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我是小白別噴我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每到雙十一、六一八或者其他電商優惠期間,總會看見有人在裡面曬書單,無論是數量還是價格,都令人咂舌。

我曾在小組裡問過這些發書單的同學,“買這麼多書,你看得完嗎?”

無一例外,他們的回答都是“當然看不完,但是不買心裡難受”。

你看,這就是一種囤積症的具體體現。

按照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概念來看,囤積症或者說儲物症,是一種強迫性行為,嚴格來講,屬於心理疾病。

關於囤積症,存在著很多認識誤區。有人說,窮人容易囤積,因為存在物質匱乏;還有人說,老人容易囤積,因為他們對物品存在情感需求。然而實際調查發現,大多數囤積症患者年紀都不大,而且大都出生在家境良好的家庭內,甚至有些人在社交領域極其活躍,這與人們通常對“囤積症”離群索居、孤僻乖戾的固有印象恰恰相反。

與尋常的集郵等收藏愛好不同,儘管都是在收集東西,但是囤積症與收藏者有一個明顯的分界點,就是囤積症所收集的物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日常生活。而且,收藏者對藏品一般都會進行有序的陳列和保存,以便展示給他人看,而囤積症根本無法有效處理和維護自己囤積的物品,更不用提向他人展示了。

很多人認為囤積症只是單純的懶惰或者不講衛生,而實際上,情況要更為複雜嚴重得多,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是無法有效處理信息。

很多囤積症患者自知有囤積物品的毛病,但他們往往會聲稱自己只是沒時間去處理它們。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囤積症在處理物品的過程中,經常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決定一件東西是扔是留,而等到他們終於決定了以後,卻發現又有更多的東西被納入了自己的生活。簡單說來,就是扔的沒有攢的快。

囤積症在獲得物品的時候,只會考慮這件東西可能帶給他的好處,卻從不會考慮自己可能沒錢買或者家裡沒地方放。相反,當他們嘗試丟棄物品時,他們又只會想著他們會失去什麼,而不去想扔掉後會帶來什麼好處。

想要改善囤積症,無非三個字:斷舍離。

這個概念來自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斷,即是不買、不要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是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即是捨棄對物質的迷戀。

生活其實並沒有多難,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所以,該捨棄的,務必要捨棄,才能夠輕裝上陣,面對真正的生活。

正如曾國藩所說,“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誠而已矣”。


高太爺

  捨不得扔是是什麼心理,其實很複雜的,大致可歸為幾類:

  第一種:懷舊心理。很多人在購買東西的時候,內心是對該物品是非常喜歡的,買回去後很是珍惜,不管時間過去了多久,不管東西多舊,都捨不得扔。其實這裡體現的是一種崇尚節儉的美德,只要東西能用,就繼續用吧。懷舊心理還刻有特別經歷的印痕,比如我曾經當過兵,部隊發的軍用水壺、雨衣、挎包、衣物等,每樣一件保存起來。還比如朋友贈送的東西,那是友誼的象徵,也捨不得扔,一直保留著。

  第二種:螞蟻搬家心理。這可不是心理學界給定義的名詞喲,是我隨手給起的。是指一些人只知道往家裡買東西,拿回家後不管用與不用,扔在那裡了。時間久了,你看家裡到處都塞滿了東西。昨天還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說家裡東西太多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說你先分類吧,分開類之後,再按新與舊整理,凡超過五年的東西,優先處理掉。她說,不捨的,我說你不是嫌東西多嗎?處理掉後你心裡反而寬敞和輕鬆了。

  第三種:內心秩序混亂心理。按常理講,聰明的人往往主張實用主義,不會總是守著舊物不捨得撒手,只要有新的替換,就會把舊的淘汰掉。而那些生活無序者,往往是缺乏生活的秩序感,眼裡沒有排序的概念。同時,由於這種人易帶情緒購物,只要感覺內心孤獨、壓抑和憤懣,就會用購物來換取暫時的內心愉悅感,對於東西本身無心關注其價值和實用色彩。生活中這類人最為常見,如“網購成癮”者。

  還有其他類型,就一一做總結了,但不管怎麼說,捨不得扔掉舊物,只是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好與不好,只要家人不反對就相安無事了。但如果產生了矛盾,建議你及時把那些舊物清理掉,讓家人也心裡舒服一些。


