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有時候,大人們真的需要時刻反思:我們真的明白孩子需要什麼嗎?究竟是孩子需要這些藝術教育,還是我們需要?

焦慮

最近,小麗一直在焦慮一件事:女兒上了一所公立藝術培訓機構的課程。

其實在杭州,這個機會挺難得。為什麼呢?因為要通過搖號才能獲得,換句話說,全憑運氣,因為在公立機構上藝術培訓課程,費用低、安全有保障、師資穩定等,這些都是利好因素,實話說她不想放棄。而且在聽說女兒同學搖到了蹦床也堅持去的時候,愈發竊喜女兒的小確幸。

然而疑慮也一直縈繞在她心裡,又是為什麼?因為她自己就是畫畫的,對藝術技法和功能等本身十分熟悉,因此對這類課程本能地產生不信任感。

第一堂課是她和老公一起陪同的,結果豈止焦慮,簡直是憤怒。因為她切身發現,老師的確很負責,學生也很聽話配合,可依然掩蓋不了體系構造的本質缺陷:目的偏移。老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學生為了老師家長滿意,家長為了看起來好看的作業,可這一切都忘記了兒童美育最重要的核心目的:啟發與激發創造力。藝術最核心的難道不是創造力而非完成度嗎?可課堂上老師即使是教授技法,也依然停留在十分基礎的層面,新手段與創新教法?更談不上。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小麗看見了女兒日益縮減的創新激情與對日常事物的敏感度,越來越以“老師說要這樣”“老師說不可以這樣”來替代“我想這樣”“我不想這樣”。但在非藝術圈人的老公眼裡,女兒的藝術課程學習是很有用的,“起碼她現在可以畫一張完成的作品,而且我覺得很漂亮。”並且這個理由不接受反駁。因為在他的邏輯世界裡,她就是一個找茬的:“覺得不好,你自己教?可你以前教的都是什麼啊,看都看不懂,別跟我強調什麼創造力審美培養之類的空話。”一旦她開啟藝術史藝術功能美育責任等系列術語準備反駁時,他一句話就壓過來:“說的那麼高大上,可結果呢?我什麼也看不到,有什麼用?”

作為二線城市,杭州的情況差強人意,那一線城市會不會好點?

來看看北京。某公司中層,家庭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兒子4歲,目前已經在某國際知名藝術教育培訓機構上了50餘節課程。“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希望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能有一點藝術的培訓。”但他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我是希望他在上幼兒園之前能擁有一些規則意識以及和陌生人溝通的技巧,對於藝術其實沒有什麼太多明確的要求,最初不過是想找一個在藝術領域能玩的地方而已。”雖然對這個國際大品牌整體感覺還不錯,但他依然對課程的設置頗有微詞:“它是一個美國的品牌,所以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毫無疑問會偏重美國,對東方藝術或其他文化的介紹就相對比較少,當然這不可避免,但課程設置的偏好太強,會限制孩子對‘藝術’的整體性理解。”另外,源自教育本身的某種套路依舊存在,如孩子的作品會有大同小異的命題式作品的痕跡,“形式與色彩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原作框架的引導,自由發揮感覺少了一點。”

如果把藝術教育視為一種目的是很有問題的,因為它本身沒有功利性,而一旦涉及商業運作,套路必然大同小異。但沉浸藝術垂直領域近三十年的雅昌文化集團正試圖走出不一樣的路。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雅昌藝術中心在深圳設立的兒童館(繪本區 效果圖)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雅昌藝術中心在深圳設立的兒童館(遊戲區 效果圖)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雅昌兒童館(效果圖)

當普遍受過良好教育的80後成為社會中堅時,他們大多推崇的是精英教育,並將孩子的教育上升至一項需要長久規劃與全面開花的事業。本質而言,兒童藝術教育現狀暴露出的各項問題隱含的其實便是成人世界的焦慮反射。孩子們不知道未來道路的艱辛,但家長們知道,並且還知道將會更加艱辛。於是他們不得不在孩子尚未進入義務教育系統時便開啟全面規劃與某一領域的垂直深耕,試圖通過一場持久戰和準備充分的搶跑來為自己的後代贏得更美好與穩妥的未來。

這場未來之爭沒法簡單地用好或不好直接下定論,因為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同身受。任何隔岸觀火後發出的任何聲音都等同於耍流氓。

當然,這一切,孩子們是沒法明白的。

曙光

不過,萬事也都不總是那麼糟。

於是這次果斷下手,結果沒有讓她失望。這次的活動是圍繞那頂因為上了《國家寶藏》的萬工轎而展開的。一開始,由浙博專業講解員帶領小朋友和家長們瀏覽一遍《十里紅妝》展廳(萬工轎就在這個展廳裡),現場感知這個轎子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並直觀欣賞這個微型“黃金寶殿”和各種熱烈喜慶的紅妝傢俱,這種和文物的零距離接觸非常有效。接下來,小朋友們分別負責一塊轎子的零部件,為它們畫上顏色,可以塗鴉,也可以只塗色,最終,再將這些裝飾好的零部件合力組合成一頂流光溢彩的“萬工轎”。不過據現場觀察,一些年齡更小的孩子,如三四歲的小朋友,基本不太明白要做什麼,配合度也不是很高,大多由家長輔助完成。

對於6歲的女兒來說,整體現場體驗感很不錯,她對於“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一件作品”這件事非常得意,轎子完成後,很有成就感,回家後也會提及:“我做過一頂轎子哦,我真棒!”

