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者的深度思考:西医崛起的主要原因和中医倒退的原因

关于中医和西医的讨论,从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了,到底是中医先进还是西医先进?中医和西医怎么结合?这些话题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下面这个从事脉诊仪研究的中医科研者 ,在接触了众多中医从业者后,有了更深的认识,能给大家很多启示。以下是他的认识:

一.西医的崛起与中医的倒退

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输入,西医也随着基督教而进入闭关锁国的中国大地,那时的中华民族拒西医于国门之外,换句话说就是不相信西医。那么西医是怎样被中国人接受的呢?

1. 西医的实践性。西医是解剖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西医对人体的研究也是经过了很多实验的成功和失败,用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而逐渐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4.西医的直观性。西医检测到的都是用肉眼或者在显微镜下能看得到的器质性病变,容易被医者或者患者接受和认可。

以上都是西医崛起的主要原因。

那么中医是怎么倒退的呢?

中医本来在金元时期已经发展到全盛时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出现了金元四大家,逐渐地完善了中医理论,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以及 随之输入的西方医学严重的冲击着中医。胡适、梁启超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也是西方医学的倡导者,对西医的弊病及欠缺避而不谈,大谈其优越性。当时,在中国闭 关锁国的情况下还可以理解,他们诋毁中医的目的是要发展西医。到现在为止,由于历史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几次诋毁中医的浪潮,都是由于国家的政策保了下来。就这样具有千年古典文化的中医成了现代医学的牺牲品和附属品。中医被旁置了。

中医为什么会倒退和旁置呢?

中医科研者的深度思考:西医崛起的主要原因和中医倒退的原因

中医要不断进步和科学化系统化

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医的现状就会一目了然了。现代中医存在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2.中医研究所、研究院。

4. 中医诊所。

5.业余中医爱好者。

(一).中医的高等院校。

例一:其中和某中医药 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谈起中医脉诊仪的研制及应用。这位校长首先一句话就是:你的脉诊仪二十八部脉都能做出来吗?我说:不能!接着这位校长说:二十八部脉 人家都搞出来了,你搞不出来,还研究什么脉诊仪?我当时回答:那都是假的。这位校长愕然了。我们讲课用了那么多年(指教学课件)你怎么说是假的呢?我说: 比如浮脉,只是讲取脉时的脉位,不是脉形。中医诊脉讲的是位、数、形、势,是四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形去表示位。“啊!”恍然大悟,好像是明白了,没有接 着问下去。

例四:在笔者研 制脉诊仪的过程中,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放假不休息,有时间就研究脉诊信息,探讨脉诊机理,努力实践。其中有某公司的新产品开发 部的,也有某工程院校在读博士生,当然更多的医学界的青年学者或者教师。无论是从网上还是从QQ聊天中都充满了对中医脉诊现代技术的探讨和渴望。

例五:在中医大专院校中,基本没有现代的中医诊断仪器,而中医的诊断仍然停留在中医望闻问切水平上,可惜的是就是望闻问切怎么用也几乎丢光了,只是停留 在课堂上,或者是口头上,而非实践。科学发展到卫星和飞船的时代,没有现代诊断仪器的医学只能是走向死亡或者灭亡,也难怪方舟子先生提出废除中医的理论。

例六:在2004年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召开了“重铸中华医魂”的学术论坛,笔者受邀参加并做了中心发言,在会上有很多专家学者就曾大声疾呼

“糊涂老师教出糊涂学生”。中医需要现代科学,中医需要现代理论,中医需要现代技术!中医没有现代的诊断仪器,只能任凭有的人胡说八道,因为没有现代理论的检测标准。

例七: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笔者去过几所中医药大学的诊断实验室,几乎个个院校都是一样的,有一台机械手的实验模型。根据什么原理没有说,据说是按古典 脉诊理论研究出来的,结构是这样的:一个部件是模拟手腕的胶皮机械手,供学生体会诊脉时的脉搏信息。第二部分是一个泵,通过配置的液体在里面循环,据说可 以提供二十八部脉的脉搏信息。第三部分是模拟二十八部脉搏的各种曲线模型,据说用手去摸机械手,再将机器的泵变换到某种脉诊方式,如浮脉,在仪器上就会显 示出相应浮脉的脉象。稍微懂一点信号提取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没有传感器怎么能模拟出脉图来呢?不由令人哑然失笑。有的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实验课一年只能上 两次,而且仪器还不好用,只是作为教学检查用。

例八: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处。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有机会到某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处。墙上有一张 表,有各式各样的科研项目,由于笔者是研制中医脉诊仪的,对中医的诊断仪器可能要多看几眼,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中医诊断的科研项目。不知道是中医只要望闻 问切就足够,不需要科研研究了,还是中医诊断已经到顶峰不用再研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