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拳悟道,以道明理

以拳悟道,以道明理

如今的太極拳圈子裡大師輩出,名師遍地,各類著作琳琅滿目,對太極之內涵的理解上,眾說紛紜,分歧頗多。其中,有真知灼見之論甚多;但膚淺之見解,違背太極本義之說道, 與拳論相勃之論點則處處可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太極之內涵豐富,哲理深奧,很難把握之故;二是受習拳者本身文化知識所限和心態的浮躁,不求甚解所致;三是多年來太極領域受市場經濟的衝擊,人們的信念、理念、觀念發生了扭曲,注重表象,追求名利,造就了一支雖不懂但卻在誤導眾人的隊伍。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被侵蝕,被淹沒,被淡化!筆者只是無數愛好並實踐著的太極拳運動的一員,本著恪守傳統文化的真誠,結合自身的體會,就太極、太極拳、太極推手的理解與把握,談談自己的看法,誠望斧正!

一. 太極釋義

何為太極?先師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解釋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其中提到了如下的幾個重要概念:陰陽、動靜、無極等。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太極圖來進行形象的闡述,通過分析太極圖以管窺太極文化之深刻內涵。

圖中正圓即太極圖之外緣,其中的黑白兩個大“逗號”樣的部分分別代表陰陽,也稱“陰陽魚”。膨大部分為首,細小部分乃尾,魚首上的兩個圓點是魚眼。

按照《內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大家都知道,具有久遠文化內涵的易經對陰陽的規定十分明確:天為陽,地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白為陽,黑為陰,火為陽,水為陰,浮為陽。沉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前為陽,後為陰,以及南北升降男女仰俯……等等。且先後天八卦太極圖方向的規定與後世規定相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依此我們可以明瞭正確的太極圖畫法,應如上圖:白魚在左,黑魚在右,白魚魚頭在上,魚尾在下,黑魚魚頭在下,魚尾在上。黑白二魚頭尾相連,表示“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互生”;魚眼與魚身反色,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黑白兩條魚的分界線是一個反“S”,即喻示立於天地之間又順應天地變化的人,此乃“天、地、人”三才三合之意。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書本上、電視上、廣場上,甚至一些武術單位出版物上,處處可見那些錯誤的太極圖,或是黑白顛倒,或是上下顛倒,或是隨意刻畫……如下幾個圖像:

以拳悟道,以道明理

這些不符合易學哲理的圖像,對於很多習拳和教拳者來說,或是視而不見,或是概念模糊。筆者並非小題大做,在筆者看來對太極圖像的認知,對於爾後理解拳理、把握內涵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了幾十年太極拳的人,對一個太極圖都不能正確把握,可想而知他對以此哲理支撐的太極拳能理解和把握的程度了。至於在一些報紙刊物甚至一些主管部門的宣傳畫冊上,屢屢出現上述錯誤圖像,就值得引起足夠重視了!

宋代思想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了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儘管周敦頤以後,對太極的解釋分為幾大流派,但基本的思想是堅持以對立統一觀說太極。認為太極乃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於天地萬物之中。太,至也;極,限也。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所圍成的空間(實則這個圓周也是無限的),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這就是太極兩字的深刻含義。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有形之物源於無形,所以有無極而太極之說。太極這個實體是穩定的,但同時又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一直在運動,所謂靜中有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相對靜止,所謂動中有靜,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相互轉換,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變化,人及萬物無不順應自然而生生不已,變化無窮,歸於大道!

