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深入內蒙古等地!帶回了這份調查報告

奔赴安徽、雲南、內蒙古

深入大別山、烏蒙山

大興安嶺腹地的貧困地區

採訪了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群眾

為讀者帶回了

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調查報告

“如期脫貧,我們滿懷信心。”

我們一起來看↓↓↓

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調查報告

“如期脫貧,我們滿懷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減少6800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脫貧攻堅力度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如今,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困難不少、挑戰不小。

有目標,有信心,靠實幹。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結合親身經歷,講述了他們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思考:脫了貧如何穩得住?群眾滿意度如何提升?務實作風如何落地生根?壓實責任如何增添動力?脫貧內生動力如何激發?

(詳細報道見第二十版《上下齊攻堅 啃下硬骨頭》)

人民日報記者深入內蒙古等地!帶回了這份調查報告

昨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二十版

上下齊攻堅 啃下硬骨頭

(深度調查)

——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調查報告

最近,收到不少熱心讀者的來信,在為精準扶貧取得巨大成就而振奮的同時,針對當前基層的實際工作,也指出了一些發展中的新問題和亟待加強完善的環節。精準扶貧,越是到了攻堅階段,越都是難啃的骨頭,所謂“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讀著這些有溫度有情懷的來信,字字句句都是催促和鞭策,呼喚我們到脫貧攻堅的一線去,觸摸大地的脈搏,認真傾聽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講述他們的脫貧故事和思考。

——編者

層巒疊嶂,溝壑縱橫,一條蜿蜒曲折的砂石路,通往哀牢山深處。

從雲南省元陽縣城往村裡趕,山路盤旋。紅河哈尼梯田,像和遠方的客人捉迷藏,一會兒映入眼簾,一會兒又躲到山後。正是大春季節,田裡灌滿了水,層層疊疊的梯田倒映著藍天白雲,卻又掩映在茫茫雲海中。這幅山水田園畫,哈尼族人世世代代雕琢了上千年。

70多公里,行駛了3小時。交通閉塞,基礎條件薄弱,深度貧困像綿延的大山,橫亙在這裡多少代人面前。然而今天,黨和政府要帶領群眾,徹底搬開它。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黨中央的莊嚴承諾,是全國人民的殷切期盼。

脫了貧如何穩得住?

如期脫貧,基層幹部群眾滿懷信心。穩定脫貧,是深度貧困地區一些群眾面臨的問題

茶田片片,微風習習,大別山深處的安徽金寨縣全軍鄉全軍村,生機盎然。新建的村民小區,一碼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水泥路鋪到家門口,村衛生室收拾得井井有條。212戶貧困戶在政府扶持政策的幫助下,喜遷新居。村黨支部書記楊俊說:“生活條件變了,人的面貌也變了,衣服穿整齊了,臉都洗得乾淨些了!”

金寨縣委常委汪洪濤介紹,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到金寨視察後,幹部群眾備受鼓舞,擼起袖子加油幹。縣委縣政府用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民生建設大幅提速,幹部群眾對如期脫貧滿懷信心。

“脫了貧,更要穩得住!近年來我們大力提升茶葉品質,開發生態茶園2萬多畝,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群眾穩定脫貧心裡更有底了。”金寨縣麻埠鎮是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黨委書記樂緒琴考慮最多的是穩定脫貧。

基層幹部群眾對2020年實現脫貧目標底氣十足。但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大家更加認識到穩定脫貧的重要性,圍繞穩定發展做起了文章。

“有陽光就有收入”,金寨縣的光伏產業扶貧,讓貧困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村莊”的金寨縣,近年來扶持引導群眾,利用房前屋後和邊角地搞起了光伏發電,機動靈活,發展了戶建、聯戶建和集體建的光伏電站。目前,全縣光伏扶貧電站總規模達到19.02萬千瓦,26248戶貧困戶戶均年發電收入或分紅不低於3000元。

穩定脫貧,產業發展是基礎。雲南省武定縣委書記李玉林深有體會,有產業帶動,脫貧人口才能持續增收,易地搬遷才能搬得出、穩得住。

當然,培育壯大一個產業需要過程,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欠賬多,物流成本高,配套產業缺乏,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就拿武定來說,屬於烏蒙山片區深度貧困縣,自然環境惡劣。山區面積97%, 68個深度貧困村要麼集中在金沙江以南燥熱河谷地區,要麼就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涼地區,發展產業頗費思量。

“種莊稼靠天收,像押寶!一旦春旱夏澇,莊稼可就遭殃了。”

“去年橡膠沒有割,市場不好,沒人來收!”

