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弱宋換成大秦,蒙古騎兵還有未來嗎?

漢水天河的千年榮耀

美國學者說,兵馬俑的秦軍可以完虐中世紀的蒙古大軍。如果把弱宋換成大秦,蒙古騎兵哪裡還有未來!

即使人們口中的弱宋,蒙古人完全征服,也花了六十七年的時間。

南宋抵抗蒙古的戰鬥中,有兩次戰役不得不提:

一個是合州釣魚臺保衛戰。這場戰爭,讓蒙古之鞭在此折斷,也打破了蒙古鐵蹄橫掃世界的神話。小小的釣魚城,讓號稱幾十萬,其實也有十萬的蒙古大軍鎩羽而歸。讓曾經橫掃歐洲的蒙哥可汗在此喪命。直到南宋滅亡,釣魚城堅守了二十三年。最後,在蒙古人保證不屠城的條件下,才選擇了棄城。棄城後,三十二名守城將士全部拔劍自刎!

另一個就是襄陽保衛戰。在被蒙古大軍包圍,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襄陽軍民在守將呂文煥的帶領下,堅守了六年。讓蒙古人征服南宋推遲了六年!



所謂“弱宋”不是弱在軍隊上,而是弱在統治者的治國思想和管理上。思想上一味的苟安,屈膝求和。管理上任用奸佞之人,造成社會黑暗,管理混亂。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如果蒙古大軍遇到了大秦軍隊,我們想想結果會怎樣。

當然,兩支軍隊相差了一千年,我們要讓大秦軍隊武器從青銅器時代換到鐵器時代,讓宋軍的武器裝備換裝到秦軍身上。

蒙古軍隊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大秦軍隊是世界上最強的步兵。一般說來,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一個無敵的兵種,面對步兵,有絕對的優勢。而且蒙古騎兵還創造性的發明了騎射兵。


宋軍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秦軍擊敗匈奴,所仰仗的就是他的“弩兵”,宋軍步兵方陣有過七成都是弓箭手。而且宋軍在西夏建國之後大量裝備神臂弓這種弓弩中最強的武器,其對比西方的早期火器也有相當大的優勢。把神臂弓也裝備給大秦軍隊。
這是一款超級武器。

現在開戰。裝備了超級武器神臂弓的大秦步兵方陣,迎戰前來挑釁的蒙古鐵騎。在距離還有400米的距離時,秦軍萬弩齊發,衝在前面的蒙古騎射兵應聲倒地。還有不少騎兵衝了過來,距離還有二十米左右的時候,長矛開始刺出,直搗騎兵坐騎。這期間弩箭不停發射。不要擔心佈陣不及時,他們是訓練有素的赳赳老秦。不要擔心裝備不足,他們有強大的軍國保障。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用當時世界最繁華富有的經濟做保障。最主要的是他們擁有八千萬人口,可以把這些人在戰爭時迅速變成二千萬的強悍軍隊,而對手,全部的人口只有近百萬,軍隊只有幾十萬而已。

如果把弱宋的軍隊,換成是大秦的軍隊,別說蒙古進犯大宋,只要大宋不進犯他,恐怕他都會覺得燒了高香了吧?世界哪還有蒙古騎兵什麼事?

完美的步兵方陣,攻守兼備。使敵方騎兵無從下手。如果這些騎兵遇到的是十個這樣的方陣,情形會是怎樣?

個人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崛起還是衰亡,取決於統治階級的鬥志、進取心和高明的戰略。整個宋朝,大多的統治者缺乏鬥志和進取心,貪圖享樂,追求苟安,由此而滋生腐敗,導致社會黑暗。幾乎葬送整個民族和文化。連日本人都說“崖山之後無中國”。真是慘痛的歷史教訓呀。


煙花三月09

匈奴與蒙古雖然風俗相近,但是發展水平完全不同。

匈奴能夠與漢朝幾乎同時崛起,完全是因為中原帝國的成全。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爭,使得中原諸侯國的佔領地得到擴展之外,也使得大量的邊緣民族被迫北遷,比如趙武靈王開拓北部邊疆,樓煩、林胡都被趕到漠北,成為了匈奴人的組成部分了。後期的邊地諸侯王在被中央王朝擊敗後,也有很多人選擇了投靠遊牧部落,比如韓王信、燕王盧綰等。這些人的到來,都大大加快了草原遊牧部落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使得草原帝國茁壯成長,並最終崛起。

不過在秦朝時期,匈奴還沒有消化這些北遷的部眾,東胡和大月氏就在匈奴邊上,多次騷擾。因此秦軍擊敗的匈奴的含金量,實際上並不高,遠不是後來漢軍對陣時的匈奴帝國。

秦軍佔領的河套一帶,是匈奴人的經濟重地,匈奴人依靠這個基地與漢地的商人互通有無。河套一失,匈奴勢力折半。頭曼單于死後,冒頓單于在短時間內消滅了東胡和大月氏,統一了漠北草原,獨自消化了春秋戰國幾百年送給漠北草原的“邊緣人口”和經濟,實力迅速飛漲。在秦末戰爭中,冒頓又不失時機地收回了河套一帶,全盤接收了秦軍遺留在這一地區的軍事資產,使得匈奴的實力達到了巔峰。

漢高祖劉邦草率出兵,這才上演了“白登之圍”,西漢帝國幾乎夭折。匈奴人之所以最後關頭撤兵,也與秦軍在10多年前給予他們的打擊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有關。

秦軍當然很強,標準化、流程化的軍事工業和軍功爵的制度,加上冷兵器時代的高科技——弩,使得匈奴人在面對秦軍時處於極大的劣勢。當時的匈奴人,由於缺少鹽鐵,甚至箭頭都是骨頭制的。秦軍30萬人戍邊,修築長城,也就是說秦始皇也放棄了攻滅匈奴的打算,趕跑了事,“北卻匈奴700餘里”——秦軍並沒有取得對匈奴的絕對勝利。


現在來看看宋朝時的蒙古。


蒙古民族與契丹同源。

契丹人原本有八個部落,處於原始的部落聯盟時期,為什麼耶律阿保機能夠勝出並建立國家呢?