二. 太極拳析

以易學的陰陽學說和道家辯證哲理支撐的太極拳,是幾百年間無數仁人志士,依據老子無為而為、至柔至剛、天人合一的大道之理,順應天地自然規律,應用於人體的體用雙修的武學精華,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將陰陽的相生相剋、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辯證哲學思想深藏於太極拳理和太極拳法中。根據文獻記載,太極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自唐朝許宣平的三十七式長拳,歷經明朝全真道人張三丰、內家拳名家王宗嶽等歷代大師的琢磨演練,最後由楊露禪發揚光大於晚清。先時被稱作長拳、綿拳,光緒帝之師文淵閣大學士翁同龢在看過楊露禪的拳術表演後當場題寫一聯贈曰: “懷抱太極震寰宇,身懷絕技壓群芳。”自此“太極拳”之名盛傳於世!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需求,太極拳出現了很多流派。近年來,根據民間已存之現狀,經專家論證和有關部門研究認可,公推陳、楊、吳、武、孫、和六大門派。一個婀娜多姿徇麗多彩的太極拳百花園展現在世人面前!太極拳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極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但並非玄學,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在有些時候,有些人眼裡太極拳被弄得神神秘秘,真假難辨。更多的則是將有深奧哲理的太極文化,隨意改造成偏離真實內涵的舞和操,自立門派,自我標榜,這極大地傷害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誤導了世人,特別是青年一代,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那麼,怎樣正確認識太極拳呢?

1. 從傳統文化的層次上去認知和感悟太極拳

浩瀚的武林界,相互詆譭、唯我獨尊、閉關自守等非主流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太極拳的健康發展和有效傳播。究其原因,我認為就是文化層次的問題。此處講的文化層次不僅僅指學歷高低,主要是講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無數前輩常常說“文武相通”、“醫武相通”、“內外歸宗”,就是強調要跳出狹隘的武術的小圈子,從殊途同歸、大道歸一的傳統文化的境界去理解和感悟太極拳之內涵。無論哪們哪派都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攜手並肩共建家園的擔當!著名太極拳前輩李雅軒、鄭曼青等都曾反覆強調太極拳是文化拳,沒有文化是學不好太極拳的。只有在這一層次和高度上去認識太極拳,才能形成共識,形成合力,才能實現文化振興之夢!才能將中華傳統文化立足於世界之林,。鑑於此,我一直推崇:“拳無好壞,終為一家”,“沒有不好的拳,只有練不好的人!”;“切莫相互詆譭,急需團結奮進”!

2. 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傳播太極拳文化

因種種原因,傳統文化的流失已成不爭的事實,無數寶貴的東西消亡了!無數珍貴的東西變得面目全非!儘管我們深知,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推移,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必然選擇,然而更多的寶貴遺產是在消亡!在流失!令人痛心!太極拳這一傳統文化也難逃此劫。因封建殘餘的影響一些傳統精華被淹沒;因名利驅使,那片純淨的沃土沾染了太多的銅臭!因並非內行的主管隨意指令,那本是有著豐富內涵的太極拳文化,被塗上華而不實的膚淺外衣!一些披著傳統太極拳外衣的自編套路林林總總,還要掛上先祖的名號招搖過市!當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諸國,在極力發掘中國武學精髓的今天,我們卻還在津津樂道於我們僅僅剩下的空空外殼,這難道不應引起國人警覺嗎!圓中華復興之夢,還傳統太極拳本來面貌,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與使命!為此,我們有責任心的太極人,應當儘快建立這樣一種理念:切莫自以為本門正宗!門派之間更不應相互貶低!因為在傳承過程中因人不同、因時代變遷等多種原因,發生多種變數很正常,誰也正宗(代代傳承)誰也不正宗(多有變化)。每一流派和拳架的留存,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就是經有關部門組織的專家編排的一些國標套路,也有其自身的可取之處,或便與普及,或便於組織,或利於推廣,我們不必過多的橫加指責!但作為太極拳人,我們更有義務和責任,發掘、整理、弘揚、傳承那些瀕臨湮沒的寶貴太極拳文化遺產!有關部門和機構及廣大熱心於太極拳事業的人們,要竭盡全力研究解決那些珍藏於民間,有著嚴格傳承的古老拳種拳架,加以珍惜、保護、發掘並弘揚之!對於習拳和教拳者,無論你習自何處、師拜哪門,都有責任和使命去探討研究傳統文化的真實內涵,將真正的太極拳文化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3. 提綱挈領學好太極拳

