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定義(二)

“心靈”的定義(二)

這就是愛自己。

愛他人

如果左邊是貪婪、自私、虐待別人、完全缺乏愛,那麼右邊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終生奉獻,解救人類的痛苦。右邊也可能是我的某位朋友,他每在街上遇到一位乞丐,就施捨一塊錢;也可能是某位每天鼓勵、支持學生的老師。

心靈召喚我們往右走,我們因而逐漸擁有耕耘愛的能力。

追求愛是種挑戰,因為我們的價值觀不是追求愛,而是追求金錢。這兩種價值觀無法相容。當一家企業為了提高利潤,剝削第三世界的童工時,抱持的正是金錢價值觀,而非愛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因每天工作12個小時,而忽略了家庭,他也抱著同樣的價值觀。在這個社會中,金錢價值觀的力量越來越強。有人會說,社會觀念驅使人們一味地追求生產與成就,追求累積與消耗,一點一滴摧毀愛的能力,對經濟成長與利潤的追求阻礙了對愛的追求。

別忘記,愛是心靈的選擇。180

愛的條件是什麼?

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不同。有人去收容所幫助病人或做義工,卻也有人自掃門前雪。重點是,要完成生命中的愛的使命。

面對非做不可的決定時,我們得自問:"愛的條件是什麼?"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答案也許永遠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許多無關愛的選擇很快就會被排除。

情愛八招提供你選擇的答案。儘管這個問題不會經常被提及,卻是我們追求心靈生活的必要條件。如果企業運作時,都以這個問題為前提,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很不一樣!但對企業而言,前提永遠是"如何賺取利潤"。

愛不只是仁慈的表現,也是一種真實。只是人們為了更融入利益取向的社會,往往捨棄了真實的自我,表現出沒有愛的行為。

自覺

我們大部分人依然忽視自己,因為自覺是痛苦的,我們寧願選擇幻覺式的愉快。

--赫克斯利

自覺或清醒是種心靈工具,用來達到心靈的前三個層面:連結、真實、愛。但就這樣度過你的一生是不夠的,身為一位心靈脩行者,你得對自己承諾要體驗人生、反省人生,要變成自己生命的一個積極媒介。

自覺就像在爬一座高不可測的山,每到一個高度,你便猜測能看到多少東西。可能會有狀況阻止你往上爬,當你停下腳步,能見到的景色也僅限於眼前,你永遠不知道更高處還有什麼風景可看。一旦你只願意到達某個高度時,只能繼續活在幻覺與錯誤的概念中,世界觀也會受限。

想提升自覺,所需面對的挑戰是,你也許無法確定自己體驗新事物的極限在哪裡,就算知道,你也許喜歡現在到達的高度,想要留在那裡。往上爬是種風險,誰敢保證最佳視野之處沒有危險呢?

你越往自覺的頂峰爬,學到的就越多,不僅認識了世界的真貌,也認識了自己。頂峰的心靈目標,正是最寬廣與最精準的眼界。凡人永遠無法到達那個頂峰,但我們可以向已到達的心靈導師學習。

每個人提升自覺的經驗都不一樣。不過大體而言,它包含兩個部分:獲取與自身有關的新信息與注意新信息。

獲取新信息

在本書中,我們把焦點放在兩性關係,因為它是你取得新信息的來源。它當然不是唯一的來源,卻是個好來源,因為它與你的生活緊密結合。

注意新信息

在赫克斯利的烏托邦島上,喜鵲終日飛翔叫喊:"注意、注意、注意。"我們應該把這些喜鵲放進腦海,因為注意是你在提升自覺時的下一個階段,你不能只是取得新知,更需要反省並整合。

注意:此刻內心是否有你不知道的情緒?在剛剛對伴侶作出評語後,內心的感覺是什麼?你也許會改說些什麼?你是否學著改善彼此的關係,或者只是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你最近對自己是否有新的領悟?

注意自己也許能為你帶來改變終生的新信息。團體的一位成員博比,常被認為很嘮叨,而且老愛打斷別人的話。聽到這樣的批評,博比很震驚,她的回應方法是:小心但氣憤地約束行為,下次參加團體時,好好閉上嘴巴。結果她只堅持了半小時,整個人憤憤不平。再說,她對團體的溝通的確很有貢獻。