這是因為唐末戰亂,使得大量邊民和內地流民為躲避戰亂,選擇北上投靠遊牧民族,這時也產生了“邊緣民族”坐大的事情。耶律阿保機有了這些人的加盟,勢力強大,鎮壓了不服從自己的部落,開國立元。好運氣還沒有完,立國不久,就有石敬瑭送上燕雲十六州,這一塊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僅是漢民族的北方防線,還是遊牧民族最為重要的鹽鐵基地。契丹人依靠著燕雲十六州,迅速成為了農-牧二元帝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與中原王朝對抗的資本。

以後相繼興起的金國、蒙古都繼承了契丹人的政治和軍事遺產,使得他們不僅具有遊牧民族來去如風的高機動性,還具有農耕民族才能具備的持久性。而中原漢民族軍隊,則因為長久以來的崇文抑武的政策,“讓最受尊敬的戰士”處於底層,守內虛外,對外戰爭每況愈下。

同時,由於蒙古軍隊同時進行了西征,帶回了大量的黑科技,如回回炮。蒙古人的攻城技術也在漢人工匠的參與下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因此彼時的蒙古軍團是人類歷史上冷兵器時代作戰效率最高的軍事機器。

現在,換成秦帝國的軍隊對陣蒙古軍團,假設秦帝國的軍隊全部換裝宋軍的鐵質武器,秦軍擅長的騎兵部隊得到保留,並且都有了馬鐙和不錯的馬鞍,甚至還可以配備相當數量的馬槊。


秦軍的組成不具備擊敗蒙古軍團的實力:秦軍的特點是善於打陣地戰、消耗戰,除非能將蒙古人困死在一個狹窄的地域內,逼迫蒙古人拼消耗,以秦軍的勇猛,用1:1甚至1:2的戰損比來實現亂中取勝——蒙古軍隊中也有很多重騎兵,擅長近戰收割。不然,以蒙古人游擊戰、運動戰的特戰,秦軍在野戰時會陷入到歐洲軍隊同樣的夢魘:追不上,打不著,跑不掉。

如果以此而言秦軍打敗不了蒙古,就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了。

對中央帝國來說,對付北部遊牧民族最有效的辦法,是禁止邊貿,斷絕他們的獲取鹽鐵物資的渠道;加強武備,修築長城,待其來犯,聚而殲之。當然漢武帝、明成祖時期的大批軍隊出塞作戰的打法,犁庭掃穴,甚至還放火燒牧草,其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斷絕遊牧民族的經濟基礎,待其自潰。但是這種做法,需要有大量的物資消耗,難以持久。

儘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是秦國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毅力,開國的幾代秦王,都是與遊牧民族作戰的過程中戰死沙場,他們曾經用500多年來鐵血強國。在面對強大的蒙古軍團時,秦軍學習戰爭的本領很強,他們會針對性地發展軍事裝備、技戰術水平,首當其衝的即是組建大量的騎兵部隊。循朱元璋在江淮地區崛起卻擁有大量騎兵的故事,追亡逐北的秦軍也同樣能夠取得明軍捕魚兒海的傳奇戰功。

即使是最強的敵手也一樣會有弱點,逢敵亮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以秦軍時期虛懷若谷的開放精神,與蒙古人交戰幾次之後,秦軍就會有樣學樣,因地制宜地擊敗蒙古軍團。歷史上,以騎兵見長的趙軍也在與秦軍對陣的長平之戰中慘敗。宋軍的學習能力也很強,但是宋軍的軍制和社會氛圍不等同於秦帝國,使得宋軍的作戰效能大打折扣。


總之,對付蒙古軍隊,只要不與他講和,秦軍總是有辦法的。


而知而行

答案是,沒有蒙古騎兵出現。大秦與趙宋,區別在於當政領導皇帝。所謂“一朝皇帝,一代臣”,什麼皇帝就有什麼樣的兵。

倘若對換,大秦的虎狼之師,早已把契丹掃滅或趕往漠北苦寒之地,蒙古民族也不會形成。金國也不會出現,完顏阿骨打可能被秦皇“五馬分屍”或“凌遲”。

同樣,弱宋在戰國時代,早已被其餘六國瓜分,或者被某國掃滅。這樣,就不是中國記載的歷史了。

此問者,提出的問題,總是斷章取義“嫁接”式,既無聊,也沒有實際意義。考慮問題,也是斷章取義式,有點小兒故事化。


憤怒野虎

我覺得誰把誰征服都很難,中原政權如果能做到團結一致,蒙古這種少數民族的軍隊肯定不會與秦軍決戰,會打迂迴穿插的打法,取得利益,必須用軍事打擊和政治利誘,才能征服蒙古,他打不過你,他跑了,秦軍也追不上,你不追了,說不定他們又迂迴到哪打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