習練太極拳,首先要破除對太極拳的神秘感,做到正確認識、科學練習。特別是新手,一定要走對路子。所謂走對路子,一是明師,二是明理。對於明師?前清高士全真第八代弟子廣陵施守平曰:“皈依三寶,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至沉沌邪道,顛倒昏迷。”這番話深刻辨明瞭投拜明師的重要意義。當今太極圈內,名師不少,明師不多,“明”與”名”是不同的概念,所謂太極“明”師,在筆者看來須具備如下幾點:

一是對太極文化的認知上“明”。以道家哲理為支撐的太極拳,不是簡單的拳術,只有站在傳統文化的高度上加以研究,才能理解其深刻理念和內涵。真正的明師,絕不侷限於一招一式的武技教學,而是能帶領弟子和學生在弘揚和繼承傳統太極文化這一更深的層面上去探索、揣摩和修為。

二是在德藝的傳授上“明”。傳拳先傳德,教拳先育人!中華武術無論哪門哪派,崇尚武德為先。一位明師,他的待人處事,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後人。一位明師,他待人必是謙恭禮讓,律己必能身體力行!

三是在拳理上“明”。太極拳理博大精深,拳論、拳經以及無數先輩總結的歌訣、口訣是太極拳理的精華,是領悟和修為的總綱。一位明師,自身拳藝必循大道之理,且能帶領弟子和學生學習領會體悟之。 能夠結合自身的體驗,將太極拳理之內涵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傳授給後人!

怎樣明理?我認為重要的是加深對《拳論》、《拳經》、《十三勢行功心解》等著作中所闡述的拳理的理解和把握。特別是王宗嶽《太極拳論》、張三丰《太極拳經》以及王宗嶽《十三勢行功心解》,是我們領悟太極拳理的總綱和理論導向!

太極拳理,精微巧妙。要明理,一是勤奮學習。也就是對《拳論》和無數先輩總結的理論書籍反覆學習,認真思考,慢慢領悟。多看書,看好書,書中自有真經在!二是潛心揣摩。太極拳理,其意深刻含蓄,學習者應結合老師的傳授和自身體會舉一反三,認真體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勤於動惱,頓悟定在揣摩後!

三. 太極推手之要點把握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訓練中一個重要階段,習練太極拳不練推手或不會推手,就是學習太極拳之缺失。特別是意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必將背離體用雙修的太極之道而誤入歧途。個人止步於太極門外事小,誤人子弟則事大亦!

對太極推手的理解,因站的角度不同和文化層次及個人悟性之差異,會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共同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去探索和發掘太極推手裡的文化內涵。個人認為,如何通過《拳論》這一總綱去體驗和實踐無數先輩為我們留下的精華至為關鍵!在此,結合我多年習拳的實踐和感悟,講幾個應該重點把握的要點:

1. 太極拳推手之陰陽(虛實)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是以陰陽之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相互轉換這一道家哲理為支撐,按照自然法則,將陰陽、虛實、上下、左右、內外、前後、開合、進退等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通過神意的統領,使之發生無窮變化併為自身所用。無論行拳走架、推手技擊,陰陽(虛實)的把握與轉換都是至關重要的!“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朱子語類;“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推手的雙方在接觸前為兩個太極,然在兩人一搭手時,應融為一體成一個太極,這是應該努力達到的境界。一搭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或“聽”到對方的陰陽之處或虛實之點。那麼,推手時哪是陰哪是陽或何謂虛何為實?對手在我身上著力之點(動點),即是其實點也就是陽點(動則生陽),而其他未動之處俱為虛點也就是陰點(靜則為虛)。對手一動實點和虛點就自然表露出來,即所謂“虛實同生”。找到虛實之點,既有了應對之策。對此實點我可含化之(舍此),以達到化陽為陰化實成虛的“虛實轉換”效果,而同時去擊對手之虛點,這就叫“捨己從人”、“陰陽相合”,從而成就了兩個太極合二為一,即變兩人為一人,對手的一舉一動盡在我掌握之中。

