所是因為政府不作為,把矛頭指向了公共衛生部門。

但當官員接到他們的反饋時,卻說:“終於有人問這事了。”

原來,政府幾年前就投入上億元建公共廁所,然而,這些廁所很快被人改成雜物間、裁縫鋪。

究竟誰才是壞人?政府官員問男主。

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明明建了廁所,為什麼沒人使用?

因為,印度本土宗教認為,將作為汙穢象徵的廁所建在家裡是對神靈的褻瀆,所以大家都習慣在戶外上廁所。

既然戶外隨處能方便,還要廁所做什麼?不如把它另做他用。

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政府沒有責任。

“你給學生髮了作業本,也要告訴學生作業本上該寫什麼。”男主在接收採訪時說。

在媒體輿論關注前,有關部門說,建廁所的報批手續要12個月;在輿論媒體鋪天蓋地後,有關部門只用12分鐘,就搞定了所有手續。

這無疑是對印度官僚體制的犀利諷刺。

為什麼不去手撕加害者

男女主本來是要解決自家建廁所的事,無意間卻扛起了爭取女性合法權益、推動國家衛生事業的大旗。

不過,女性同胞對他們舉動的反應頗有意思。

男女主的故事登上報紙後,更多流氓加入了調戲如廁婦女的行列。

婦女們聚在一起,集體聲討女主,認為都是她惹的禍。

這簡直是個神邏輯:作為受害者,不去手撕加害者,反倒指責拯救者。

為什麼呢?

因為千百年來,她們習慣了被男權文化奴役,甚至成為了男權文化的堅定捍衛者。

她們中的很多,受教育水平低,更沒有機會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她們深信,男尊女卑天經地義。

此外,還有另一層原因:比起強大的加害者,拯救者的力量微不足道,軟弱的她們,沒有膽量更沒有勇氣,與拯救者為伍。

女主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

知識分子家庭出生,受過高等教育,見過大世面,家人是她堅定的支持者。

不過,她的母親和她有所不同,母親認為,男方不要彩禮,沒有動手打女主,就是一個好丈夫。

可見,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男權觀念,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從女主爺爺到女主父親,再到女主,三代人才培養出一個精神貴族。

一部愛情電影,映射出眾多社會議題,內容很是飽滿。

故事看似偶然,但又具有必然性。

隨著文化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女性開始覺醒,一定有人會站出來振臂高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