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来不打蜀国?

陈坐光

纵观整个三国,英雄辈出,但是,最后最大的赢家还是司马懿,或者说是司马家族。虽然司马懿算起来也只活了72岁,但他还是熬死了曹魏三代掌权者,熬死了夙敌诸葛孔明。但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并没有对蜀国动手。



那么,司马懿真的不想打蜀国吗?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尽心竭力辅佐刘禅,真正的刘禅可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无能,在那个纷争四起的战乱年代,诸葛亮这个靠山死后,刘禅也能够独当一面,不枉诸葛亮曾夸赞他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并没有陷入任人宰割的混乱局面,也不能被人随随便便打败。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在这17年间都做了些什么。即便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失败,蜀国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便主动请缨,忙着镇压。用了一年时间,才平息了这场战争,这时朝中突然传来曹叡的信,说司马太尉,快回来看我最后一眼吧,我快不行了。于是司马懿快马加鞭,赶回宫中。

曹叡死后,把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幼子曹芳,命曹爽和司马懿辅佐。这曹爽处处与司马懿作对,所以,司马懿在这段时间里把大部分经历都用在了对付曹爽上,根本没心思去管蜀国。244年,曹爽自作主张攻打蜀国,大败而归。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罗列罪状趁机灭掉曹爽。从此,大权便全部落在了司马家族手中,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司马懿就死了。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司马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打击叛乱和内斗夺权上。自己的家族命运都危在旦夕了,哪还能安心出去替曹魏皇室打江山。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是无暇顾及蜀国的。


历史密探

司马懿要想攻打蜀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司马懿掌握着兵权,二,顶头上司皇帝必须同意,三、蜀国动乱。而这样的机会非常少,只出现过一次,时间点就是

诸葛亮死的那一年

公元234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五丈原,双方都没有出兵。诸葛亮数次挑战和侮辱司马懿,司马懿都没有出战。是司马懿不想出战吗?不是的。

许多人都搞错了一个问题,司马懿是畏惧诸葛亮才不敢出战的。其实当时的情况要更复杂,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

诸葛亮在五丈原驻军这个时间点,孙权同时出兵合肥,东、西齐头并进,

魏国危矣。而当时魏明帝曹叡可用和值得相信的大将不多,没有办法,曹叡让司马懿去迎战诸葛亮,而自己亲征孙权。

这就需要一个统筹考虑了,蜀国进攻,粮草是个弱点。而魏军有关中平原的粮食可吃,因此没有军粮的忧患。所以对付诸葛亮只要熬到蜀军粮尽就行

吴国擅长水战,又多次围攻合肥。所以孙权才是最头疼的问题。但是合肥是个坚城,只要援军一到,吴军没有攻克合肥。吴军就危险了。为什么呢?

走水路前进容易撤退难,如果被人追着撤退,那么许多人搞不好就要被赶入江中淹死。因此吴军必须在魏军救援合肥之前攻克这座城池。曹叡看透了这一点,率军飞速前进,孙权听到魏军援军快要到了,于是就赶紧撤军。

因此,司马懿的防守不出既有自己打不过诸葛亮的因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畏惧诸葛亮情绪,也有曹叡的亲自交代有关。曹叡的全盘考虑就是:先打败东方孙权的进攻,那么西方诸葛亮的进攻就不攻自破。

后来的事情果然是这样发展的,诸葛亮也不敢强行进攻,这边孙权撤军,蜀军也不敢多待。恰好此时诸葛亮病逝,于是蜀军就赶紧撤军了。此时蜀军危矣,丞相突然病故,有机可乘,而司马懿此时又掌兵,三个条件实现了两个,只剩下皇帝同意了,于是司马懿赶紧上书,此进攻蜀国之绝佳良机也:

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所以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是着急进攻呢?可是曹叡一纸令下:不准。于是司马懿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那么曹叡为什么不让司马懿进攻蜀国呢?应该说曹叡的眼光还是很准的。此时蜀国还很有实力,进攻蜀国变数太多,赢的机会太渺茫。搞不好魏国还要遭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许多人对魏、蜀、吴三国的形式是判断错误的,大家都认为魏国强大,蜀国和吴国弱小。其实在军事上,尤其是局部军事魏国是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魏国国土面积大,北方要防止匈奴、鲜卑的进攻,还有辽东公孙渊的叛变。东方要防止孙权的进攻,西方要防止羌族的内乱,还有蜀国连年的骚扰进攻。因此魏国在用兵上是捉襟见肘

魏国当时将防守的重点放到了长江北岸,以襄樊和合肥为重点,分别在襄阳和淮南屯兵数万。而防守蜀国的兵力较少,只有上邽长驻军两万而已。所以每次诸葛亮出兵祁山,魏国都要从东部调兵。

司马懿想趁机进攻蜀国有自己的打算,因为司马懿一直不掌兵,最多的时候是进攻新城孟达时掌兵数万而已。而司马懿一直梦想着掌兵,最好是执掌数万的军队。这样自己才有机会谋反嘛。

曹叡看透了司马懿的才能和野心,因此曹叡出于防范当时国力的考虑拒绝了司马懿的请求,从此,司马懿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同年,司马懿也失掉兵权,官升太尉。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

在这五年间,司马懿出兵去平叛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这次平叛其实就是司马懿展示自己领兵才能的一次体现,也是自己发泄对曹叡不满的一次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对战期间,总是被人嘲笑畏惧不前。司马懿在这次平叛公孙渊期间,主动进攻,将敌方几乎全歼。这就直接打脸了那些嘲笑自己的人。

司马懿在没有请示曹叡的情况下,直接下令将公孙渊处斩,坑杀所有敌方士兵达七千多人,斩首敌方将领两千多人。可谓是血腥至极。曹叡知道后也是气愤不已。

司马懿回来后就被朝廷派往镇守关中,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司马懿还会上书要求进攻蜀国的,可是时间不等人了。公元239年曹叡突然病逝,在仓惶之间选择了曹爽这个愣头青和司马懿这个老狐狸共同辅政。

随后,司马懿和曹爽开始内斗,司马懿被曹爽架空,装病。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最高权力。随后几年相继有人反叛,司马懿忙着诛杀曹爽余党和王凌叛乱,无暇顾及进攻蜀国。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

司马懿死后,伐蜀的大计没有停止。公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制定灭蜀大计,最后在邓艾奇袭阴平的帮助下,蜀国成都被攻破,刘禅投降。蜀国最终还是灭于司马氏之手。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不是不攻打蜀国,相反,司马懿着急着趁乱进攻蜀国,但是曹叡没有同意。后来司马懿忙着平叛辽东公孙渊,忙着和曹爽争权,忙着搞政变,忙着平叛叛乱,最终直到司马懿死都再也没有机会伐蜀了。


每日趣评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司马懿被魏明帝召见,司马懿为何吓出冷汗》: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这一次却成为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司马懿早有准备,加上诸葛亮军务沉重,终于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诸葛亮这一病就在也没有起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马懿的决战中,司马懿笑到了最后。并且蜀国这个时候虚弱不堪,面临这样的重大损失,蜀汉简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这时候司马懿却没有发兵趁机入蜀。

诸葛亮司马懿

其实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人心惶惶,这个时候正是攻打蜀汉的最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却选择了撤兵。这背后自然是有考量的,因为毕竟涉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司马懿发兵蜀汉,拿下来了会被怀疑有野心,拿不下来也会被问罪。而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就是诸葛亮病逝了,司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马懿选择撤兵,不过这也会被怀疑,只是过失可能会小点。

而司马懿撤兵之后,魏明帝还是单独召见了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司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这场召见司马懿的顾虑是十分多的,毕竟魏明帝要杀司马懿,只是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不过司马懿处理的比较好,从其撤兵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撤兵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魏明帝

司马懿当年空城计的时候,其实司马懿应该也是知道的,毕竟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带两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马懿马上回绝了。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马懿。如果当时司马懿捉了诸葛亮的话,那么司马懿注定不可能再有执掌大军的机会,朝廷不会让司马懿有讨伐蜀汉的机会,更会就此让司马懿离开兵权,所以孔明在,司马懿的价值才能体现。

