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苦讀亦美好

改革開放的1978年,我剛好10歲,正在讀小學二年級。那時我家有九口人,全靠“掙工分”吃飯。每當放學後和星期天,我就和父母一起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力所能及地掙點工分。全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團結和睦,其樂融融。

四年級讀完後,我就到離家一個多小時路程的同心石膏井村小學插讀五年級。在石膏井小學讀書要住校,需要自己煮鑼鍋飯吃。每個週末,我從遙遠的山裡家中背米、拿菜、挑柴到校,一切都自己動手。而週末往返家校之間,也是相當困難。天晴還好,下雨則泥滑路爛,還會被暴漲的河水阻隔,無法過河回家。

在石膏井小學住讀一年後,我升學到同心初級中學繼續就讀。同心中學離家還更遠,依然住校。同心中學學校有食堂,但需要學生自己帶米去稱,帶柴去交。為了交柴,我們就到離家很遠,家腳下清水河的上游去砍柴,然後利用下雨漲河水的時候去“放柴”,以期順河漂流到學校下面,再抬到學校去交。我們還到很遠的同心大橋外面的山上去砍柴,從山上將柴放下,讓其滑到河邊,然後又抬到對面的昆洛公路上,再用膠輪車順公路推回到學校裡上交。初中三年艱苦讀書,最終,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思茅財貿學校。

思茅財校求學三年,亦是我繼續刻苦汲取知識的三年。記得有一個學期開學僅帶有30元錢去,我留心記了下賬,一學期僅用了家裡為我準備的103元。

在思茅財校讀書,也曾困難到只能吃“光光飯”的程度,或只能吃開水泡飯,躲在無人的地方狼吞虎嚥;也曾勤工儉學打工過:一是幾個同學相約為學校清理垃圾;二是週末和假期曾到大哥和幾個叔叔炸石頭的石場幫忙,既改善生活又順帶苦點工錢。

從思茅財校中專畢業,回到原籍參加工作,先分在縣財政局,後安排到普義鄉財政所。無論身居何地,我嗜讀之好未改。當時全國自學考試方興未艾,於是踴躍參與,一年半內拿到大學專科畢業證書。接著續考本科,除英語外,迅速通過,唯英語擋道而暫停。後因結婚生女,便“先女後考”。等到育女初成,棄英語而考三門,終獲通過,取得了大學本科畢業證書。雖有拖延十餘年未考之憾,雖有未考英語而無學士學位之憾,但有了教育成功的女兒,也足以慰藉我心。

於我而言,求學之旅,乃“苦學”之路。而今回想,求學路上的生活之苦、學習之苦,都成了美好的回憶。但最值得我感恩的,是父母親供子女讀書的決心。如果沒有我父母親供我讀書求學的決心,沒有正好遇著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就沒有通過讀書參加工作並取得今天成績的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