韓國成老師

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病,戲稱“松鼠症“。

建築師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前段時間,斷舍離的概念風靡全球,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斷舍離,也打定主意過極簡主義生活,但是一旦有各種打折,衣服、鞋子、洗髮水、衛生紙、食用油等等,你都會忍不住買回來,囤在家裡,哪怕放到過期。衣櫃裡只有30%是常穿的,剩餘70%是佔地方的。雜誌的佔地面積讓你覺得都對不起房價,可又捨不得丟。注意了,囤著不用這可能是種病。美國有兩位教授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了一種強迫性囤積病,被民間戲稱為松鼠症,就像要過冬的松鼠,喜歡在窩裡囤積大量的堅果,堅信某天會用上它,但最後實際很少吃。這種病症輕的是每月例行剁手,嚴重的話很容易讓人在生活中陷入一團亂麻。

所以,日本整理女神麻理惠建議我們,整理首先要從丟棄無用物品開始。在丟棄環節完成之前,絕不考慮收納動作。很多人無法順利地完成整理就在於此。因為他們總是在“丟棄”作業時,忍不住轉著“收納”的念頭,“這本書放在什麼地方好啊?”這個架子上能放花瓶嗎?“這麼一想,丟東西的手就停下來了。所以,麻理惠的結論是,整理的訣竅是一次性的全部完成,首先就必須完成丟棄作業。咱們拿整理衣服舉例,如果你把衣服從家裡的每個角落和收納空間裡一樣不剩的拿出來,再把它們都堆在客廳地板上,你會最直觀的意識到自己竟然積攢了這麼多衣服!


不雨

題主的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向來回答。一是舍不是扔的人心理上沒有衝突,覺得自己這種生活比較很好。二是捨不得扔的人心理上有衝突,一方面不想這樣,一方面已忍不住這樣做。

先來說說捨不得扔內心人沒有衝突的人。一般來說,這可能與他們生命早期的物質極度貧乏的生活經歷有關,導致他們認為每一個物品都有用處,扔掉了非常可惜。以後指不定什麼時候還會用上,如果沒有了,還要去買,又得花錢。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主要是通過這些物品,來增強與生活的掌控感,降低他們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目前年近70歲。一直在農村生活。近20年的物質生活雖然改變比較大,衣食無憂,但她依然在家裡收集了大量我們認為沒有用處的費品。早些年如果我有時間時,總是幫她收拾一下,把我認為沒用的東西扔掉。但每次的結果就是過幾天后她抱怨她的什麼東西不見了,她要幹什麼用。如此反覆幾次,我大概明白了這是她的人格特質,只要她這樣生活舒心。我沒有必要非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改變她。所以後來我再也沒有收拾過她擺設在家裡的物品。第二種是一方面捨不得扔,一方面內心裡有衝突不想做的人。按照美國的最新(2013年版)的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的分類,可能屬於堆積癖,是強迫症的一種。這種情況的話,當事人會很焦慮和不舒服,如果影響生活的話,建議儘快干預。

希望能幫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暖心理

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所有我們認為當垃圾要扔掉的物品,都是沒有放對位置的寶貝,捨不得扔東西,很難說清楚是不是一種病。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了。

第一種是一種行為習慣。不像現在物質條件基本上都不錯,不缺吃少用的。然而經歷物質匱乏年代的那些老人,卻深深感受到物質匱乏帶來的恐懼和不安。而且,從我們中國人傳統思想來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勤儉持家是當時年代維繫生活的重要方式。說不定這個時候認為無用的東西,過段時間又派上用處了,如果當時不留著,或許買都沒地方買。延續幾十年的行為方式下來,這已是滲透到老人每個毛孔的價值觀念;

第二種是懷舊心理。可能也是比較重感情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生活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自己的記憶和情感,很多的物件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就是一件物品,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就是一段故事。年輕時,可能很多時候不懂珍惜,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而真正到了一定年齡,你會發現你丟掉的可能是一段童年。像我現在也保留一些孩子小時的玩具和衣服,可能在他眼裡這沒什麼,當時在父母心中這就是他兒時的笑容;

