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洋碱

 洋碱:就是肥皂,肥皂在洛阳就叫洋碱,不仅洛阳人这么说,外地人也是这样叫,如果不信,看一下郭沫若的作品就明白了。

洋碱是啥时候到洛阳的,我还真的不知,但五十年代初期,洛阳曾有一家很小的“洋碱厂”,在老城文峰塔的西边,有一条叫东和巷的巷子中间,那里有个牌坊、辘轳井、自来水管。..。就在它们的西边“张家大院”,这所大院后来被办事处的“小纸盒厂”占用。

做洋碱的王师傅我认识,叫王焕臣,我平时叫他:王伯儿。他们当时产量很小,就是用汽油桶熬制。这个小“洋碱厂”后来先迁到东车站的南新安街,后又搬家到东关下园的“污水处理厂”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知晓的“洛阳第一化工厂”直到破产。..。九都东路打通后,这里的后院还保留有几栋家属楼。..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腊的一个叫勒斯波斯的小岛。当地人用动物祭天,由于焚烧动物时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烬和动物脂肪混合产生了肥皂样的黄色物质。大雨把这些东西冲刷到当地妇女经常洗衣的河流中,她们发现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净。虽然从古希腊开始,就可以发现使用类似肥皂的痕迹,历史上记载有一个叫萨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诗人,记载了这些故事。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个过程叫作皂化,化学名称是制皂(Soap Making)。

我因为和洛阳化工厂的师傅们很熟,所以也知道、见过两三层楼高、好几米直径的大锅蒸汽熬制肥皂,熬制时间需昼夜不停,工艺也算复杂吧,后挤压成肥皂板、切割成条、成块,压制商标、流水线烘干、装箱等过程。

现如今;洛阳洋碱厂,洗洋粉厂都被市场淘汰,辉煌不在啊,作为老洛阳人感觉很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