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藝術家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把自己對藝術的真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純粹為了錢去創作,等於是沒有自我,藝術家要對自我有充分認識,市場永遠只是手段,是弘揚自己藝術和價值觀、擴大自己影響的一個重要渠道,而不是目的。

——陳湘波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

曾用名陳正。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兼職副主席。出版有個人畫集《陳正作品》、《中國畫範本叢書·陳湘波現代工筆花鳥》、《當代美術家作品叢書·陳湘波》以及專著《藝術大師之路·關山月》。發表關山月和嶺南畫派研究論文20餘萬字。

學生時代的陳湘波一心想考美術學院,高中沒畢業就跑到老家湖南邵陽學畫畫,由於特定的時代原因,他並未參加當時的全國統一的高考。隨後直接進入了工廠,但他並未放棄藝術的夢想,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繪畫。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從工廠考入廣州美術學院。

|藝術要根源於生活

“我在大學期間和大學畢業後,總覺得藝術是件特別崇高,特別嚴肅的事情,但是後來逐漸發現,如果把藝術擺在太過神聖的地位,自己創作的感覺就會受到影響。真正的藝術要根源於生活,應該是很自然地流露,藝術從大的方面可以很崇高,但是具體做的時候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說。

大學畢業後,陳湘波到廣東肇慶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教書,學校分配的住房,一間由幾個年輕老師一起住宿舍,但陳湘波堅持自己在外找了個房子另住,他笑稱當時這個房子不過是個“爛房子”,儘管自己找的房子不如分配的房子好,但擁有自己的空間還是讓陳湘波非常高興。如今雖然身任美術館館長,擁有自己的天地,依然是陳湘波的要求,在館長辦公室書架後面,隱藏著一個不到10平米的畫室,每到週末、節假日,或者工作之餘,陳湘波就在這個小天地裡享受著自己的生活。

|藝術家也可以是事業有成

在旁人眼裡,繁忙的行政工作佔據了陳湘波太多的創作時間,但對於他本人來說,這種狀態反而讓他的創作更接近本心。“行政工作的確佔據了我的創作時間,但同時我也有了很好的平臺、得到了很多的信息,只要把握得好,對我個人的藝術發展也是會有好處。”

“一個藝術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要跟時代契合,要有好的心態,才能活得健康,如果總覺得自己是個大師,懷才不遇,沒什麼意思。”在陳湘波看來,成功的藝術家也可以是事業有成的,而一個人要真正做到事業有成就一定要對社會有深刻的認識,也要對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有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人的心胸才會打開,眼界才會擴展。

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有些人需要更“自我”的環境,而自己是更現實的人,他覺得一個人除了專業特長,生活也應該有一個健康的狀態。一個人的成功首先要過好自己,還要對家庭有照應、有交代,健康的生活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市場永遠只是手段

“藝術家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把自己對藝術的真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純粹為了錢去創作,等於是沒有自我,藝術家要對自我有充分認識,市場永遠只是手段,是弘揚自己藝術和價值觀、擴大自己影響的一個重要渠道,而不是目的。”儘管對商業持肯定態度,陳湘波卻表示自己並沒有太大的物慾,他笑稱自己的錢夠用就好。

|年輕人要不忘本心

年輕藝術家要想走得更遠,就必要有長遠的眼光,要不忘本心,“年輕藝術家浮躁,去折騰,我們都可以理解,年輕人沒必要少年老成,但最後能否留下來都要經過時間、社會的檢驗,這個是再怎麼包裝也沒有用的。”他說“年輕人要不怕犯錯”要去勇敢體驗生活。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找到絕佳平衡點的陳湘波,將“入世”與“隱士”詮釋得淋漓盡致。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作品欣賞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陳湘波:以繪畫為餘事更接近本心(80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