其實,最開始,女兒對這個活動是沒啥興趣的:“博物館又不好玩,還特別黑,黑漆馬烏的。”但經過這次活動,她不再牴觸博物館,更對這個場所逐漸產生了興趣,尤其對於“合力完成一件作品”充滿信心。

這一次,小麗和老公居然也獲得共識:這類活動不錯,下次繼續搶,哈哈。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浙江省博物館面向未成年人的文物衍生藝術課程現場

“學前兒童的博物館教育任重道遠,博物館是個無盡的寶藏,需要我們去挖掘,以呈現給我們的孩子。”在浙江省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陳平眼裡,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它是開放式的,面對的是所有的觀眾。“隨著教育工作的深入,我們對教育對象逐漸實行分眾化的教育模式,針對不同的觀眾策劃不同的活動內容並實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以達到因人施教,爭取教育效果最大化。目前,我們對觀眾主要以年齡來劃分,如有親子教育項目我帶爸媽遊浙博,老年人教育項目老有所樂在浙博,青年人教育項目行走在時尚中的博物館等。普遍而言,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項目比較成熟,學前兒童教育則多是在實踐中。”

針對學前兒童的特點,浙博設計的教育項目多是圍繞博物館的具體藏品展開,讓孩子通過對圖案、色彩、線條的觀察體驗,培養孩子的興趣、觀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我們啟動了行走的課堂,第一站走進行知幼兒園,讓孩子認識善財童子,給童子穿新衣,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己對色彩的喜好給童子的衣服塗色,活動很簡單,但效果出奇得好。活動策劃符合小朋友現階段對事物直觀性、具象性的特點。當然我們的人力資源有限,我們也嘗試與學前教育機構如番茄田合作,優勢互補,開發更多適合學前兒童的項目,讓學前兒童在博物館裡體驗美的歷程,培養髮現美的能力。相信在博物館裡長大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具有審美力、創造力的孩子。”目前,體驗活動+課程+圖書是浙博學前教育的主要類型,前兩者都已如火如荼地開展,關於學前兒童閱讀的圖書漫畫國寶正在編寫。“這是專為學前兒童編印的關於浙博十大鎮館之寶的圖書。”陳平補充說。

“其實我覺得學前兒童來美術館博物館參觀是最好的一堂界限課。”在浙江美術館教育推广部主任李雯看來,“(孩子)進入公共場所,首先學會尊重別人的精神創作,而不是隻會羨慕別的同學又買了什麼新玩具,其實也是讓孩子們明白不要太過於注重物質,這是公益場館帶給社會的一種反饋。”進入展廳後,“孩子們首先要學會不大聲說話,不攜帶飲料,不要碰到展品,聽講解時要安靜,需要表達見解時也要降低聲音量,這些問題其實是可以在整個參觀過程中得到很好解決。”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浙江美術館ART-LAB兒童工作坊現場

現在,杭州很多學校都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參觀。“最多的一天我們接待了兩個學校近2500名學生,但往往在這樣規模的活動中,組織紀律會花掉組織者和美術館大部分精力,反而對於藝術作品的解讀和藝術創作的參與其實降低了。”李雯認為這種“紀律”問題就是一種界限感:“這個問題其實家長帶領孩子平常來美術館參觀就可以解決掉。”對此,浙江美術館開展了諸多輔助活動,如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導覽活動、專項讀畫師訓練營,甚至還專門製作了一部動畫片,“內容就是告訴大家在美術館應該怎樣看展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目前,這部動畫片的放映位於序廳,六一兒童節當天會通過浙江美術館官微正式向公眾發佈。“這些工作提前完成後,孩子到美術館才能真正地學會欣賞美。”李雯說。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小朋友們回憶自己房間被遺忘的角落課程現場

“別等世界淹沒再想起我”是一部日本動畫短片《回憶積木小屋》裡的臺詞,短片講述了一位老人為了找回心愛的菸斗而決心潛下已被海平面覆蓋的舊屋之中,回憶起過往生活的故事。這部短片是一次美術課堂的開始,小朋友們被動畫短片吸引到,然後老師告訴她們:“你們記得你自己房間的小角落嗎?木地板上被遺忘的泰迪熊,窗邊的裝飾小花兒,和牆上泛黃的照片。隨著你們的慢慢長大,房間裡總會有一個角落被你遺忘了。”這節課的主題就是4位小朋友們回憶自己房間被遺忘的角落,然後用一件手工作品告訴同學和老師她的小角落長什麼樣。彩紙、塗鴉、橡皮泥組成的凳子、沙發和小動物……簡單可愛的藝術創作就這樣呈現在4位小姑娘的手裡。