“2016年羊肉價格好,大家一哄而上,通過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買了不少羊羔。可等到羊羔出欄,市場價格跌得厲害,只能虧本賣掉……”

“我們大別山茶葉好,藥材好,遍山都是寶,如果有大企業參與開發,一定很有前景!”

資源如何吸引資本,資本又如何激活資源?這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對各方發展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抓住機遇,就能乘勢而上。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只有長短結合、大小結合、內外結合,才能兼顧靈活就業與長期發展、快速增收與穩定致富的問題。否則,一時間,小企業走不出去,大企業請不進來,山區產業發展扎不下根,抗風險能力弱。

對貧困地區群眾來說,產業發展是“造血”,防病治病是“止血”。

精準扶貧,攻城拔寨靠發展,安營紮寨還得織密健康網。為此,各地大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大病住院設定了“封頂線”,住院費用個人承擔部分不超過10%,多出部分由政府承擔。

可是,如果貧困地區群眾衛生狀況得不到提升,醫保支出對各級財政也是不小的負擔。

因此,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穩定脫貧意義重大,是脫貧攻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內蒙古興安盟展開了“治未病”探索。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南麓,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因病致貧的佔50%以上。農牧民平時飲食重油重鹽,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病相對高發。興安盟衛生部門指導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宣講吃鹽重的危害,還為每戶配發了鹽勺。“剛開始確實不習慣,沒有鹹菜吃不下飯!但身體是本錢,必須慢慢習慣。”村民何春勝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群眾滿意度如何提升?

既不能降低工作標準、影響質量,又不能脫離實際,要實事求是

精準扶貧效果如何,關鍵看群眾有沒有獲得感,滿不滿意。滿意度是檢驗脫貧攻堅工作的“試金石”。

為了對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貧困人口退出準確率、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進行科學評估,政府引入了第三方評估機制。

安徽鳳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認為,滿意度評價,要確保既不降低標準、影響質量,又不脫離實際,要實事求是。李錦柱在縣機關工作時,對口幫扶三戶人家各有特點:一戶善於琢磨,能打聽到的政策好處,哪一個都不想落下;一戶缺乏自主發展意識,教他幹啥他幹啥;還有一戶,一心只想蓋新房。“有時候,其他方面都滿意,就一條沒達到心願就不樂意,怎麼也說不通!”但因戶施策、以心換心,最終還是贏得了滿意。

在採訪過程中,滿意度評價成為扶貧幹部的熱議話題。

關鍵是評價工作要接地氣。不少基層幹部提到,一些專家學者,尤其是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人對深度貧困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對農村情況瞭解不深,評估結果容易出現偏差。

“你家專業幫扶人是誰?”“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滿意嗎?”面對評估組年輕同志的提問,貧困戶一頭霧水。一位扶貧幹部說,“不少少數民族貧困戶,聽不懂普通話,更別提那些專業術語了。幾個問題折騰半個小時,我站在旁邊,急得直跺腳,但不能介入。”

還比如,農村地區有些群眾習慣於隱瞞收入,一是謙虛,二怕露富。如果不深入瞭解,就可能失真。一位鎮幹部說,有一戶家庭在評估考核時說沒脫貧。結果一查,該貧困戶銀行卡上趴著9萬元存款。

還有同志建議調整評價機制。滿意度調查,為了更全面客觀,既訪貧困戶,又要訪周邊群眾。實際情況卻產生了偏差,比如“邊緣戶”問題。那些與貧困戶收入水平接近,但不符合貧困標準的農戶,不能享受扶貧政策,但遇有突發疾病或天災,很容易致貧。因此,他們心裡有些不平衡。

醫療救助,貧困戶全部納入了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住院治病的費用控制在10%以內。但一般群眾如果患了重病,就享受不到這麼多政策紅利。有位幹部算了一筆賬:做一臺心臟搭橋手術,手術、醫藥等花費大概5萬元,貧困戶只需花費4000元左右,而一般戶則要花3萬元。“邊緣戶”覺得“虧大了”。

如何改進完善第三方評估機制呢?

“現在,考核時扶貧幹部必須迴避,考核結果不反饋,直接帶回去了。”金寨縣雙河鎮大畈村第一書記吳辰華建議,為了避免“誤傷”,可以把結果反饋給地方,雙方交換意見。第三方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採信。

內蒙古扎賚特旗的一位扶貧幹部認為,第三方評估可以選用第一書記參與其中,他們熟悉農村、懂老百姓,採取國家統籌、該回避的迴避、混編選派,評價或許會更加全面客觀。

務實作風如何落地生根?

