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融入漢族後有哪些姓氏?

匈奴融入漢族後有哪些姓氏?

自西周立國之前,匈奴祖先就長期與周人爭奪中原,詩經有曰:“穈室穈家,獫狁之故;不暇起處,獫狁之故。”,戰國時期,匈奴依然與秦、趙、燕等中原諸侯爭奪領地,春秋時,齊桓公助燕伐匈奴先祖--山戎。自有中原政權以來,匈奴一直與參與中原爭奪,只是一個失敗者而已。匈奴最後的歸宿呢?匈奴與漢長期戰爭,東漢時期,匈奴東西分裂,東部匈奴再次南北分裂。西遷的匈奴匈奴消失在歷史雲煙中,大部分匈奴南遷,進入中原。

簡略分析匈奴西遷南下,即可清楚匈奴的去向。匈奴的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色楞格流域,其在西域佔領了不少領土,西遷的匈奴只是單于帶領部分軍隊與族人,在當時匈奴核心部落大致有60-70萬人,西遷的大致就10萬左右,主體是軍隊,單于家族及家眷,大致不足一萬人。餘下50-60萬人中,約30萬進入了長城沿線的上郡、幷州、雲中、雁門、幽州等地。約20-30萬人滯留漠北,而在鮮卑崛起後,在漠北已發展至10萬落,大約50萬,以宇文部的形式加入鮮卑再度南下,至此,匈奴主體已經全部南下。若算上先期南下的匈奴及後隨鮮卑南下的匈奴共計約有100萬人。在西晉時期全國的3000萬人口中約佔3%,因其全部進入北方地區,在北方約佔6%。

這麼龐大的人口,在當代中國,有不少人是屬於匈奴後裔的,南下的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與完全與漢族融合,實際上南匈奴在西晉時期已基本與漢族融合了。在漢族中留下的匈奴姓氏目前已知有30多個,主要是:

劉氏,系怚堤氏改姓而來,單于嫡傳家系;

赫連氏,後人有郝連氏、郝氏、何氏,連氏,系匈奴單于家族旁系,漢族中大姓;

呼延氏,系匈奴單于家系,今漢族中呼延、呼姓,在漢族中不算小姓;

呼衍氏,系匈奴單于家系,今漢族中呼衍、呼姓;

宇文氏,系匈奴右賢王后裔,今漢族中宇文姓不算小;

沮渠氏,系匈奴單于旁系,今漢族中沮氏、渠氏,亦有40多萬人;

金氏,金日蟬後裔,系匈奴休屠王后裔;

衛氏,系匈奴千夫長後裔,庶族姓氏;

渾邪氏,系匈奴渾邪王后裔,漢族中渾姓為其後裔;

高氏,系匈奴庶族姓氏,多在山西、陝西北部一帶;

婁煩氏,系匈奴婁煩王后裔,今漢族中樓氏;

烏維氏,烏維單于後裔,今漢族中烏氏。

在今漢族中有家族記載的匈奴後裔30余姓,粗估人口有1300-2000萬。研究匈奴的來源,從這些匈奴後裔的遺傳密碼中最容易獲取信息。據各類報道來看,以上姓氏的單倍體dan主體為O3系,客觀上說明匈奴確係華夏後裔北支,印證了司馬遷記載的正確。匈奴後裔的80%以上在當代漢族中。可以說,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匈奴,只是一個失散了多年再次回家的華夏群體而已。

現在常見漢族姓氏而可能為匈奴後裔的有:先、聶、靳、安、盂、畢、隗、鬱、次、郎、郭、李、張、陳、範、趙、乘、王、郝、高、都、馬、馮、秦、曹、伊、董、成、武、韓、黃、彭、劉、陸、路、姚、伏、封、蘭、金、公孫、何、義渠(渠)、烏氏(烏、鄔)、攣鞮(虛連鞮、欒)、呼延(呼衍、呼、胡掖、胡)、須卜(卜)、烏洛蘭(蘭)、丘林(喬)、隆(龍)、唯徐(徐)、僕固、滹毒(夫、復)、渾(昆)、稠(周)、沮渠(且渠、大且渠、渠、沮)、當於(當)、慄藉(利)、奧鞬(歐)、屍逐(史)、屍寇鞮(寇)、屍末螣(末、莫)、吟樂(樂)、賀蘭(賀賴、賀)宇文、綦母、赫連(鐵弗、鐵伐、弗、杜)、駒連(駒、車)、費連(費)、破六韓(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韓)、万俟、拔列蘭(梁)、黜門(楚)、獨孤(劉)、賀遂(賀悅、賀術、忤城、賀)、蓋樓(蓋)、婁邱(婁)、仇末仇(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