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廣東人喜歡打包吃剩食這一現象?

正版才華有限青年

我說過,與其說廣東人對粵語執著,不如說是對粵語文化的執著。就正如將吃不完的剩菜打包。

吃不完打包不單是一種現象,其更是粵語區域的一種亞文化,其語言標籤是:“要有衣食”。意思就是要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不要浪費。



在三四十年代的粵港,上酒樓吃飯的客人,是鮮有打包回家的。但他們吃剩的餸頭餸尾,酒樓也不會丟掉,而是會收集起來賣給小販,小販收齊後,用水沖洗乾淨,再拿到街市,廉價賣給低下階層的貧苦人。這種食物的名字叫“雜水”。其核心價值觀依然是不浪費。

這種生意式微後,在酒樓老闆的鼓勵下,食客便開始打包回家吃或送給附近窮苦人吃。上一輩的長者還是喜歡用這個詞:“有衣食”。



曾幾何時,很多外省人都不理解這種打包現象,稱其為吝嗇。但廣東人我行我素,執著堅持。而今日,此現象已成為一種帶著濃厚地域色彩的“打包文化”,席捲全國各地。

或許,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便是源於對粵語文化的自信。“有衣食”也僅為萬一,有機會再講講其他的。

嗌出廣州嘅聲音。我係筱靜,麻煩大家幫個忙,關注一下。


筱靜話廣州

我的東西我作主!說到這,有許多人冠冕堂皇地說什珍惜糧食等,我自己還談不上有這種覺悟。只是遵重自己的勞動所得而已。是我花的錢,為什麼不能帶走?這如同去麥當勞用餐完,拿著還未飲完飲料懷邊走邊飲般,再正常不過了。但有一條我不做,別人花錢請飯時,不經主人同意,決不打包帶走。更不會未動吃就打包。這是底線!就在昨天,點了一盤梅菜扣肉,吃剩二塊肉與一點梅菜,打包回來。今早,一個人煮碗麵,放上扣肉。又享受了一碗扣肉湯麵,其味無窮。試想一下,自家做扣肉多麻煩。到餐廳點又眾口難調,不一定人人喜歡。自己想吃又咋辦?點一份喜愛之食吃剩打包亦屬正常吧?這方面是由中餐共食文化容易忽略個性有關。到西式麥當勞、肯得基就不存在了,各食其食。其實,每個人都用面子把真實的自我給掩蓋了,這也是活得累的原因之一。



shasha271

我和朋友去飯店就餐,我點菜時都會跟據需要點菜,可以吃好一點,但不以浪費為原則,有時剩下一定量的菜我和朋友都會打包。有一次我請幾位北方的客人吃飯,因為第一次見面,也不知他們喜歡吃什麼,那家是海鮮酒樓,菜都以海鮮為主,我點的量也適當多一些,我怕他們說我們廣東人小氣。他們對炭燒雞和燒鵝很感興趣,全部吃個精光!一斤半的九節蝦剩下一大半,清蒸石斑魚基本沒人碰。席後我叫服務員給我3個飯合,我把蝦和石斑魚都打包帶走,在送他們回酒店的路上有人問我,你怎麼把剩菜都拿走呢?我心裡想,他們肯定認為我這個人很小氣了!


車仔佬42104839

真正的廣東人,點菜注意按照人數搭配,根本就不用打包,我經常和企業老總去酒店或飯店吃個飯交流一下感情,我是廣東梅州人,我一般點菜三個人四個菜算多了,我曾經和一潮州籍珠海某上市公司總裁二個人一起吃飯,他點菜,就點一份海鮮(大蝦),一份蒜蓉菜心,一份例湯,還要求服務生,菜量不要太大,怕我笑他,跟我解釋,不夠吃還可以點




中華孝子哥

我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在外面吃飯吃不完打包回家這個習慣廣東人確實做到淋漓盡致。這樣是對食物的尊重,也不會浪費食物。在外省有的地方是喜歡點滿一桌子的菜,吃不完也不會打包回家,他們覺得打包很沒面子,會讓別人看不起。這樣的風氣真的不好,浪費食物,也會教不好下一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