我建議博比不需費力去改變行為,相反的,她應該開始注意自己。一開始,一切都保持原貌。過了一段時間,博比告訴我們:"我確實注意到我會打斷別人交談!我很驚訝。你們知道嗎?我對自己感覺很不舒服。"當博比越來越注意自己和別人交談的感覺,她發現了之前別人提醒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博比開始體驗保持安靜、聆聽而不打斷談話的感覺。她非常驚訝,有時候她會變得非常難過,甚至想哭。當我們探索她想哭的原因時,她才發現原來自己擔心被排擠,生怕會變成隱形人。這個恐懼引發了博比極大的痛苦,她不由自主地哭了起來。她想到幼時的自己,在家就是個隱形人。回首過去的痛苦,對她而言是件非常難受的事。但是,她願意去體驗痛苦的這個動作,讓她得以"更新"痛苦信息,讓她看清楚那些痛苦都過去了,再也無須活在恐懼中。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精神官能症是痛苦的替代物。博比喜歡打斷別人的話,是因為她必須掩蓋被忽視的痛苦。只有去體驗你真正的痛苦,才能讓你不再逃避痛苦。

博比一直注意自己在交談中的表現。最後,她可以讓別人把話說完,偶爾加上一些評語。現在她覺得自己比以前更能"被看見"、被接受、被愛。

博比不由自主打斷別人談話的行為,源於保護自我的人格特徵,而她之所以有這樣的特徵,是為了逃離被忽視的痛苦。打斷談話變成博比的習慣,只是她不自知。諷刺的是,這種行為反而惡化了她一心想要解決的問題。不過,它也讓她能夠在別人面前隱瞞被忽視的痛苦。多年來,博比對自己與別人都深藏這份痛苦。當她選擇改掉惱人的惡習,感受到深埋內心的快樂以及被接受,發現真實自我帶來了愉悅。博比已經"提升自覺",這是心靈成長很重要的一環。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整個發現鏈就是因為博比開始密切關注她自己,尤其是關注其他人給他的"信息"--老愛打斷別人的話而啟動了。

注意是讓你發現真實自我,以及習慣保護自己的方法;是讓你發現深埋內心的痛苦的方法:是讓你認識到可以去愛真實的自己,而非虛偽自我的方法。

愛的練習22

注意

將"注意"當做一種練習,釐清自我人格的某個特質或習性。

你是誇張的人嗎?你是喜歡給意見的人嗎?你是喜歡糾正或反駁別人的人嗎?你是安靜、喜歡付出、控制慾強、被動、害羞、健談、愛批評、有趣的人嗎?你是喜歡嘲笑別人的人嗎?

千萬別改變這樣的特質,不過要開始注意它們,隨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經過一段時日,看看你在這項特質上有什麼樣的調整。

觀察型的自我

我們且稱注意的能力為"觀察型的自我"。想象你有一部分隨時能從生活中跳脫出來,旁觀正在發生的事。你有兩個部分:一部分的你參與當下發生的狀況,為了你的觀點或重要的目標爭執;另一部分是跳脫出來的你,站在一旁冷靜觀察。

"當然,我對這件事有絕對的熱情!"觀察型的自我也許會這麼想。也有可能這麼想,"其實我講的並不是很準確。"

當你意識到觀察型的自我時,你也意識到自己對事情作了何種選擇。當你眼裡看到的只有自己時,你就會自導自演一齣戲,這出戏沒有未來與結果,你不明白它對別人造成什麼衝擊。

開始培養這種觀察能力時,你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你看不到你不知道的。這種情形令人感覺挫敗,但不要氣餒。重要的是,你認識到你無法看到你不知道的,你敞開心胸接受一切可能。心靈作家約翰·威爾伍德說:"我意識到一件事,感到迷失、困惑的人不可能真正迷失與困惑。"在發現自己迷失的那一刻,你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方向,你已經在心靈旅程的道路上繼續前進。隨時注意自己。

想法

要注意你的想法,因為想法會影響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且可能就在眨眼之間改變。

安妮告訴我一個很精彩的故事。她的姐姐維基是位非常活躍的參議員,聰明又成功。安妮則是園藝家,非常熱愛工作。安妮很愛維基,兩人相處愉快,但在光鮮亮麗、經驗豐富、事業成功的姐姐面前,她總感到自卑。

有一次聊天時,一位朋友問安妮:"你是否想過,你也許和你姐姐一樣聰明?"

這個問題讓安妮嚇了一跳。她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全家人理所當然地認為維基比較聰明。但安妮領悟到她可以改變想法:我和姐姐一樣聰明。這就像她生命的一次地震。她開始找一大堆證據來支持她的新想法,她變得更有自信了。

什麼都沒有改變,除了她的想法!