例如:當對手以右手推我左胸部,則其手與我身體接觸之處為實點,而其右手手腕、肘彎、右肩胛、胸腹、腰跨等處均為虛點,也就是說除對方接觸我身體那一點以外的任何一點都是虛點,我可虛含右胸變實為虛並擇機擊其上述各虛點,即可解化並進而攻擊之。但若不懂陰陽分不清對手虛實之處,本能地莽然以右手試圖硬隔開人之手,則就犯了以硬碰硬的大忌,我們叫做“頂牛”或“抗”了。在行拳走架時,百會上領,氣沉丹田,即虛領頂勁,松靜沉著。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外必有內,每一式子裡開合是共存的。這都是在神意的引導下蓄之於內而不表露於外的東西!推手與技擊時,對方一動既是實點,其它俱為虛點,避實就虛即可。這就是捨己從人!懂得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練拳時就有了神韻,體松而氣暢,長此以往可達養生!推手時就懂得了借勁,就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發人於無形!

2. 太極拳推手之神意

“神意為令氣為旗”、“意氣君來骨肉臣”,這是理解與把握內三合之關鍵。神意是斂之於內的意念活動,在傳統文化裡常常用心意的概念加以描述。習練太極拳,如果說開始主要強調外三合的東西,以求得拳架的舒展大方,身架的中正安舒。那麼,有了一定基礎後,必須強調意、氣、力的貫穿,也就是內三合。這個問題極為重要,行拳與推手,神意散亂是大忌!而錯誤的理解更可怕!很多習練者多要求“眼睛要跟著手走”、“要有假想敵”,甚至強調技擊推手中要“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些都是極為錯誤的,與拳論格格不入的。“心為令,氣為旗”就是講的心意的統領作用;“意氣君來骨肉臣”說的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眼睛跟著手走,就顛倒了兩者的關係。意在先,才能“後發先至”,才能“隨心所欲”,這些本已被拳論闡明極為清楚的問題卻屢遭誤解。

3. 太極拳推手之“松”、“透”、“通”、“空”

太極拳很重要的是“松”!松則輕,輕則靈,靈則快!特別強調“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不丟不頂,隨曲就伸”等。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彼不動,吾不動,彼欲動,吾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這些都是前人關於松靜的總結,而心靜則神安,神安則體舒,體舒則鬆柔,鬆柔則通暢。這就是說放鬆是要神松、意松、氣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鬆柔、松沉、鬆通、松空、鬆開。而不是鬆懈、松癟。一定要做到:在靜中松,在松中靜,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的透,要一鬆到腳底,逐步達到松、通、透、空。也就是處處不著力,虛空通透,通達順遂,無一絲遲滯。如對方之來力,要通過腰胯的轉換,將來力化到身外。讓其有個去處,就好像疏通下水道一樣,讓其力通透於身外,也就是“疏通”而不要堵塞。而在實際推手時,很多人對松的理解往往出現偏差。因怕對方來力直入而危及自身,遇來力時身體僵硬,以力相抗,還謂之“掤住”“不能讓其進身”。結果屢犯頂抗之病,這是對“松”理解上的偏差。我認為首要的是把松與懈區別開來。區別的關鍵在於“頂頭懸”。也就是說,當你百會上領(虛領頂勁)、腰胯鬆開,就遠離了“懈”!就像晾衣架,上面的衣勾起到了統領作用,衣架自然支撐八面,衣服完全松垂,其神其意都有了。其次要注重松靜中的神意貫穿。在行拳走架和推手時,切切注意神聚(精神能提得起)、意領(意氣須換得靈)、心靜(靜若山嶽)、體松(處處不著力)。遇有對方來力,須接意不接力!就好似對方扔給你一個球,順勢接住!在此需根據來力之大小方向順勢而為,“急來急應,緩來緩隨”!

