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上北大

15歲上北大

一,

她出身於普通的工薪家庭

上幼兒園時,孤僻懦弱,從幼兒園退學

小學時,學習差,回答提問時說“3+4=8”,引起鬨堂大笑

高中時,入學第一週考試,全班倒數第二名,並與同學漸漸疏遠

...........,

還是她,實現了三次跳級

15歲就考上著名的北京大學元培實驗班

20歲畢業後,華麗轉身為演講家,成為了培訓教育界的閃亮新星

..........,

她就是謝安琪。

就像本文最開始的描述,謝安琪不是智商卓越的的學生,也不是出生於非富即貴的家庭,恰恰相反,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她的童年充滿了自卑,平庸和笨拙。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小時候的謝安琪“長相難看,思維愚鈍,性格木訥”,被冠以“紙豆腐”,“肉小孩”的綽號,“一個簡單的玩笑就可以把她騙到,幾句戲謔的話語就可以把她說哭,我從小就是被人看的熱鬧”,是“一個沒有‘慧根’、沒有‘贏在起跑線上’的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學生,卻有著戲劇般跌宕起伏的經歷,有著《哈佛女孩劉亦婷》中劉亦婷的好學,也有著《當幸福來敲門》中克里斯·加德納的勤奮。

15歲上北大

二,

幼兒園時,謝安琪在和同學玩鬧的過程中,被同學欺負,讓她下定決定退學,提前步入小學,在小學時因為自己的鋒芒畢露受到同學排擠,又再次跳級,進入了一所普通的初中,找到了學習了方法後,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在初二時又毅然決定跳級,考入了北大附中,這一次,對於徐安琪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嚴峻的考驗。

在入學第一週,進行的摸底考試中,徐安琪全班倒數第二,而考倒數第一的同學是因為生病,缺考了一門,所以才排在她的後面。而當時,徐安琪不僅成績差,而且不善於打理自己,性格又內向,還不會唱流行歌曲,不會用筆記本電腦........,因此“在課間,沒有人願意和她多說話”,從初中時老師重視的優等生,一下子跌落到如此的境地,此中的滋味和落差,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中,謝安琪丟下雨傘,衝到雨中,此刻電閃雷鳴,風雨交加,謝安琪暗下決心“人生縱不如意,也必須面對困難,勇敢奮鬥”,心態調整了,就會釋放出巨大的爆發力,於是她給自己制定計劃,並嚴格執行,不斷的突破自我,終於以入學時的倒數成績以“全校實際考分的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

看完謝安琪的歷程,讓人想起了改編自真實案例的電影《風雨哈佛路》。

故事中的麗斯出生於中下層的低收入階層,還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為了生活,流浪於城市的角落,巧合的是,也是在15歲的年紀,她迎來的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麗斯的母親去世,在葬禮後她躺在母親的的棺木上,回想往事,思緒萬千,下定決定改變生活,於是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獲得了獎學金,終於走進了哈佛的學堂,開始了另一種人生。

15歲上北大

三,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在《15歲上北大》中,謝安琪用生動活潑的案例,生動流暢的筆觸講述了自己二十年來的成長史,沒有驚奇炫目的傳奇,只有一個又一個娓娓道來的小故事和作者坦誠快樂的心得體會。從平凡的起點,到15歲考入北大,分享了一個別樣的人生歷經。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在本書中,謝安琪讀者展示了一種人生的可能性,用親身體會告訴我們,縱然現實或許不公,但是做好自己,全力以赴,就可無悔。

二十年恍如一夢,在書中,不僅僅有謝安琪從幼兒園,初中,高中,乃今大學的求學經歷和實踐故事,一路走來的成長的喜悅,以及其中的痛苦,彷徨和迷思,更有她對求學,考試的一些體會和經驗,分享了自己摸索出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為學生讀者們提供了一枚鑰匙,帶你走出學習過程中的沼澤地帶。

世上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被辜負的努力,著名作家 J.K.羅琳曾經說道:“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從北大畢業後,徐安琪選擇了創業,成立“名校有約特訓營”,後發展為“狀元幫”,致力於幫助學生激發動力、挖掘潛能、開拓視野,激勵了數以萬計的學生和家長,走出了一條成就斐然的教育之路。

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在《15歲上北大》的序言中說道“每個人的天賦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也不同,但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追求,併為此奮鬥”,這,大概就是謝安琪這本書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和鼓勵。

15歲上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