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魔斗电子烟

唐朝开始设立时,召集了具有各种才艺的汇集翰林院,以供为皇帝服务,这些人包括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等方面的人才。

这些人不是官员,只是陪侍皇帝游宴娱乐,陪皇帝吟诗、作画、下棋、谈经论道等,翰林院也不是正式官署。

到唐玄宗时,在翰林院之外又建学士院,给了这些文人学士官职,分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两种,后又统一改称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命令和陪侍皇帝活动,翰林院成为专掌伎艺供奉的内廷机构。

到唐德宗时,翰林学士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皇帝的顾问兼秘书官,与皇帝的距离更近了,为皇帝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册立太子、大赦令和征伐令等文告,常在内廷住宿值班,随时听从皇帝的调遣。

到这时,翰林院成为正式的内廷机构,翰林学士也成为官员,由于接近皇帝,升职的机会就多了。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等都曾为翰林学士。

唐朝后期,一些翰林学士升任为宰相。一些读书人向往成为翰林学士,诗人王绩有这样的诗句:“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读经和学武的目标是被朝廷诏命做官。

五代时延续了翰林院制度。

到宋朝时,翰林院仍是正式的官署,翰林学士仍负责制诰,掌管图画、弈棋、琴院等内廷娱乐供奉,下属机构有御书院、图画院、书艺局、天文院、医官院等。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金朝仍置翰林学士院。元朝时分设翰林兼国史院和蒙古翰林院,前者负责起草文诰、编纂国史,后者主要是译写文字,相当于蒙汉文编译。

明朝初置翰林院,负责制诰、修史、图书等事。设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但都统称翰林。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都曾是翰林。

清朝沿袭明制,也设翰林院,掌院学生增为2人,满、汉各1人。翰林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容易,重要官职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也由翰林官担任。

此外,清末对留洋归来的学生酌情赐予进士出身或授官职,他们被称为“洋翰林”、“洋进士”。

历朝翰林院集中了一批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他们既从事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又参与、议论朝政,为给后世留下很多文化遗产。随着清朝的覆灭,翰林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趣话历史那些事

你这个老师!过去叫秀才。看你才个当今老师!过有状元!榜脸。还有谈花!最后还有秀才。翰林院?就是当今的秘书!皇帝身太忙。有的是情叫他们发一道文张,一个皇好帝有哪么闲吗!军情!民情。外交!一搬小是情交给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