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支付機構破局之後

外资支付机构破局之后

政策的解綁,助外資進入中國支付行業“嚐鮮”背後,更好的用戶產品體驗、消費場景構建等環節,才能助外資企業與本土支付巨頭“一戰”。

5月2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央行收到了世界第一公司(WORLD FIRST)關於申請支付業務許可的來函。這一消息在支付行業中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首家外資支付機構進軍中國支付市場,世界第一公司能否異軍突起,更是成為業內外爭相討論的話題。

細數近些年,支付市場在國內的發展可謂頗為搶眼,另外從諸多數據上也顯示國內支付市場前景仍然廣闊。

除市場的吸引力外,政策上的開放也為外資企業進軍支付領域提供了支持。比如此前央行曾於3月發佈公告,明確表示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准入和監管政策,歡迎和鼓勵外資機構參與中國支付服務市場的發展與競爭。

市場廣闊前景眼前,政策上又有扶持的情況下,世界第一公司會在支付領域掀起怎樣的風潮,又將如何與目前支付市場中的雙寡頭“騰訊”與“阿里”競爭,市場充滿觀望。

入局正當時

國內的電子支付發展,以各大傳統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出現為開端,隨後銀行處理不得力的部分中小型用戶的業務又成功地吸引了非傳統銀行類企業的入局,自此第三方支付平臺也出現了。

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整體的電子支付交易額都是急速增長,除了科學技術、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等不斷革新外,各種政策的不斷落地,在其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次世界第一公司申請到國內發展支付業務,也正是國內支付行業政策和前景利好的側面寫照。

麻策對於外資進軍國內支付行業則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指出,在支付等互聯網金融行業,開放外資進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攪動國內原有的支付市場格局,起到“鯰魚效應”,從而促使國內支付公司不斷創新和進步。

“毫無疑問,中國的支付市場是龐大的,尤其是跨境電子商務這部分擁有著巨大的用戶群和企業基數,在此基礎下,政策上又對外資加大了開放力度,所以對一些外資企業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機會,當然機會從來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互聯網專家郭濤指出,從現階段而言,支付行業中,外資企業的入局對於促進支付行業整體健康發展,無論是通過競爭還是其他方式,最終受益最多的還是用戶,比如隨著競爭,未來交易費率可能會變得更低,等等。

破局有待思考

最後則是外資企業如何克服產品或服務“水土不服”的現象。這不僅僅是對於國內支付行業的相關規定和條文有所瞭解就足夠的,還要在國內本土用戶接觸產品時的便捷操作性、易懂性等方面早做準備。

“我覺得了解熟悉國內的金融行業政策法規,同時使產品和服務對國內用戶更易用、易懂是核心。”杜衛東也指出,隨著國家對於金融領域外資准入和業務範圍的放寬,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處於同一規則下競爭,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另外,國內的支付行業並不僅僅只是支付,而是一種生態,優質的支付公司在其生態中嵌套了諸多增值電信業務、各類內容生態、消費生態,而這些領域在中國均有高門檻和高准入,因此外資想要完全適應仍需要長期的摸索。

促進支付競爭格局

“因此我覺得如此紮實的商業基礎背後,只要它能夠有效地提高中國用戶對其產品的使用黏度,提高產品的滲透率,未來和本土支付企業瓜分市場的局勢,還是可以期待的。”郭濤說道。

麻策則強調,總體上,外資進入支付行業一定會給國內支付市場帶來活力,對消費者而言更是利大於弊,而政策只要放開,後續入局支付行業的將不僅僅只是世界第一公司,例如蘋果的點對點支付、samsung pay等都可能會有所動作。

“另外,雖然外企來勢洶洶,但國內支付企業也不必過於擔心。”麻策指出,從以往優步專車退出中國、谷歌退出中國,paypal一直無法打開國內局面等事件可見一斑。越來越多的外企已經感受到了中國市場本土化的重要性,不適應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外企服務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