司马懿

所以诸葛亮死后,面对魏明帝曹叡的单独召见,司马懿紧张不已。当北问及为何撤兵时,司马懿立刻解释为蜀汉根基尚在,而且蜀汉易守难攻,恐怕会空耗国力。其实当时司马懿明白自己可以灭蜀,但是这样做的话是魏明帝所不愿意看到的,蜀汉真让司马懿拿下来了,那么要么司马懿自立于蜀汉,要么交给曹魏,然后自己等待被罢免兵权,当一个没有空有虚名的侯爷。

曹操司马懿

三国最后能够归晋,少不了司马家的隐忍,司马懿此人雄才伟略,但是却一直没有暴露出一点野心。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一直隐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马懿才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内部混乱时,司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帮人给收拾干净了,从此司马懿开始了把持朝政,这种人实在是可怕。


小司马迁论史

司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国的,只是老天给不了他更多的时间了,不过攻蜀,他的后人帮他做到了。为什么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一直不打蜀国呢?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来向大家揭秘这其中的缘故。

其一:蜀国实力尚存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1.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 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

  3. 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从这三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看出,自诸葛亮死后,一直到司马懿病逝,蜀国没有再对魏国进行大举进攻,而在这一时期,蜀主刘禅开始正式掌权,蜀国内政稳定,没有什么动乱。刘禅不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种荒淫无能之主,这个在诸葛亮死后能稳定蜀国朝政30余年而没有内乱发生足见其之高明,反观魏吴两国,后期内乱不断。刘禅当政期间,任用了一批贤才,像蒋琬,费祎,姜维等等。所以即使在诸葛死后,蜀国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内有贤臣外有良将,加之蜀地易守难攻,蜀国一直是固守状态,所以司马懿在诸葛死后乃至之后多年也不敢贸然伐蜀。

其二:司马懿无暇顾及蜀国

237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侵扰魏国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率兵讨伐,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由于主幼臣强,曹魏和司马氏的内斗也由此开始,而这场内斗一直延续到249年曹爽被诛杀而告终。起初曹爽为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后任命为没有实权的太傅,此间,司马懿一直隐忍。到241年,孙权率军伐魏,司马懿自请出兵讨伐吴军,到243年九月,彻底将吴军逼退。而此时司马懿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无一实权的司马懿了,其后司马懿广招天下人才于其门下,像有名的邓艾,钟会,王基等等。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力量与曹氏抗衡,而此时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当权,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后被蜀将王平大败,其后曹爽更是专权跋扈,其行为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国力衰退,逐渐更多的朝中大臣开始倒向了司马懿这边,而幼主曹芳只能看着这两个顾命大臣内斗而毫无办法。终于在249年,趁着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一举将曹爽及其党羽捉拿,后灭曹爽三族。曹爽死后,曹魏宗族势力被司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旧部王凌反叛,后被司马懿诛灭,同年司马懿也病逝于洛阳。而此后,其子司马昭继承了其父之位,司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独揽大权,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先平内乱,曹睿死后,陷入了与曹爽及背后的整个曹氏宗族的内斗之中,双方明争暗斗数十年,最终司马氏赢得了胜利,而此后不到一年司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灭蜀国!


司马懿不是不想打蜀国,掌握魏国实权后怎会不想一统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给他岁月了,不过其后人完成了他的志愿,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结束了近50年战乱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哦!


灵魂的感触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司马懿确实没有再攻打蜀国。这里面其实还要说明一点,那就是诸葛亮没死的时候,司马懿也没有主动攻打过蜀汉,每次都是诸葛亮打来,司马懿被迫应战,抵挡诸葛亮。而这个问题建立的基础就是,原本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更加应该趁虚而入攻打蜀汉,为何却始终没有呢?我认为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确实起到了效果。诸葛亮在蜀汉国力衰微的情况下,六出祁山,攻打魏国,虽然说的是要克复中原,恢复大汉。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心里清楚,国力差距,蜀汉是不可能灭掉魏国的,而之所以坚持攻打,那是以攻为守,以进攻让魏国害怕,让其不敢轻易动蜀汉。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每次诸葛亮来,魏国那是如临大敌,曹叡都非常害怕。而诸葛亮死了,对于曹叡来说,那是松了一口气,庆幸还来不及,更不敢去攻打了。因此,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没有机会去攻打。