三是可能有點病態心理。我們清掃房間,從心理學上來說,也是清理自己心理垃圾的一種體現。如果,房間積攢很多垃圾,同樣也是自己內心有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及時傾瀉的反應。這種人或許內心不是很快樂,有點悲觀消極心態。這是或許要好好去傾聽一下他的心聲,別讓負面情緒積壓太多太久,帶來更嚴重的後果了。


鵜鶘心理

什麼東西都不捨得仍,最後就是把東西都囤積起來,嚴重的就是囤積症。囤積症:囤積症是一種強迫行為,過度的收購或手機物件,即使物品本身不值錢、有危險性甚至不衛生,有的人因為囤積行為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程度嚴重的囤積癖是一種心理疾病,屬於強迫症的一種。

囤積行為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有一點,可一旦囤積行為收集的物品已經在家放不下了,而且囤積行為完全影響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比如一些極端囤積症的人,把家裡堆積成垃圾堆一樣,家裡無處不是囤積的無用之物。囤積的東西也分為不同。

1、實物

有的人因為喜歡某種東西,就會一直去購買,比如買同款不同色的文具,一打折就買護膚品,經常買書以為自己會看。還有人會把自己訂閱了幾十年的報紙、雜誌都囤積起來不定時清理。這些都屬於囤積實物。

2、囤積信息

在朋友圈流行的今天,各大平臺給了我們非常便利的條件去收藏自己喜歡的文章,有的人打開一篇文章,讀了兩句感覺適合自己,就收藏起來,認為自己將來有時間再看,就這樣一點一點積攢了好多信息,自己卻還是沒有一點時間去認真閱讀。有時雲盤裝滿了,還依然在收集信息。還有一些準備考試的人,一直在拼命的收藏課程,收藏各種考試訊息,就是沒時間看,也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總覺得自己能看完,可一旦複習起來,根本沒時間去顧忌。


囤積症屬於強迫行為的一種,想破行為是由強迫觀念引發的。強迫觀念通常是特定想法(例如,“如果我碰了艾滋患者坐過的椅子,我將會感染艾滋病”),但也可能是衝動(例如,想從很高的地方跳下去)或表象(例如,傷了親人的心)。強迫觀念具有反覆持久的、闖入的、不恰當的、令人厭惡的、會引起明顯焦慮或痛苦的特點。囤積就是一種不斷強迫自己儲存物品或者信息的行為。



開火車的老溼機

很多人覺得捨不得扔東西是一種勤儉或者戀舊,但除了經濟困難的人群以外,還有很多人有同樣的習慣,單純用勤儉或戀舊沒有辦法去解釋清楚。這我看來,這就是一種異常的心理狀態。捨不得扔東西的人大概分為三種。

1. 逃避現實型。這樣的人生活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收拾東西,就把所有東西都放在家裡,胡亂的堆砌著。越亂就越不想收拾,加上空閒的時間少,與其花費時間、分門別類的尋找不要的東西,還不如維持現狀。這就是逃避現實,不斷用各種各樣的藉口拖延,不去收拾自己的東西。這跟所謂的“拖延症”有異曲同工之處。

2. 執著過去型。這種類型的人對於舊東西有很執著的信念,跟這些舊東西有很強的感情連接。不管是哪樣舊東西,不管有沒有用,他們都能找到與這些東西的記憶,並付與一定的意義。在扔這些東西之前,一定會絞盡腦汁去尋找不扔他們的理由,“什麼時候買的?多少錢?有過幾次?”。所以,每一次試圖去扔掉舊東西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記憶來阻止你。

3. 焦慮未來型。這樣的人群有點強迫症傾向,會反覆莫名的擔心未來,害怕把舊東西扔掉了會造成未來不可預知的後果。比如扔掉一些堆放很久的文件之前,會擔心這些文件裡也許在未來什麼時候會用的到。因為這樣的焦慮和擔心,於是就不敢扔東西,反而變成了“囤積癖”。


鵜鶘心理夯小七

答:是的。什麼都捨不得扔的確是一種病,叫“囤積症"。

有的人以為自己很會勤儉持家,舊的衣服、鞋子等物品甚至連扭扣不用了都存放著,時間久了搞得家中又雜又亂。

像這種現象,其時是一種病,就是“囤積症"。

囤積症的人,主要分三種類型:

一、是逃避現實型。就是設時間待在家裡,也沒辦法收拾屋子。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反正家裡亂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裡了。

二、是執著過去型一過去的東西非收著留著當寶貝,留戀過去的幸福時光。

三、擔憂未來型。囤積的東西主要為將來不知何時會發生的事情著想。

有這三種類型的人,主要執著於回不去的過去,又焦慮於不可知的未來,總之就是成功地讓自己沒有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

一般的囤積行為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心理疾病,但多少都表現了這個人過於焦慮未來,或者迷戀過去,長此以往,對人的心健康肯定會有影響的。

俗話說:有舍才有得。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什麼也得不到。

清理掉一些家裡用不上的東西,換回一個舒適整潔的居家環境,讓每次回到家裡的感覺更美好。

清理掉一些無用的社交,讓每段關係都脈絡分明,再好好維護,讓情感世界更堅定更有溫度。

清理掉一些心頭雜念,讓自己輕裝上陣地面對生活,每天保持身心愉悅,過好當下的每分每秒。

畢竟,過去了的在也回不來了,將來的還未來到,也只有現在的才是我們能把握的。不是這樣嗎?


中原公子

讓我們上了年紀的人來看,什麼都捨不得扔不是病,是一種習慣,而且是一種好的習慣。



為什麼這樣說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對現在經濟落後很多,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資也很匱乏。所以,大家都會勤儉節約,修舊利廢。記得我小時候,家裡大人都是這樣,尤其是奶奶,什麼破舊的東西都捨不得扔,就說衣服吧,一條衣褲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三哥穿,輪到我穿的時候已經是補丁落補丁了,那都是奶奶一針一線縫補的。一口水缸打破了,父親還會用鐵絲箍著再用,如果漏水就用“洋灰”(水泥)糊一下。由於大人的影響,我們從小也養成了節約的習慣。至今還有剩飯剩菜捨不得倒掉的習慣,洗菜的水還用來沖廁所……由於這些“不好”的習慣,常常惹得兒女們不高興。



不過,老人們過分“節儉”,也是跟不上時代的。年輕人們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不是沒有道理。錢不是省來的,而是掙來的。“錢越用越多”,這也許就是年輕人不愛存錢的理由。



是的,好一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剛過的雙十一就是“買買買”,家裡就是“扔扔扔”。不過這樣的消費,也促使了經濟的流通,也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言勸

的確是一種病態。

從物理空間上來講,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老的新的好的壞的通通都屯在房間裡,真的會佔據大量的空間。女性尤其喜歡這麼幹,生活到茶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杯壺盞;學習於各種便利貼簽字筆筆記本;打扮至口紅包包衣服鞋……

這甚至都成了一種習慣,遇到喜歡的就買,好看的就屯著,用不用的著再說。這在心理上也是一種滿足,因為人心都有向美的趨勢,美好的事物得以存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更何況是存留在自己身邊。簡直幸福感爆棚啊!!!

筆者就有收集一整套東西的癖好。高中通訊工具尚不‘‘發達’’,用手機都得偷偷摸摸,我和我的文青小夥伴就又復古起來用慢悠悠的書信交流。學校的超市一直消息靈通,很快就知道了我們對信紙的需要。不過他也想不到吧…4.5元一份的信紙我買了54塊錢只為了湊齊那一整套的信紙。雖然肉疼,但看到整整齊齊的12份封面各異的信紙躺在我的書桌上,嘴角是忍不住上揚的。

還有我心心念念用來畫表情包的彩筆(/ω\)


這是是收集癖。

其實呢,收集癖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戀舊的表現。為什麼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呢,因為每個小物件都有他的一個故事,她曾經陪伴過我們一個特殊的曾經,不願意丟棄的並不是那一個個簡單的玩意兒,而且那些生命中我們切切實實經歷過的小美好……


一顆牙齒,是換牙的經歷,那是爺爺為我拔的第三顆牙齒;

一根頭髮,是歲月的痕跡,那是媽媽頭上的第二根銀絲;

一塊石頭,是童年的回憶,那是弟弟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禮物…

很多時候丟不掉的是回憶。真的放不下,就算是病,也請你留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