基層幹部群眾反感形式主義,必須持之以恆力戒漂浮作風,反對官僚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幹部作風大為好轉,幹事創業、務實擔當的多了,作風漂浮、搞花架子的少了。但不可否認,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農村沼氣國債項目”“農村危房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明白卡”“結對幫扶明白卡”“革除陋習,八提倡八反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摘窮帽”“2018年度脫貧攻堅幫扶明白卡”,在一家貧困戶的門口,掛著7塊牌子。貧困戶得到這麼多關照,當然是好福氣,但牌子掛多了,也免不了好多應酬和麻煩。

“有一天陪了6個不同的工作組,貧困戶只能待在家裡,沒時間下地種田。”一位扶貧幹部介紹,這位貧困戶腿腳不方便,好不容易走到田埂上,又被鎮上的幹部叫了回去。

在某縣,原本不少農戶想種植柑橘,但鎮上為了完成縣裡要求,向村裡下達甘蔗種植任務,村裡只能分派到戶。村鎮幹部一臉無奈:“長不好、賣不出去,那是半年後的事兒了;可如果完不成任務捱上級批評,就是馬上的事兒了!”

有些時候,形式主義消耗了政策效能,降低了工作效率。基層同志反映,相關部門之間扶貧信息不能共享,各自為戰,造成基層重複勞動。比如說完善貧困戶檔案工作,要了解住房改造前後對比、種植養殖種類、扶持項目公示等內容,必須挨家挨戶瞭解。山路不好走,貧困戶住得分散,入戶調查相當費時費力。各部門的調查任務如果合在一張表上,效率就大為提高。

一位基層幹部說,整治形式主義,得先從官僚主義入手。對此,不少扶貧幹部深有體會。“明天領導來縣裡檢查,請找一個離高速公路30公里以內的深度貧困村!”接到電話哭笑不得,交通這麼便捷的深度貧困村,上哪兒找?

要想有深度,不能怕走路。目前,依然有少數領導幹部下基層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那些交通不便,脫貧攻堅任務更艱鉅、更需重視的地方,去的領導反而少。

與此同時,各類檢查如果過多,也會干擾一線工作。一位駐村第一書記講述:有位市領導要來調研,為了迎接檢查,大家連夜製作展板。領導看展板就10分鐘,可是為了這10分鐘,不僅花了冤枉錢,幾個幹部一兩天都幹不了正常工作。

壓實責任如何增添動力?

基層扶貧幹部奮戰在“攻城拔寨”的第一線,壓實責任的同時,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體諒和關心

“真幹真累人,真幹真能上,真幹真變樣!”金寨縣白塔畈鎮龔店村黨支部書記蒲星光,當了31年村幹部,今年57歲了,依然幹勁十足。

基層幹部,任務重,壓力大。“在特殊時期,遇到了一項特殊事業,責任重大又光榮無比。”“用幹部脫皮,換群眾脫貧。”扶貧幹部這些話發自肺腑,擲地有聲。

“以前我們村基礎薄弱,人居環境差,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6年,通過異地扶貧搬遷,鄉親們住得舒心了!”他戴著草帽,皮膚黝黑,像是農民,可說起話來有板有眼。他叫李躍文,是武定縣司法局副局長,擔任龍慶關村第一書記已經3年了。

像李躍文這樣,一頭扎進基層,紮紮實實幫扶群眾的幹部,“白加黑”“五加二”是工作常態。

辛苦歸辛苦,該嚴管的還得嚴管。一些基層幹部建議,對基層的檢查督察要科學安排,多傳導壓力,少分散精力。

某地級市扶貧辦主任扳著手指頭,細數各類大大小小的督察有10多種。2017年,他們迎接上級檢查扶貧工作就有87次。

在採訪中,一位基層幹部反映,有個檢查組檢查扶貧工作,一見面,就要求上報3個反面典型。“這讓人很為難,也容易刺傷基層幹部的自尊心。”

基層幹部建議,檢查督察是傳導壓力、推動工作的有效方式,但應整合相關力量,把握好節奏,實事求是,體諒基層難處。

比如扶貧資金短期滯留問題。沒錢為難,有錢還是為難。“去年,我們要修條路,年初申請了專項資金,但等到6月資金才到賬。有錢了,本該高興,卻讓我犯了愁。”一位縣委書記面露難色,因為上面要求8月之前就必須完成工程的80%。可是,項目設計、規劃、招標等工作都需要時間。如果倉促上馬,質量不過關;如果按流程走,資金趴在賬上,就得承擔被追責的風險,進退兩難。

也有基層幹部反映,涉農涉牧資金,個別時候出現了“不會整、不敢整、整不動”的現象。因涉農涉牧資金分散,作用發揮不佳,國家對深度貧困縣開了口子,可以整合。可是,儘管上面出臺了政策,但下面沒有對接細則,而各路資金都有自己的“婆家”,如果整錯了,上下都得罪。因此,資金整合往往落不到實處。

對待基層扶貧幹部,嚴管之外要有厚愛。要壓擔子,也要鋪路子;要結果導向,也要看重過程。內蒙古興安盟副盟長隋維鈞建議,對基層扶貧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在榮譽、待遇、成長進步上,多些關心關懷。“如今,興安盟在提拔幹部時,向基層扶貧幹部傾斜,保證了一定的比例。”

脫貧內生動力如何激發?