第二,曹叡在时,司马懿无能为力。对于司马懿领军,曹氏家族一直很是防范,尤其是皇帝曹叡,还有曹爽等亲贵,时刻防范司马懿。在诸葛亮攻打时,用司马懿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诸葛亮死后,对于曹叡来说,那就高枕无忧,因此不会让司马懿继续建立功勋,继续领军。所以,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就被剥夺了军权,所以当时即便是司马懿有建功立业,攻打蜀国的意图。曹叡和魏国朝廷也是不会允许的,司马懿有这心都无能为力了。

第三,曹叡死后,无暇他顾。而曹叡驾崩后,司马懿开始密谋夺权,在进行政治斗争。先是装病干掉了曹爽,接着不断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还要在朝廷杀害异己,可谓是忙得很。对于此时的司马懿来说,稳定内部,坐稳江山,掌握权力是最重要的。因此,这一时期,司马懿不但无暇攻打蜀汉,连东吴都没主动招惹。把主要经历都放在消灭反对者,扶持自己两个儿子上面。以此巩固司马家的政权,为儿子夺位创造条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自古都是攘外先安内。在司马家族彻底掌握政权后,就立刻开始了攻打蜀国。所以,题目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不攻打蜀汉,并不是因为不敢,而是不能。


历史真相背后



司马懿为何从来不伐蜀

司马懿字仲达,曹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极善隐忍,司马懿先后担任曹魏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职位,他也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曹魏政权,成为真正的掌权者。司马懿之所以能够位极人臣、威震海内,最主要是因为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坚守不战,最终耗死了诸葛亮。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蜀,甚至直到司马师死去,都没有再次伐蜀,司马懿为何至死不讨伐蜀国完成统一大业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魏明帝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司马懿作为臣子必须服从命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即可就接到了圣旨,大志内容是:恭贺司马懿旗开得胜,战功卓著,削除司马懿大都督职位,回洛阳复命,令有重要安排。司马懿回到洛阳以后,马上就被严加看管。

由此看来,司马懿已经是功高盖主,曹睿一直提防司马懿,司马懿打败诸葛亮威声大震,曹睿已经是如坐针毡、慌慌不可终日,只想着赶紧把司马懿调回,严加看管。因此曹睿绝对不允许司马懿趁势伐蜀,司马懿已经控制军队时间太久,深得军心,如果攻下蜀汉司马懿必然会谋反,而不是把蜀汉乖乖交给曹睿,到那时司马懿就有了对抗曹睿的资本。因此曹睿就算不要益州,也不愿意司马懿发展壮大。因此有曹睿在司马懿没有机会伐蜀。



其次诸葛亮虽然病逝,但蜀国根基尚稳,吴蜀又有军事联盟,魏国消耗巨大,更不想两面受敌。诸葛亮死后,蜀军有序撤退,后来姜维力挽狂澜,执掌军权,文臣武将都对刘禅很忠心,蜀汉兵精将足,蜀道崎岖,行军艰难易守难攻。所以在当时,想一举灭吴也是痴人说梦。另外蜀吴又有军事同盟,魏国如果伐蜀,吴国必然攻击合肥封地,魏国两面受敌,也没有什么胜算。



魏国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军队物资消耗很大,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魏国也经不起一场大战。235年司马懿专任太尉,负责军事调度,司马懿一边发展军事力量一边发展经济,《晋书》记载:

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翼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秋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谋反,自立为燕王,曹睿屡次派大军征伐,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马懿,第二年,司马懿以太尉的身份讨伐公孙渊,经过一年的征战,最终胜利,这也让司马懿无暇顾及伐蜀之事。



