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6月,教育家汪大捷在太寅村辦日俘學校

79年前的6月,教育家汪大捷在太寅村辦日俘學校。

李波

79年前的6月,教育家汪大捷在太寅村辦日俘學校

79年前的6月,教育家汪大捷在太寅村辦日俘學校

  汪大捷晚年來寶雞尋找“大同學園”舊址。

因為珍愛和平,所以回首戰爭。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後成立偽滿洲國,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有戰爭就有戰俘,設立俘虜學校,在戰爭史上並不多見,而舊址位於今寶雞市渭濱區高家鎮太寅村的“大同學園”,卻是陝西省在抗戰期間首創的世界第一所俘虜學校。

1938年,即“七七事變”的第二年,日俘漸多,當時的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一俘虜收容所”設在西安南郊終南山下的靈感寺內,歸西安行營管理。當時的所長是軍人,全所僅有一名管理員懂日語,而俘虜多系轟炸南京的空軍,受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甚深,把侵略當作愛國,氣焰囂張,極難管束,常常發生打罵炊事員及管理人員的事。恰在這時,有個日俘伊藤正榮逃跑被抓回,行營長官派行營參議、精通日語的汪大捷先生前去處置。

汪大捷是遼寧瀋陽人,1938年9月,時任上校參議的汪大捷擔任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一俘虜收容所所長,將收容所取名“大同學園”,實行學校式管理,以“德法世仇,中日殷鑑;以德報怨,化敵為友”為校訓,用中國傳統的仁愛、大同思想教育戰俘,化干戈為玉帛。

1939年6月,收容所從西安靈感寺遷至寶雞縣西南山溝裡的太寅寺,繼續掛牌“大同學園”。汪大捷聘請幾位熱心日俘教育的有識之士擔任學園各部門的負責人和各科教師,給學員們講授中日兩國曆史和友好史以及世界歷史,講授英法、德法長期戰爭給各國老百姓帶來的危害。與其他學校不同,汪大捷用人道主義感化俘虜,用正義教育俘虜,將那些已覺悟的戰俘視為學員;對那些頑固分子由武裝人員監押在院外幾處民房和窯洞裡,進行說服教育,直到其覺悟,才放進學園。在學園的教育下,山本浩一、山下義一、押切五郎、田中照子等大部分俘虜思想進步明顯,撰寫了悔過的“感想文”,許多人在刊物《黃河》月刊上發表作品。森下九郎等幾名有藝術才能的日本學員還把自己的切身體會編成《侵略戰爭之罪惡》等戲劇節目排演起來,強烈地表達反戰思想。

2000年10月16日,汪大捷在北京逝世。遵其遺願,部分骨灰安葬在寶雞太寅村“大同學園”舊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