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却强秦,战国将星——李牧下篇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再次犯赵,兵分两路,南路秦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北路秦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意欲侵入邯郸之北,将赵国拦腰截断,合围邯郸。

赵国一招鲜吃遍天,也别无他选,派李牧再次率军出击。

秦军南北两路而来,意在肢解赵国为南北两部,同时迅速完成对邯郸的合围。李牧审时度势看破敌方套路,立即做出反应,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

首先调遣司马尚领部分赵军在邯郸南侧,依托漳水及赵长城以据南路秦军。然后自己则亲率赵军主力北上,迎击北路秦军。秦赵两军在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相遇,李牧旋即督军猛攻,北路秦军大败,退出赵境。李牧随即马不停蹄,率领新胜赵军主力南下同司马尚部会合,共击南路秦军。南路秦军,自知大势已去,稍与赵军一接触,便撤军退走。至此,李牧再却强秦,证明自己“武安君”的封号(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实至名归。

连却强秦,战国将星——李牧下篇

战国七雄长城分布

秦国两次攻赵,均铩羽而归,秦王政终于意识到灭赵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把矛头转向韩国。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国顺利灭韩。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秦灭韩前一年(公元前231年),赵国北部发生大地震,从乐徐(今河北满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房屋倒塌无数,人口损失无算,有的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足有一百三十步长。第二年,也就是秦灭韩同一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又遭受旱灾,粮食绝收,饿殍盈野。连年的战争,加上无情的天灾,仿佛连上天都已经抛弃赵国。这一切秦王政全看在眼里,赵国人心浮动,全国已在奔溃的边缘,就像一个病入膏肓又无药可救的病人,整日里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在床上呻吟。趁你病,要你命!就让秦国的利剑来送你一个痛快吧!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将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huì)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迁别无他选,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国兵力以据秦军。秦强赵弱,李牧依旧筑垒固守,避免与秦军决战。王翦几次攻击,均未能讨到便宜,秦军难以速胜,一时间形成相持之势。

连却强秦,战国将星——李牧下篇

战斗

王翦清楚,李牧不除,赵国难灭,他两却秦军,又治军有方,深得赵国军心民心,绝非泛泛之辈,一个拖字诀,更是拖的自己毫无办法,如今从正面战场强攻难以取胜,倒不如......

赵王宫 ,在得到赵王迁的同意后,郭开屏退左右。

“大王,小臣有密事禀告。”

“噢?难道是秦军准备撤军了?”

“大王神威,天佑赵国。贼秦败退只是早晚!”

“那是自然。”

“只是眼下有件更紧要之事,小臣收到密保,武安君欲以邯郸为礼,反赵降秦!”

“武安君实乃国之忠良。必不负赵。”

“臣请王命,假令一良将代武安君督军,如其顺王从命,移交兵权,确乃赵国忠良,小臣甘领诬陷之罪。若其抗命不遵,便坐实反赵之意,愿大王速除之!”

当宗室赵葱和齐人颜聚领赵王令来替换李牧与司马尚时,李牧果然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

“阵中换将,兵家大忌,秦军王翦当世名将,有几人能挡之?君不见三十年前长平之战中,赵括代廉颇,结果赵人几近国灭,愿二位转告大王。待李牧击退秦军,定当向大王领罪。”

这一刻,郭开笑了,奸计得逞。赵王迁笑了,果真反赵。王翦笑了,邯郸必破。秦王政笑了,赵国已灭。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史记

三个月后,秦灭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