想法極有可能受限!一個想法是生活上的某個點,在那個點上,你已經決定要停止成長,至少在當時是如此。擁有想法是自然且重要的,但要敞開心胸擴展你的視野,聽到某件動搖想法的事時,就要敞開心胸重新檢視。

想法也許會造成一時的影響。在面對尋求愛情的單身男女時,我通常會要求他們確認心中的想法。舉例如下:

我絕對無法成為理想中的樣子,也無法擁有愛情。

我相信我從這段關係得到的,絕對比不上必須放棄的。

我相信好的男人都一定有缺點,所以要找到一個百分之百適合我的男人機會渺茫。

與告訴我下列這些話的女性相比,上述這些單身者的人生經驗必定截然不同:

我相信自己不會孤老以終。我非常確定,我會找到一個非常優秀的男人。我打從心底相信,我們會擁有非常美滿的婚姻生活。

人的行為與想法通常是一致的,所以比起那些認為自己找不到伴侶的女性而言,相信會找到真愛的女性,真的比較容易實現夢想。這些人將整個世界當成證據,證明自己的想法是真的。他們的想法掌控了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主宰你生活的想法是什麼?你的想法提升還是降低了生活品質?哪些想法是受約束人格的一部分?哪些來自真實自我?

注意自己,全心相信的想法也許會開始浮現。

抗拒

多數人都抗拒拓展視野,就像沒人想聽伽利略宣告太陽並未繞著地球轉一樣,我們不想聽到高山之巔並沒有期待的那麼好。

抗拒是心靈旅程中正常也常見的一部分,將這些抗拒視為一個機會,你要做的,正是注意自己抗拒的感覺。

在盧艾倫《神明的掌聲》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你無法刻意對抗或控制意識,好讓自己學會注意一切。注意的能力來自慈悲、更有彈性的自覺、擁抱生命的愛與寬容。

慈悲與意識

心靈意識就像爬山,每一步都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讓我們變得更真實、更加連結。邪惡並非獨立的力量,邪惡可說是缺乏意識。"邪惡的人"住在山腳下,他們的視野受限、眼光狹窄,不願注意自己,習慣保護自我,投注大量心血好逃避內心的痛苦。他們的邪惡行為就是他們的虛偽自我,以及用來逃避痛苦的種種行為。

心靈對邪惡的回應不是仇恨,而是慈悲。仇恨和憤怒導致分離,而非連結。當你感到仇恨和憤怒時,正在耗損自己的能量,允許慣有的感受壓制慈悲的心靈價值,你不但無法對痛恨的人造成打擊,也無法幫助拓展他人的眼界。如果你毫無慈悲心,就會變得與被你痛恨的人一樣渾渾噩噩,只會依惡習行事。你進入了他們的王國,就會一路跌到山腳下。

想到不滿意的地方時,你也許不會將伴侶視為"邪惡",但你可能會感到憤怒,甚至怨恨。其實你能改以慈悲的角度來看待伴侶,想象對方在眼下的環境中盡了最大努力,如此一來,你不但能提升自覺,也能邁向更契合的關係。

仇恨、憤怒、妒忌和傷害,都是爬山途中的站點。如果你注意它們帶來的感覺與結果,你會漸漸地開始避開它們,用慈悲心找到可代替他們的更好的休息點。

讓步

你們中間誰能因憂慮使自己的生命增光陰?

--《馬太福音6:27》

正如復原運動所提倡的,"信任"、"放棄控制"的觀念,普遍存在於心靈教義之中。不要將個人意願強加於宇宙,反而應該接受容納,因為生命不會依照你的計劃或期望進行。

有趣的是,許多不同的信仰都有同樣理論。有人說,地球上的事毫無規則可言,所以不可能會有"公平"或"公正"。

不必為此尋找理由,要尋找的是,這些沒有規則的事教了你什麼。有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現在所做的或過去所做的將回歸到身上。有些人將這個世界看成一間偉大的心靈學校,萬物萬事都被視為必修課程。

這些世界觀其實殊途同歸:敞開胸懷,接納發生的一切,停止執著於你認為或希望應該發生的事。別試圖控制河流,順流而下就好。

放手

放手不代表不再渴望,或不再有任何目標與期待。放手錶示你不再焦慮是否達到目標或實現期望,表示你盡力去做每件事以達成期望,相信世界給自己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內心充滿祥和與寧靜。

我曾是加州大學一個重要職務的考慮人選。當他們錄取別人時,我震驚不已。但現在我明白,如果當初我得到那份工作,我將會是一個疲憊不堪的官僚,可能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名作家。如果當時的我更懂得讓步,不要那麼執著,也許就不必面對失落的痛苦。

