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独特性:健身、防身统于一体

论太极拳的独特性:健身、防身统于一体

笼统上说,健身和防身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比起其他体育运动或搏击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不在其外在运动形式,而在其内在价值,即将健身和防身二者的统一性最大化,将其对立性最小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功能上“安康一体”。古人祝福不说“身体健康”,而说“身体安康”,因为:只“安”不“康”,“安”不得长,只“康”不“安”,功亏一险。说白了,很能打,没人惹得了你,很安全,但自己把身体搞坏了,这种安好的状态也难得长久;反过来,身体很好,很健康,但一旦遇险,白瞎了一个好身体。第二,机制上,太极拳之所以能健身,乃是因为其遵照了大自然“阴阳平衡相济”的恒律,而阴阳相济平衡恰是太极拳最根本的技击理念,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和运动的根本之处。历史上长期“文”“武”两分,直到几百年前,由于火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战场武技流入民间,使得春秋以前的“文武一体”再次出现(春秋以前没有专门的文人和武士,那时的“士”都是文武兼修的)。知识分子们对于大自然规律的伟大总结——阴阳平衡相济的太极哲理才逐渐运用到武术当中,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并逐渐成熟。太极拳创始之初充其量考虑到在练得功夫的过程中不伤害身体,并无单一健身功能的考虑,其健身价值是在实践当中被逐渐发现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恰是太极拳的技击性带来了其健身性,准确说恰是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性或技击的独特性带来了其独特的健身性,没有独特的技击性或技击的独特性,就没有依附其上的独特的健身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便有,那已经不是太极拳的健身性,而是另外一种运动的健身性。而太极拳独特的健身性,因为与大自然阴阳平衡相济的普遍规律相合,具有其全面深入的特效,是一般体育运动所难以具备的。

太极拳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和广受推崇,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将健身和防身统于一体的独特之处。面对太极拳,将健身和技击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态度将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抛而弃之,去改练其他搏击术,因为太极拳不是最快练出搏击能力的。要么变而化之,仅保留太极拳“慢速”“圆转”“流畅”等运动表象,而将太极拳阴阳相济的功能性内核逐渐抽弃。因为单一追求健身,往往自然而然地丢弃对抗练习,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推手练习。而太极拳阴阳相济的功能性内核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对抗和推手实践当中才能得到保障和检验。练少了都不行,更何况不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园里的太极拳爱好者,尽管明明知道自己不能擂台搏击,但还是要推推手,原因是他们想要的是太极拳的健身,而非“太极操”的健身,因为哪怕仅就健身而言,他们知道其间的差别。

让我们以学者的智慧和眼光来重新认识、传承和发扬太极拳术,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先人们留给炎黄之孙的珍贵宝物,眼看被别的民族学去而自我标榜,自己国人却罔顾无视,甚至对之要么歪曲扭造,任意打扮,要么嗤讽讥笑,肆意践踏。哀哉,痛哉!

张长念,出生于1980年6月,安徽萧县人,武术博士,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华太极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太极疗创始合伙人,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市场开发委员会委员,孔子学院总部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信息部副主任,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忽雷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从事武术、传统太极拳、太极推手等技术课及武术史、武术导论、武术英语等理论课教学及研究。融会古今中西武术,自创了速成太极拳功夫的“十二功法”训练体系,在近两年内培养学生获全国及北京市太极拳、太极推手冠军。 多次受邀或被选派赴澳大利亚、荷兰、挪威、德国、法国等国教学。

迄今在各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武术及太极拳研究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体育总局社科、北京市社科6项。出版译著及编著4部。多次参与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世界传统武术节等比赛组织或裁判工作,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武术节目录制,介绍太极拳养生与技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