再次诸葛亮去世后,魏帝曹睿不久病死,托孤司马懿,魏国朝政陷入混乱,司马懿与曹爽明争暗斗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机会伐蜀。景初三年(239年),曹睿病逝于洛阳,司马懿从辽东战场回师,快马加鞭,星夜奔驰,见到曹爽最后一面,于是司马懿和曹爽就成了托孤辅政大臣。



后来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故意进谏曹芳,让司马懿做了太傅,司马懿也就是有职无权的闲散之人了。曹爽独揽大权,横征暴敛,在朝堂联络党羽,图谋不轨。但曹爽还是对司马懿不放心,于是派人日夜监视,意图寻找借口除掉司马懿以绝后患,司马懿忍无可忍,于正始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高平陵祭祖之时,发动政变,以谋反之罪诛杀曹爽,并夷其三族。因此司马懿在曹睿死后一直到发动政变之前,都在忙于朝政,勾心斗角,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伐蜀。



高平陵政变之后,王凌因不满司马懿独揽朝政,于嘉平三年谋反,欲废曹芳,拥立楚王曹彪,司马懿率大军征讨,王凌自缚投降,后来被诛灭九族,不久后东吴再次伐魏,司马师率军抵挡,司马懿病逝。显而易见,曹魏一直内乱不断司马懿根本无暇伐吴。



最后司马懿不伐蜀,最根本的原因是留下蜀国意图自保。曹氏三代没有杀司马懿都是因为司马懿有很大用途,尤其是曹睿时期,司马懿的最大用途就是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司马懿根本不想杀诸葛亮,空城计就是一个例子,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下场也是有目共睹的。更不用说消灭蜀国,蜀国在,司马懿英雄有用武之地,蜀国亡,曹魏也就没什么可忌惮的了,必然会杀掉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必然不会灭蜀,以求自保。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不伐蜀的?


三国逐鹿

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司马懿死于公元251年。这17年间司马懿为什么不出兵伐蜀?

第一阶段,诸葛亮死于军前,司马懿为什么不大举进攻趁势灭蜀?其实简单,打不赢!

第一,蜀军势盛。一直在压着魏军打嘛。象魏延这类将军,在诸葛亮死了都不愿意退兵。可见信心爆棚。

第二,蜀得山川之险。所谓汉中天狱。仓促进兵只能吃大亏。

第三,哀兵必胜。诸葛亮大丧期间去闹事,那不是去献祭吗?对诸葛亮的爱戴这在蜀国是上下一致的。

第四,得益于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诸葛亮后的蜀汉政权是稳定的有序的。

所以,司马懿退兵。

第二阶段,曹睿期间。

司马懿退兵后就升官了。做了太尉。休息了近三年,直到237年辽东造反。司马懿领兵平叛。干脆利落斩了公孙渊。回京后,即外出都关中。这时,明帝曹睿,司马懿已经有伐蜀的打算了吧?可是,239年,曹睿挂了。

第三阶段,曹爽期间。

八岁的曹芳即位。司马懿做了顾命大臣,官拜太傅。位尊而无权。之后是和掌权的曹爽十年的政治斗争。直到249高平陵事变,搞掉曹爽成功夺权。在这十年间,243年曾领兵抵抗孙权的进攻,成功击退孙权。有趣的是,244年,曹爽伐蜀。是啊,不是司马懿。是曹爽。以失败告终。然后,曹爽加强对权力的控制,那司马懿主要时间就是在装。扮猪吃虎,直到吃掉曹爽。

第四阶段,司马懿期间

公元239开始,司马懿终于掌握了魏国大权。可是,还有许多人不服。还得内斗。没时间了,公元251年,大政治家司马懿老死了。司马懿干完了他要干的所有事情。

伐蜀,那是儿孙辈的事情。司马懿伐魏成功!


恬然滋味

不是不打,是没时间得打

首先,我要列出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八岁的曹芳239年继位,司马懿249年独揽大权,251年去世,中间隔了15年,其中有两个时间段,都让司马懿脱不开身。

公元234—239年

诸葛亮死后,应该是攻打蜀国最好的时机,可是为何司马懿不打呢?