生命的某些事的確不容易接受,有些甚至難以接受。

但心靈不只是為安逸而生。放手是一種深度的信任,即便不刻意介入,事情也會順利進行。強將別人或事情套入自己的模式,只會引發壓力;而狂熱地執著於結果,會帶來痛苦,在此同時,地球依然繼續運轉。你的無助是自己造成的,只有當你放手,順應自然的節奏與生活,你才會擁有力量。若想控制一切,你將無法活得舒適自在。你可以放手。

放手是可以練習的。不過,當你與真實自我連結時,它也會自然浮現。當你對自己的愛自信滿滿,強壯有如紅杉樹,再大的暴風雨都無法摧毀你。但焦慮和控制慾就是你要注意的事了。

想想失望的事、未達成的目標或生活中的損失,悲傷、難過與憤怒都是很自然的。若能昇華心靈,發展前進的能力,這些失落便不會摧毀你,反讓你更強壯。克里斯托弗·裡夫就是絕佳典範,他接受難以接受的事,繼續勇敢邁向人生。

環保提倡者希爾為了拯救樹木免遭砍伐,已在一棵古老的紅杉樹上住了兩年。期間她曾遭遇狂風暴雨,事後在她的著作《月神的饋贈》中寫到:"我艱難地求生,我的拳頭緊握,下顎緊咬,全身緊繃,處於僵硬狀態。"然後她聽到紅杉樹開口:"朱莉婭,想想暴風雨中的我。"

當我開始想象暴風雨中的樹時,答案慢慢顯現。暴風雨中的樹沒有試著挺直身子對抗,它們讓自己彎下腰,任由風吹雨打。它們瞭解放手的力量。

感激

我聽從一位心靈導師的建議:每個祈禱都應該是感激的祈禱。這個觀念非常吸引我。

當天稍晚,我尋找夜空的第一顆星星--打從孩提時期,我總會對第一顆星星祈禱。祈禱時,腦海會浮現坐在母親膝上時學會的詩。我許了願,但我是以祈禱的形式許願。

雖然這一切在我的腦海中僅有短短几秒,卻對我產生相當的影響。祈禱時,我感到難過又絕望,內心有股恢復平時祈禱習慣的衝動,祈求朋友痊癒,但在我感激地祈禱後,我感到堅強又有信心。

感激是一種放手、一種讓步、一種彎腰任風吹的方法。記住感激,你就能記住不必非得控制宇宙。

幸福

心靈生活的結果就是幸福。

越能認識到自己與萬物合而為一,就越接近真實自我;越懂得愛,就越能擴展視野;越能彎腰任風吹,就越能感受到幸福。

將內在的力量加上目標與熱情,走上你的人生,你將會知道自己最擅長什麼,並能找到發揮的方法,你會對生命充滿熱情與興趣,並被人們喜愛與接受。不論這個宇宙為你儲存了什麼,即使是不在意的禮物,也要心存感激地接受。因為你對自己有愛與熱情,你也能感受到對他人的愛與熱情。你飽含善心與體諒,選擇幫助與支持他人。

當你學習"心靈伴侶"時,你將為自己的關係或參與的團體帶來愛與蓬勃的能量。你會接納不同的人及其行為。由於你已經知道如何用心靈方法處理衝突,人們會非常樂於與你相處。你能放下控制的慾望,換以最深的信賴。你的心會充滿感激。

當然,你不可能一直有如此感受。

踏上心靈旅程就像拉一把音色完美的小提琴。琴絃緊繃,卻能拉出各種美麗的樂曲:悲傷、生氣勃勃、熱情、哀傷、振奮精神或安靜到幾乎靜止的音樂。你也許發現自己陷入極度失望、妒忌、猶豫不決或哀傷的情緒,但你越提升自己的心靈,就越能彎腰並隨之擺盪。

別抗拒它們,別想著"身為心靈脩行者,我不該有這樣的感覺",要想"身為心靈脩行者,我需要接受現在的感覺。對我而言,這就是現實。它讓我痛苦,但它必須發生,完成使命。我要看看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我會接受它,全心觀察一切。"

擁有昇華的心靈,意味著盡你所能做正確的事。你會知道正確的方向,你會得到所需的練習,你會把每一個挑戰視為學習的機會。不過,你不可能每次都有完美的表現。

完美無法讓你快樂,但心靈道路可以。

愛的練習23

自己的心靈

在日誌中回答下列問題,或與伴侶、朋友討論。

1. 你認同本章闡述的六個心靈元素嗎?為了符合自己的定義,你會增加、刪減或改變些什麼?

2. 六個元素中的哪一個對你的人格最具挑戰性?你覺得自己的心靈功課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本書精華已為您連載完畢,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