4. 太極拳推手之“掤”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為太極八法,八法中掤是第一要義。在實踐中,對掤的理解也有很多偏差。表現最多的是犯了頂的通病。本人理解掤與頂的區別關鍵在於心意,也就是說,正確的掤是用意掤,而不是簡單的用力掤。正確的掤是動態的,是漂浮狀態下的掤,如同水上漂浮的木板,當你用力壓它時,它隨你來力而浮沉,但始終不失其張力。與人搭手,身心松靜,神意領起,只有接觸點的輕輕接觸,無絲毫頂抗,而此時神意領起,意達對方,隨對方之力而屈伸。這種神意之掤,內藏四面膨脹之張力,對方扶之如棉,撲風捉影,但按之如球,用力即被反彈根動。同時,這樣的掤,本人不需紮下馬步,腳下依然輕靈活潑進退自如。就能達到意到氣到力到內三合之效!

5. 太極拳推手之以靜待動

此處說的靜,是外像示靜,是靜觀其變的心態、心境,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看似我沒有動作,但我的心(神意)一直在動,在注意著對手的一舉一動,包括潛藏尚未暴露的意向。靜中有動,筆者理解就是內動外不動,心動體不動,實際上是心意的靈動,即所謂的“心意為先”,就好比開車時,合格的司機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應預先對前方路口可能發生的險情預作判斷,前面的路口會否突然竄出人車?並行車輛會否突然變道影響我通行?對向車道會否有強超車輛佔用我之車道等等。這樣才能從容不迫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太極推手中,“彼不動,吾不動,彼欲動吾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等,都是在靜中求得的,都是心意在先方能做到的!

6. 太極推手之化發一體

此處說的“化”即化掉對方的來力,“發”意指發放對方。推手中不頂不抗,隨屈就伸,化掉對方來力是極為重要的,但太極推手中,有人善於柔化,有人善於發放,能將兩者融為一體實屬不易。太極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之,就是形象的反映了太極拳在行拳、推手和搏擊時體現出的陰陽一體、剛柔相濟、共生共存的特性。若“化”為陰,則“發”為陽,陰陽互動,同時發生,才是我們需要不斷追求的境界!否則就犯了捨近求遠之病。另外”,太極拳的發放,我認為不是簡單地推發,也就是說不是簡單地用手前推,而是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意領氣,氣帶力,意氣力專注一方,由腳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臂而手,從根節到稍節直至神意所到之處的貫通。而此時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跨隨神意整體而合。“周身完整一氣”!無堅不摧也!

7. 太極推手之“四兩撥千斤”

關於拳論裡“四兩撥千斤”一說,曾見到很多人在網絡上發生爭執,有的說“練不出千斤力,何能撥千斤?”,強調練太極必須練力量!在實踐中也確有不少在教授學生舉啞鈴、槓鈴,舉石鎖,打沙袋……在筆者看來還是把外家拳的東西帶到了內家拳裡!還是脫離不了“力大勝力小”之旁門技理。在這裡,筆者認為不必為是否需要練力量而費筆墨,關鍵是對太極拳論這一表述在認識上和理解上的正誤。前人關於這一表述的歌訣裡曰:“牽動四兩撥千斤“!王宗嶽行功心解提到“牽動往來”。所以,對此切切注意“牽動”二字!不能簡單理解為拿出四兩之力去撥動千斤。記得有位先輩曾做過一個比喻:牛強壯有力,但牽住牛鼻子,牛則老老實實。筆者認為,這一“牽動”首先是針對活體之人而言,是要通過粘黏連隨,引進落空等太極技法,或牽動對方之力,用對方之力撥動對方。或牽動對方之根(摧其根動),用我之四兩小力勝之。總之,所強調的是不用蠻力、僵力、本力與之對抗,而是順其人背,借人之力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