一个是蜀国还有费祎、姜维等大将支撑,实力尚存,蜀国不好打,公元235年,马岱经常骚扰魏国边境,司马懿需要镇压。

其二,魏国本身也有战争需要解决,公孙度占据辽东,对抗魏国,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前去镇压,司马懿也脱不开身。

公元239—249年

这十年是魏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时间,公元239年八岁的曹芳继位,魏明帝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等四个人,但是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是个没有实权的太傅。

公元241年,东吴趁着魏国内乱,兵分四路伐魏,司马懿忙着对付东吴了,无暇顾及蜀国,直到公元243年才击退吴军。

公元244年,曹爽进一步独掌大权,他提出伐蜀,司马懿认为现在还不能打,但是曹爽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245—249年,是曹爽嚣张,司马懿没落的四年,司马懿彻底回家养老了,但是却暗中培养势力,隐忍而发,最终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曹爽集团,夺得大权。

公元249—251年,司马懿都在剪去曹氏的羽翼,为子孙篡位做准备,那时的他都70岁了,年老体衰,灭蜀的愿望只能交给自己的子孙了,而司马懿本人也在公元251年去世。

通过这几个时间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十几年里,司马懿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的,没有多余精力花在伐蜀上,虽然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灭蜀,但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做到了。


逸闻轶事

诸葛亮死后,蜀国元气大伤,可以说是攻打蜀国的最佳时候。那么司马懿为啥不趁火打劫,发兵蜀国呢?难道是他遵守两国交战,丧期不打仗的惯例吗,还是他觉得蜀道艰难,用兵不易?

其实,两者都不是,司马懿没那么仁义,也没有那么谨小慎微。关键是魏国的魏明帝曹睿才是魏国真正的舵主,司马懿充其量不过是他手中一颗卒子而已。

曹睿别看年轻,确有其祖父曹操的遗风。善于驾驭群臣,更有卓越的战略眼光。诸葛亮死后,曹睿自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开始怠政,并大兴土木,祈求长生不老。司马懿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他有灭蜀之心,却无谏言之胆,生怕因此引火烧身,祸及家族。

果然,有大臣劝谏曹睿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遭到曹睿的重责。所以,诸葛亮死后,魏蜀吴难得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和平。等曹瑞死后,司马懿忙着争权夺利窝里斗,更无精力去灭蜀了。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答 | 江隐龙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于洛阳。从234年到251年,司马懿整整17年没有主动向蜀汉用兵,原因有二。以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为分界点,前15年司马懿受曹爽压制,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能活着已然不易;后2年刚刚翦除曹爽,又忙于镇压异己,也不可能有精力出兵蜀汉。事实上直到司马懿死的那一年,排除异己的工作依然没有完成,直到司马昭主政时期,司马家的权势才算是真正稳定下来。也就是说,自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一直忙着“安内”,根本就没有精力“攘外”。

曹叡死后同时将曹爽和司马懿立为辅政大臣。同时立曹氏亲贵与朝臣中执牛耳者为辅政大臣算是曹魏的一个惯例,曹丕临终时也同时立曹真、曹休和陈群为辅政大臣,这里掌权的当然是曹真、曹爽这样的“魏室宗亲”。曹爽一开始还能与司马懿共执朝政,但随着其权位日盛,渐渐便废去了司马懿的军权,开始独霸朝纲。司马懿为避祸,开始装病在家休养。

司马懿这一次装病装实在辛苦,也极为真实。《晋书》言司马懿“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沾胸”,基本便是中风的症状;曹爽怕他装病,还特意派李胜去探察,结果李胜回来告知云:“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言下之意,司马懿活不了多少天了,不足为虑。靠着装病,司马懿这个“影帝”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最终,司马懿趁曹爽陪当时的皇帝曹芳离至高平陵扫坟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夺权。这一年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距离诸葛亮死已经过去整整十五年。曹爽虽然被诛,但地方上的拥曹势力依然强大,自嘉平三年(251年)开始到甘露二年(257年),淮南连续爆发了三次反对司马家族专权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莫说司马懿已经死了,他就是不死,也依然要等到平定了这些叛乱之后才有精力西征蜀汉。诸葛亮死后曹魏“西线无战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