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春茶故事

初春時節,驅車從餘慶縣城往北行70公里,就來到餘慶縣松煙的二龍茶山。依山傍水的茶園,一排排茶樹形成天然紋理。縱橫阡陌間,櫻花、梨花等交映成趣。在這裡,可以觀茶、採茶、製茶、品茶、談茶、詠茶,以至遊覽欣賞茶園。對於愛茶之人,自然是一段絕美的旅程。

駐足茶鄉廣場,首先搶入你眼簾的是滿目蒼翠、層層疊疊的茶山,彷彿走進綠色的海洋,綠色的茶界,空氣中絲絲茶香瀰漫著,撲鼻的茶香融入每一個空氣因子中,伴著採茶女悠揚婉轉、時斷時續的茶歌和那山間甘甜的霧氣,彷彿不用飲茶已知茶滋味了。

【餘慶二龍茶山】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品茶是自然少不了的。在茶山入口處,一座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的仿古木結構黔北民居格外醒目,在導遊和優雅的古箏曲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一間茶室,牆上掛著鄭板橋撰寫的一副楹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出自遵義書法家高安強先生手跡。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茶藝小姐雙手擺弄著精美的紫砂茶具,一邊以她那猶如優美舞姿般的動作,彰顯著嫻熟輕鬆的茶藝,一邊像鶯歌燕語,娓娓道來,道出了茶藝、茶道的底蘊和真義。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從與茶藝小姐的閒聊中,我知道,她也是愛茶之人,剛剛大學畢業。正如她所言:“常把生活當茶喝,從喝茶中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諦。”雖愛喝茶,但對茶道、茶藝我卻知之甚少,無論是唐代陸羽說的“精行儉德”,或是宋代徽宗趙佶提出的“清和澹靜”,還是明代喻政提的“淡遠清真”,我想其核心都為茶人之道德修養也。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我問她:你是餘慶人嗎?

她笑笑說:“你聽我的口音像嗎?”沒等我回答,她自顧說到:“這是我舅舅家開的茶莊,我不是本地人,但我喜歡這裡,喜歡這裡清新的空氣,喜歡這裡的山水,更喜歡這裡的乾淨茶。”

她告訴我,她叫珍珍,很好聽的名字,她喜歡旅遊,喜歡讀書,偶爾寫寫詩。古人云:“人生是飲一杯茶,茶無定味,適者為珍;似水流年,鐫刻於心。”

志趣相投的人總會有許多說不完的話題,我告訴珍珍,喝茶、寫作,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我們真的有緣,有著那麼多共同的愛好。我帶你去一個好地方,你一定會喜歡的。”珍珍神秘地說。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在珍珍的帶領下,沿著紅色的茶山木棧道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二龍茶海的最高點——拉膜生態會場。這裡是一年一度餘慶茶文化節的舉辦地,放眼四周,滿山碧綠,波瀾起伏,有幾千畝之多,我原以為,所謂的二龍茶山,就是一個人造景觀,可眼前的景象告訴我,這裡有山、水、林、泉、湖,尤其是成片的茶,連山連嶺,一望無際,儼然是一片綠色的茶海。風吹過,茶園便湧出一波連一波的綠浪,淡淡的原生態的清香沁人心脾。隨處可見的茶樹,枝頭上小小的芽葉,綠中帶著嫩黃,摘一片芽,放在嘴裡,頓覺清香溢出,滿口生香。

珍珍告訴我:“松煙鎮二龍茶場地處於餘慶、湄潭、鳳岡三縣交界處。在過去,二龍村是一個土地貧瘠,發展落後的省級一類貧困村。經過10年的努力,讓村裡的生態綠茶從1997年的294畝增加到現在的9000餘畝,景美了,人也富了,村民正圍繞茶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茶山裡的餐館、酒店、茶樓正在不斷完善,希望能帶給遊客更好的體驗。”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我與珍珍暢遊完茶海,已近黃昏。分手時,珍珍說:“袁兄,如果能再見,我一定為你摘一把嫩芽,燒一壺開水,親自為兄泡一壺原汁原味的茶。,讓你在雲蒸霧繞的大山深處,做一回神仙吧!”

走出很遠,珍珍轉過身,向我招了招手,大聲說:“袁兄,明年春天,我們再見!”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望著珍珍遠去的背影,我在想,我們會再見嗎?沒有留下地址、電話的兩個陌生人,他們能再見嗎?我不知道。多情的我竟醉了,醉在瞭如詩如畫的二龍茶山!

短暫逗留,終歸只是這茶鄉的過客,帶著不曾消散的茶香和茶農的熱情踏上歸途。

茶山遠去了,茶韻還在,就像那些歲月遠去了,而故事,卻永遠地延伸下去,不歇不止。

文/袁星忠

所謂伊人 在茶一方

餘慶旅遊範兒

識別圖中二維碼 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