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燒高香”

如何看待“燒高香”

首先,“燒高香”的說法是一種民俗思想,並沒有從真實究竟的意義上去理解“燒香供佛”的意義。在佛教裡面,“香”是表法的,通俗地說,“香”更代表我們內心的清淨馨香,亦即是“心香”,佛教裡面分為五種: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香”。

單舉“戒香”為例,一個清淨持戒的人,身體就會自然有一種清香之氣,而不持戒,胡吃亂喝,縱慾放逸的人身體都會有各種臭穢之氣,體味重的人如果不用香水化妝品就很難讓人靠近。因此,佛教提倡焚香供佛,是通過有形質的“香”來表達自己淨化心靈的追求與努力,以自己最清淨虔誠的氣息與諸佛菩薩的清淨氣息相感而應,以達到所求如願的目的。而不是以沾滿汽油(太高的香如果不沾油很難點著),冒著嗆人濃煙與刺鼻氣味的所謂“高香”來祈福求祥。

此外,“燒高香”把供佛敬香的清淨行為汙染了,讓人們對佛門敬而遠之。認為敬香是有錢人的事,這本身就是違背佛教教義的。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身份地位無關。

崇禎年間的縣令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中就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皇帝的妃子,在年輕時家境貧窮,她曾到寺院拜佛,鼓足勇氣把身上僅有的幾文錢供養給寺院,結果方丈親自帶著僧眾幫她唸經祈福。後來她發達了,浩浩蕩蕩來到寺院,讓人獻上千兩黃金。但方丈只是讓其他的僧眾幫著唸經。這個妃子就很不開心,就問老方丈為何這麼多錢不給唸經。老方丈很認真地說:“以前你雖然幾文錢,但你是用十分的虔誠來拜佛的,現在雖然是千金,但你內心充滿了傲慢,全然沒有了恭敬,所以不需要我為你念經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能看出佛教的精神,看重的不是地位金錢,而是大家來寺院的一片心意。

古人也說:心誠則靈。我們不能否認“燒高香”的香客的虔誠,但從當前社會環保與旅遊安全及資源節約這三個方面來說,“燒高香”是不可取的,並且極容易造成人心的不平等及商販的貪念惡念。

因此,我們呼籲,請還寺院道觀一個真正的清淨,讓大家以虔誠安靜的心祈福求願,彼此相善,以此善心,我們定能得諸佛聖賢的庇佑,所願圓成。更願世間美好常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