這是位於北京五棵松時代美術館華熙美育的一堂兒童藝術課程,由當代藝術家王藝創辦的審美藝術教育機構。“無論是西方的黑格爾、席勒,還是東方的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這些美學家反覆強調審美對於人的精神自由、人性完滿的必要性。”華熙美育創始人王藝強調孩子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而華熙的課程設置從兒童到青少年,既包括傳統美術教育中的繪畫教學、創意設計、綜合材料拼貼、動漫、雕塑、非遺等,也包含東西方藝術史的系統知識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的實地導覽,以此來對孩子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藝術認知框架。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4歲小朋友田芙揚的繪畫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4歲小朋友田芙揚的拼貼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笑笑 5歲 布包拼貼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妙梓 4歲

現實

近十年,隨著物質條件的逐步提升,擁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陸續成為父母,兒童藝術教育的社會風氣和市場氛圍逐漸濃郁,再加上藝考的話題加持和政府的導向性引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風浪飆升。

某機構曾經對2010-2017年我國少兒藝術培訓機構的數量繪製過一系列的走勢圖,從中大致可窺這一趨勢。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從中可見,培訓機構數量日益增長,少兒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美術教育對兒童的積極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英國藝術教育叢書《通過藝術的教育》中就指出“藝術應該成為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就是通過藝術來教育人,也就是說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

理論上,兒童藝術教育的核心應把“審美教育”作為教學目標和教學指南,培養兒童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兒童美術教育理論家羅恩斐德在《創造與心智成長》中提出:美術教育並不是教人畫畫,其作用通過造型訓練促進人健康成長。然而,當前一些教育方式大多都背離了這一主線,出現了教育目標功利化、內容專業化、評價單一化等問題,這類誤區主要體現在兩類極端:一種是追求成品感,因為很多藝術培訓機構是按照課程出售給家長,為了讓每一堂課程結束後家長可以直觀看到孩子的“進步”,通常課堂上會有很多助教,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改孩子的作業,以增強作品的成品感,這其實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段能達到的藝術素養。

很多家長也想當然地認為畫得越像,模仿得越好,並用專業人員的標準來衡量藝術教育的成果,使藝術教育成為技能訓練,許多教師也已形成一套以技藝訓練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制定教學活動目標還是設計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標準訓練上,兒童只能在教師規定好的圈裡打轉,不能跳出來,即使跳出來又會馬上被拉回去,時間一長,孩子大多循規蹈矩,膽子小,成為“依葫蘆畫瓢”的臨摹高手。

另一種則是過度自由創作,如常常出現的讓小朋友在一百米長卷上自由塗鴉,這其實過度強調了自由創作,學前兒童的人生價值觀正處於塑造之中,無論最後作品效果如何,都可能讓孩子們誤認為這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固然強調創新,但紮實的基礎訓練和嚴肅認真的態度依然是極其重要的元素,不要忘記,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反思

距離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之說已過去近百年的今天,現實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

怎麼辦?

很多事情的確是我們解決不了的,但情況也並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家長教育理念誤區的直覺調整。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引導員,換句話說,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一個人的審美離不開他的閱歷、視野,更根植於童年的生長環境,從小就“湊合”的家庭環境很難培養出孩子精緻的審美。孩子的審美能力就是在個人氣質和修養的培養和浸潤體驗中慢慢積累內化的。所以孩子出現問題,最大的來源就是父母,請正視自己的責任,不要推卸或轉移。很多時候,家長的目的很好:讓孩子增加一些藝術細胞,但方式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讓孩子循著成年人劃定的圈圈聽從擺佈。於是,原本應該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大多變成了硬邦邦的一相情願。家長可以替孩子做主,但請先尊重與瞭解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是截然不同的,家長應該知道自己的孩子愛好什麼、對什麼有興趣,不要讓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心願。

其次,教育機構(包括公立與私立)需要放低身段,尊重童心,激發真正的興趣。只重視技巧表達而忽視思維訓練,或因強調思維訓練而忽視基礎知識與技能,這兩方面的誤區都應該調整,以兒童視角為真正出發點,用孩子樂於接受的形式激發創作,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活動。藝術教育有通性的一面,但重要的是發現差異性,並將其強化,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專業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的作品,孩子們的畫可能不美觀,卻是他們豐富內心世界的體現,教師欣賞每一幅作品卻不必作品下結論,但應記下每個幼兒的不足之處,以便以後的活動中有的放矢,因才施教,更新教育方式,不再一味抓住藝術教育的“軀體”不放,而是追逐其“靈魂”。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成人世界的焦慮投射:兒童藝術教育有用嗎?

▲兒童體驗館“幾何島”(效果圖)

結語:兒童藝術教育並不是為了完成幾張好看的作品,而是學習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和包容其他的文化及價值觀,成為一個開放思維的、有胸懷的人。

雖然,很多時候,連成年人都忘記了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