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交易與行為經濟學

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的獲得者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雖然行為經濟學在金融領域非常的火爆,但是行為經濟學對於我們廣大的外匯交易者來說還是很抽象的概念,為了讓更多的外匯交易者瞭解行為經濟學、方便我們在外匯交易中更加認知自己,更好的讓我們把我盈利瞭解虧損。下面舉幾個行為經濟學上幾個比較著名的認知偏差的例子通過這些認知偏差的實例讓我們看看認知偏差是怎麼影響一個人外匯交易。

1.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因為理論太抽象,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

測試1

如下兩個方案讓你選,你會選哪個?

方案1:確定賺1000元

方案2:有 50% 的可能性會賺到2000元,另有 50% 的可能性沒有賺到錢

經過心理學實驗的測試,大部分人選方案1。這個

測試2

方案1:確定損失1000元

方案2:有 50% 的可能性會損失2000元,另有 50% 的可能性沒有任何損失

經過心理學測試,大部分人選方案2。

其實不論是測試1還是測試2,兩種方案都是等價的。那為啥大家往往在測試1採用保守策略,但卻在測試2中採取激進策略呢?原因就是損失厭惡,人們在面對等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更加難以忍受損失。這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往往趨於保守,入袋為安;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往往願意冒險,老子賭一把。

外匯:因為面對收益的時候人們偏向於保守,入袋為安。所以,大部分人外匯的交易者在面對收益的時候都不能把收益最大化,總是有一點點的收益就平倉結束交易而眼睜睜的看著後面行情繼續原來的發展……

而在虧損的時候又不能立即平倉,心存僥倖的賭一把。導致虧損越來越大,最終爆倉……

2.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這個例子有很多,就像自己點的菜,雖然難吃,但是含著淚也要吃完。就像外匯交易中被套牢的貨幣對,雖然一直跌,但交易者還是舍割肉,繼續持有。

外匯:人們太在意已付出的成本,而選擇繼續做一件事情的傾向,就叫作“沉沒成本謬誤”。如果你知道自己將永遠失去某樣事物,你會倍感痛苦。為消減這種消極情緒,你會做出些荒謬的事。就像交易外匯那個例子,你應該考慮的是貨幣對未來會有怎樣的表現,而非當時買入價是多少,或者之前投入了多少資金。

3..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這個很有意思,講的是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比較有價值,如果要賣給別人的話,也會要求比較高的價格。

外匯:比如你對自己持有的貨幣對有了感情,在該賣出的時候沒有賣,錯過最佳時間窗口。再比如你認為自己學的交易技術和自己的交易理念是最好的。往往是看不起和排斥別人的交易技術和交易理念。導致自己不能開誠佈公和大家分享和虛心的學習更多的其他交易技巧。

可以看出,認知偏差對個人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