看不見的貧困才是最大的貧困,扶智扶志,需要久久為功

安徽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穿過整潔的街道,是一排排白牆黑瓦的新樓房。40年改革發展,小崗村如今已經行進在小康路上,但仍然有20多戶因病、因傷致貧的人家。

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劉佔勤,笑著迎了出來。前些年,丈夫在外務工,摔壞了後腦,生活不能自理。家裡的頂樑柱塌了,還有兩個女兒在上學,劉佔勤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擔。為了掙學費和醫療費,她赴浙江打工,把丈夫帶在身邊照料。

“如今政策好,通過危房改造搬進了新房,丈夫也辦了大病醫保。日子漸漸好起來了!”村裡還為貧困戶設立了一些公益崗位,劉佔勤就近在小崗村的培訓中心上班。生活安定,丈夫漸漸恢復,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

採訪中,也瞭解到一些有關貧困戶的消極現象:“好不容易給他爭取到了產業扶貧資金,可他拿去賭博了”“危房改造現場,扶貧工作隊忙前忙後,他卻在一邊站著看”“幫忙找好了工作,談好了工資,可沒幹幾天就跑回來了”……

看不見的貧困才是最大的貧困。儘管和前些年比,國家物質基礎增強了,扶貧力度加大了,但必須在貧困地區、貧困戶中間厚植艱苦奮鬥精神,這事關脫貧,更事關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

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說到底是扶智扶志。在這一輪精準扶貧中,各地更加註重貧困群眾文化素質的提升,一方面著力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脫貧本領;另一方面,著力宣傳教育,增強脫貧動力。

貧困地區農民缺乏務工技能,既是致貧原因,也是就業“短板”。在雲南武定縣,以前有些貧困群眾只能靠山吃山,養幾隻羊、撿野生菌,或者打打零工,一年到頭也沒有多少收入。現在他們大多憑一技之長走上了脫貧路。今年春節一過,貓街鎮五柞甸村的章德文夫婦就坐上了縣裡調集的務工大巴,去雲南農墾蔬菜公司參加培訓。“路費、培訓沒花一分錢,現在我們夫妻倆一個月收入超過6000元,多攢點錢,早點建新房!”章德文對未來充滿信心。

“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就能憑本事吃飯。”武定縣人社局負責人說,2017年以來,武定在全縣各村寨舉辦了家畜飼養、磚砌工、電焊工、刺繡、中式烹調、農機修理、電工、家政服務、計算機操作員等10多個類型的技能培訓。共培訓農村勞動力25000人次,其中培訓貧困人口15000人次,有力地激活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內蒙古興安盟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考慮,開展了“一帶二轉三改”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一帶就是旗委、四大班子、蘇木鎮、駐村第一書記一級帶動一級,二轉是轉變思想觀念、生產方式,三改是改變生活環境、陳規陋習。

鼓起他們的心氣,就扶起了一個個家。面對一些因客觀原因而陷入貧困的家庭,需要扶貧幹部付出更多愛心和耐心。

扎賚特旗阿拉達爾吐嘎查村民趙斯琴,腿有殘疾,兩個女兒,一個上大學,一個讀研究生,是典型的“因學致貧”。

“政府給了3萬元扶貧資金,買了3頭母豬,20頭豬仔,還建了80平方米的豬舍。”說起黨的好政策,趙斯琴有些激動。兩個女兒每年每人還給1萬元的教育資助。

趙斯琴家的房子不大,只有60平方米,但足夠住了。臥室窗明几淨,衣被疊得整整齊齊,女兒房間的床頭櫃上擺放著在大學期間的榮譽證書。院子一側的廚房和洗澡間,也都收拾得井井有條。

“日子是給自己過的,幹得好,政府還給獎勵,感覺很有信心!”這句樸實無華的話,充滿了感恩與自勵。

扶起一個,帶動一片。“趙斯琴行動不便,都能勤勞幹事,我們得向她學習!”周邊的農牧民,說起趙斯琴,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

黃昏時分,霞光輝映,炊煙裊裊。腳下的路筆直寬闊,抬眼望去,融進了壯闊無垠的草原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