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误国|明末东林党轶事(值得反思)

文人误国以东林党祸之影响最大、时间最久,所显露出来中国士大夫的弱点也最多。

文人误国|明末东林党轶事(值得反思)

东林书院在无锡城外,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杨时(龟山)讲学的地方。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主事顾宪成罢官南归,约了几个同志,如高攀龙、钱一本等,就在东林旧址讲学。后来那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及退居林下的失意官僚们都跑到东林来了。顾宪成本是个政论家,故于“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东林遂成为一大政治力量。当时朝中又有齐、楚、浙三党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

他们争论的焦点在所谓“国本论”、“三王并封”、“建储议”、“福王之国”、“楚太子狱”、“科场案”、“辛亥京察”、“丁卯京察”、“忧危议”、“妖书”以及“梃击”、“红丸”、“移宫”等三大案,以现代的眼光看来,都不是甚么了不起的大事,而东林诸公却闹得天翻地覆。但在万历年间的党争,东林的人物虽不免迁阔之讥,但他们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尚值得我们的称赞。

到天启初年,东林人物入主朝政,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本着和衷共济的精神,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且当时沈阳已经失守,清兵节节进犯,大家顾全大体,也应该捐弃私见,共同应付政治上的难局。但东林的壁垒森严,成见太深,并且还要清算以往的旧账,三党不得不与魏忠贤勾结起来,以对付东林了。

文人误国|明末东林党轶事(值得反思)

东林那一伙书呆子既没有政治手腕,而自己又以省的界限分为许多小组织,内部不能团结,其失败是当然的。

崇祯朝内有流寇的猖獗,外有北来的强敌,国家情势岌岌可危。而东林及三党置国事于不顾,拼命的闹家务,殊太不成话了。自万历到崇祯闹了五六十年,流传了好几代,我们对于他们的毅力虽不能不佩服,而对于他们的不知轻重尤不能不深为痛惜。一直到北京、南京、杭州、桂林相继失守,这个党争还没有闹完完。

明朝亡了,东林与三党的仇恨又继续连绵到清代来。汉人的弱点亦赤裸裸地暴露于满族人的面前。顺治朝有冯铨与陈名夏的倾轧,冯是魏忠贤的余孽,陈是东林的子孙。

康熙朝有李光地与陈梦雷的互讦事件,熊赐履嚼签子的事件,徐乾学倾害汤斌事,高士奇倾害索额图事,都充分地证明中国士大夫厚颜无耻。康熙作为一代英主,把汉人的弱点看的很清楚,故意利用汉人的互相倾轧来刺取汉人的情形。所以他曾对人说:“蛮子哪有一个好人。”他又说:“你们相相倾相害,满洲谁害汝?”他这几句话流露了他看不起汉人的态度,而士大夫人格的破产于此也可见其大概。(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根据李光地的《榕村语录》,对于这几桩事有很清楚的叙述)

文人误国|明末东林党轶事(值得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政治风气是中国士大夫所蔚成的,中国政治风气的弱点也就是士大夫本身的弱点。他们们受文字的流毒过深,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逃不出文字的圈子。他们重视文字,所以他们喜欢“官样文章”,喜欢“纸上谈兵”。他们的高调是借文字以图个心理上的痛快。我们不能说他们缺乏国家观念或民族意识,即就明末而论,士大夫为国家民族而牺牲者不知凡几,他们可泣可歌的事迹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们的毛病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小节不识大体。

——《中国政治二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