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高明,有一處重要地標古建築,就是聳立於西江西岸河畔的靈龜塔(古時稱為“龜峰塔”)。

明朝進士區大倫(高明阮埇村人),在《龜峰塔銘》裡這樣記述: “峨峨龜峰,拔乎中川,塔勢湧出,作柱於天。應祥以興,維茲多賢,翼翼佐帝,億萬斯年。”形象地描述了龜峰塔與西江相依的形勝,及其祈盼和寄託。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據記載,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高明阮湧村進士區大倫倡議並建起此塔,一為悼念神靈之功,二為設為西江之航標。

塔為七層,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高為32.3米。靈龜塔在三百多年以來,歷經雷擊和風雨破壞,日寇侵華期間又遭炮轟,使得塔身彈痕累累。塔各層人行道均毀壞,瀕於倒塌。1984年,高明縣政府撥專款和港澳同胞捐資進行重修,終於使危危欲傾的古塔重現風貌。1984年期間,我就曾搶救過不顧危險攀爬殘塔墜傷之頑童,我也見證了舊塔重修之全過程,記憶猶新。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新塔重新開放後,不少遊客登臨靈龜塔時,彷彿置身於蒼穹之中,清風撲面,白雲擦肩,荷城新姿一覽無遺,遠眺秀美的西樵山,俯瞰蕩蕩西江,令人心曠神怡。我曾如此設想,若少了這古塔之身影,高明的西江河畔肯定沒有如今的絢麗多彩和燦爛輝煌!

靈龜塔,不只是一處風光,一座古建築那麼簡單,它蘊藏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是不可低估的。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靈龜塔璀璨奪目,仍不失為之高明的重要景觀!

高明,他鄉日久即故鄉。但我仍忘不了生我育我之故鄉,南海之濱一隅——澄海縣。澄海縣澄城,也曾有一座讓人魂繞夢牽的古建築——八角樓。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八角樓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名“文昌閣”。……嘉慶十六年(1811)按原樣重建,更名“文明閣”。署知縣周家俊作記,稱其“內則與尊經閣、文昌閣,外則與煙墩山、鼎萊塔、大小萊蕪,神光離合,互相輝映,洵足為一邑之壯觀。”……1963年列為澄海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後期(1972.4.),無辜被拆毀,夷為平地,它不只是一處古建築,一個地標,也是澄海的一個文化標誌,沒有了八角樓,澄城確實少了一處風景,一道風彩!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人們對文昌閣的心理暗示,作用如同於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因此在很多古書院中除了會供奉孔子之外,還會供奉文昌帝君。文昌,顧名思義,就是旺文。古人非常重視文昌,稍為留意,就會發現,我國許多地方都能看到文昌閣(塔)。

對於如此有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八角樓,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於一旦,現重恢復之,就困難重重了!以前謂之“破舊立新”,觀其此“大破”,再讓其“大立”,真的就難了!

事情已過去了整整四十四年,回想之仍心有餘痛。今天撰寫《靈龜塔重修及隨感》,其實在之目的,就是想通過高明人重修靈龜塔之事例,以喚起故鄉人重建八角樓(文昌閣)之意願,樹我澄海人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這對一個地方的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都有好處,沒毛病!

舊澄城這座“消失”了的地標,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今天的文章,有些聯想翩翩,從西江河畔的靈龜塔,到南海之濱的八角樓,相距五百多公里,一個廣府文化,一個潮汕文化,但說到底,還是同屬一種中華文化。國昌文昌,國安民安,隨感,更為願!

(附圖均源於網絡,圖二為1984年靈龜塔重修時的工程相片。特註明之。)

2018.4.5. 於西江河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